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学者最新NatureGenetics文章

来自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广州大学,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研究所等多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Natural variation at the soybean J locus improves adaptation to the tropics and enhances yield”的文章,通过正向遗传学的方法图位克隆了J基因,揭示了大豆特异的光周期调控开花的PHYA(E3E4)-J-E1-FT遗传网络,这将有助于大豆在低纬度地区的推广和大豆生产。 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3月20日的Nature Genetics杂志上,文章由中科院东北地理所孔凡江研究组和刘宝辉研究组,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田志喜研究组,中科院华南植物园侯兴亮研究组合作完成,第一作者为东北地理所芦思佳博士、赵晓晖博士、华南植物园博士研究生胡一龙、遗传发育所博士研究生刘书林和东北地理所南海洋博士。 大豆是世界上重要的经济粮食作物,起源于我国黄淮海地区,......阅读全文

东北地理所在光周期调控大豆开花研究中获进展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大豆分子设计育种重点实验室在microRNA172/GmTOE4a途径(Plant Mol Biol,2015)之后,又发现了miR156/GmSPL途径,在大豆光周期开花方面取得了研究进展。  研究人员在大豆中成功克隆了miR156b,长日照条件下(16小时光

东北地理所在光周期调控大豆开花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开花期、成熟期和株高、主茎粗细等性状是影响大豆生产潜力的重要因素,阐明调控大豆开花期和植株形态的分子机理,是提高大豆产量潜力的关键科学问题。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大豆分子设计育种重点实验室成功克隆了microRNA172 的靶基因 GmTOE4a,功能互补实验表明 GmTOE4a

大豆GmRAV作为光周期抑制因子可延迟大豆开花和成熟

  2021年6月4日,Plant Physiology在线发表了东北农业大学大豆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赵琳研究组完成的题为“GmRAV confers ecological adaptation through photoperiod control of flowering time and m

大豆生育期基因克隆与功能解析方面取得进展

  大豆开花是作物重要农艺性状之一,对作物产量形成、植株形态建成、驯化以及生态适应性等方面具有显著影响。大豆开花是在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共同作用下,从营养生长转变为生殖生长的结果。大豆是典型的光周期敏感短日照作物,光照是决定开花时间最重要的外界环境因素之一,短日照促进开花,长日照抑制开花,它是由光周期

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所揭秘大豆光周期

如果能够成功揭开大豆光周期的奥秘,将有可能推动我国大豆种植边界的前移和种植面积的扩大。   自上世纪20年代,科学家们以大豆等作物为材料发现光周期现象近百年来,人们对该现象的研究在模式作物拟南芥及水稻中取得了一系列的突破性进展。而在大豆中,因未能克隆出控制光周期反应及生育期的功能基因,相关研究进展

东北地理所阐明大豆GmFT2a和GmFT5a调控开花的分子机理

  FT(FLOWERING LOCUS T)是植物开花调控途径中非常关键的整合因子。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刘宝辉研究组和孔凡江研究组首先通过大豆遗传转化的方法,在大豆品种Williams 82中证明GmFT2a和GmFT5a能够促进大豆开花,并发现GmFT2a和GmFT5a促进大豆成花

大豆生育期基因克隆与功能解析方面取得进展

  大豆开花是作物重要农艺性状之一,对作物产量形成、植株形态建成、驯化以及生态适应性等方面具有显著影响。大豆开花是在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共同作用下,从营养生长转变为生殖生长的结果。大豆是典型的光周期敏感短日照作物,光照是决定开花时间最重要的外界环境因素之一,短日照促进开花,长日照抑制开花,它是由光周期

调控大豆产量和纬度适应性的分子机制获揭示

广州大学孔凡江/刘宝辉教授团队联合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南京农业大学等科研人员,解析了Tof18(SOC1a)调控大豆产量和纬度适应性的分子机制。相关研究近日在线发表于《当代生物学》(Current Biology)。大豆是典型的短日照作物,对光周期极为敏感。光周期调控开花不仅影响大豆的种植适应性,而

研究揭示调控大豆产量和纬度适应性的分子机制

  广州大学孔凡江/刘宝辉教授团队联合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南京农业大学等科研人员,解析了Tof18(SOC1a)调控大豆产量和纬度适应性的分子机制。相关研究近日在线发表于《当代生物学》(Current Biology)。  大豆是典型的短日照作物,对光周期极为敏感。光周期调控开花不仅影响大豆的种植适

