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基因武器:值得警惕的“潘多拉”魔盒

许多时候,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就拿前沿生物技术来说,它既能增进人类福祉,也可锻造武器,威胁人类安全。2日有媒体报道,俄罗斯总统普京证实,有人在有目的地采集俄罗斯人的生物信息。消息一出,即遭爆炸性传播。俄媒随即报道,2017年夏,美国空军宣布招标采购12个“正常人类核糖核酸”样品和27 个“正常新鲜冷冻人体滑膜”样品,所有样本都应在俄罗斯采集。一些俄罗斯专家怀疑,这与美国正开发一种针对俄罗斯人的基因武器计划有关。 对此,国防科技大学军事专家石海明副教授对科技日报记者表达了担忧。他指出,“美国可能将采集的样本用于基因武器的科学研究测试,这无疑会引起舆论和相关国家的警惕。虽然就目前的科技水平而言,研制区分攻击特定人群的基因武器还相当困难,但我们要知道,生物信息战的威力,绝不亚于今天广为人知的物理信息战。” 基因武器就是运用遗传工程技术,按人们的需要,在一些致病细菌或病毒中,接入能对抗普通疫苗或药物的基因,产生具有显著抗药性的致病......阅读全文

华大基因背后的技术武器

  斥巨资采购128台基因测序仪,一举成为全球最大的基因测序中心,全额收购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公司Complete Genomics(下称CG),改变中国生物科技企业被跨国企业单向并购的格局。华大基因向来不按套路出牌。看似有些疯狂的举动,实际是华大基因建立技术优势的精心布局。华大基因的服务规模和测序团队

科研*“武器”之基因导入仪

基因导入仪又称电穿孔仪,是利用高压电脉冲使细胞膜发生瞬间的可逆穿孔,从而进入细胞的实验设备。它广泛应用于各种动植物细胞和微生物的电穿孔,也可作细胞杂交、融合、基因导入的研究 仪器结构基因导入仪主要功能是产生一个高电压、大电流RC尖脉冲。因此它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高压脉冲产生、单片机和电极(形状由需要而

转基因与基因武器风马牛不相及

  “转基因是基因武器”“转基因是灭绝地球人的生物武器”……25日,微信朋友圈又开始传播这一陈旧谣言。  “转基因是一项技术,在科学界几十年的严格实验证明,和基因武器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中国国防大学教授、中国科协科普作家协会成员李大光说。   转基因与基因武器是两种技术  有人将转基因与基因武器混为

“基因武器”,下一个划时代的超级武器?非常难开发

  美国正在研发针对俄罗斯人的基因武器?听起来有如电影般的情节,这两天被俄罗斯杜马议员、政府高官、生物学家和各路媒体严肃地讨论着。3天前,俄罗斯总统普京亲口证实,有人在有目的地采集俄罗斯人的生物资料。   虽然对于美军此举是否真与基因武器有关仍存在不同看法,但俄最大门户网站11月1日的民调显示,高

基因武器:值得警惕的“潘多拉”魔盒

  许多时候,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就拿前沿生物技术来说,它既能增进人类福祉,也可锻造武器,威胁人类安全。2日有媒体报道,俄罗斯总统普京证实,有人在有目的地采集俄罗斯人的生物信息。消息一出,即遭爆炸性传播。俄媒随即报道,2017年夏,美国空军宣布招标采购12个“正常人类核糖核酸”样品和27 个“正常新鲜

美媒:美军研发基因武器 搜集亚洲华人等基因

  2月中旬,有媒体报道,美国情报部门的新年度《全球威胁评估报告》将“基因编辑”列入了“大规模杀伤性与扩散性武器”清单,这一消息在全球舆论 界引起轩然大波。1月5日,全球首家基因编辑制药公司EditasMedicine宣布上市,募集资金曾引发资本市场高度关注。  所谓基因编辑,就是将苷酸序列进行删除

抗疟“新武器”:基因技术改变蚊子性别构成

        会叮人的雌蚊子是疟疾传播的最大“帮凶”。英国新一期《自然-通讯》杂志10日报告说,科研人员开发出一种转基因技术,可大幅改变蚊子后代的性别构成,让雄性占绝大多数,最终致使蚊群在数代后无法繁衍,从而阻断疟疾的传播途径。  在伦敦帝国学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研

科学家找到对抗甘薯小象甲的基因“武器”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当你吃着甜甜的甘薯时,突然就咬到发苦的地方,特别令人恼火。“发苦是因为甘薯被甘薯小象甲咬过。”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侯兴亮介绍,“一方面是因为甘薯小象甲在甘薯里钻来钻去,留下来的排泄物比较苦;另一方面是甘薯被甘薯小象甲咬过之后,自身会产生一种防御物质把自己变苦,这样甘薯

人类基因计划对生物技术贡献

⑴基因工程药物分泌蛋白(多肽激素,生长因子,趋化因子,凝血和抗凝血因子等)及其受体。⑵诊断和研究试剂产业基因和抗体试剂盒、诊断和研究用生物芯片、疾病和筛药模型。推动细胞工程胚胎和成年期干细胞、克隆技术、器官再造。

DNA之父沃森惊天逆转:基因不是肿瘤治疗终极武器

  1953年,詹姆斯·沃森(James Watson)和弗朗西斯·克里克(Francis Cric)发现了DNA双螺旋的结构,开启了分子生物学和精准医学时代的大门。  时隔65年,精准医疗已经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然而,90岁高龄的沃森来到中国,却带来了颠覆式的主张—— 基因治疗并非癌症治疗的终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