华南植物园发现光周期调控植物种子大小的普遍性规律

  作为自然界中最稳定的环境因子,光周期(Photoperiod)广泛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多个方面。多年来,人们对光周期影响植物开花以及其背后的分子机制已有较为清晰的认识,但其如何影响花后发育尤其是种子发育仍不清楚,其潜在的作用机制亟待解析。  根据成花转变对不同日照长度的响应,光周期敏感植物主要分为

我国研究团队揭开大豆开花和高产背后的微观世界

  孔凡江回国从事大豆研究10年了,依然深感大豆事业任重道远。  “与大豆主产国相比,我国大豆单产较低,关键技术仍待突破。提高产量是当前我们大豆研究工作者面临的最主要问题。”广州大学分子遗传与进化创新研究中心研究员孔凡江告诉《中国科学报》。  幸运地是,研究团队长期的坚持和系统深入的研究,近年来不断

光周期调控植物种子大小的普遍性规律获揭示

作为自然界中最稳定的环境因子,光周期参与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多个方面。近年来,人们对光周期影响植物开花以及其背后的分子机制已有较清晰认识,但光周期信号如何影响花后发育尤其是种子发育仍不清楚,其潜在作用机制亟待解析。近日,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副研究员胡一龙和研究员侯兴亮研究揭示了光周期调控植物种子大小的普遍

“一种大豆生育期E1基因及其编码蛋白”获国家发明ZL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夏正俊研究员等科研人员完成的“一种大豆生育期E1基因及其编码蛋白”获得国家发明ZL授权(ZL号:ZL201210112662.9)。   植物光周期现象(photoperiodism)是指植物通过感受昼夜长短而控制植株内部生理反应过程,其

张建霞等公布调控墨兰光周期相关基因

  近日,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农业植物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张建霞等科研人员完成的“墨兰光周期相关基因CsCOL1及其应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它对植物的花期调控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技术手段,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极大的经济价值。   光照是影响墨兰花芽分化、花梗生长乃至开花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墨兰的花

农科院作科所创制出适宜低纬度地区种植的大豆材料

  6月25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植物转基因技术研究中心、大豆育种技术创新与新品种选育创新团队,利用CRISPR/Cas9基因组编辑技术定点敲除大豆开花调控关键基因GmFT2a和GmFT5a,创制出更适合低纬度地区种植的突变体材料,同时系统解析了GmFT2a和GmFT5a基因在大豆花期调控

中科院学者最新Nature-Genetics文章

  来自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广州大学,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研究所等多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Natural variation at the soybean J locus improves adaptation to the tropics and enhances yield”的文章,通

大豆籽粒性状调控的新机制

大豆含有丰富的油脂和蛋白质,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种子大小和粒重是植物适应环境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产量构成的要素之一。然而,人们当前对大豆种子粒重调控机制的认识仍十分有限,因此挖掘粒重调节基因并解析其分子机制,对培育优质的大豆品种具有重要意义。  4月17日,《植物学报》(Journal of

开花期基因的进化与选择分子机制

  栽培大豆5000年前起源于我国的黄淮海区域,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在我国的农业生产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大豆是光周期极为敏感的典型短日照作物,单个品种或种质资源一般只适宜种植于纬度跨度较小的区域内,那么起源于黄淮海区域的大豆是如何适应全世界广泛的生态环境呢?又是如何影响大豆的产量和在世界范围的种植和

科学家揭示大豆生态适应性遗传机制

  大豆是世界上重要的经济粮食作物,起源于我国黄淮海地区,是典型的短日照作物。通常,当高纬度地区大豆品种引种到低纬度区域时,由于其对光周期极其敏感,成熟期大大提前,导致大豆植株生物量和产量降低,这极大程度限制了低纬度地区的大豆种植。大豆长童期 (Long Juvenile, LJ) 性状在上世纪70

植生生态所在光周期诱导开花时间调控研究中取得进展

  10月10日,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刘宏涛组在PLoS Genetics杂志发表题为Multiple bHLH Proteins form Heterodimers to Mediate CRY2-Dependent Regulation of Flowering-Tim

肠道微生物或参与光周期调控鼠类的季节性繁殖

季节性繁殖是许多动物采取的繁殖策略。已知光周期是调控动物季节性繁殖的关键因素,光周期可通过影响下丘脑-垂体-性腺(HPG)轴调节一系列生殖基因和激素的表达,进而调控动物的繁殖启动和终止。最近研究表明,光周期可以改变鼠类肠道微生物的组成;一些肠道微生物与宿主生殖激素的分泌和精子发生等过程有关。然而,肠

双突变让大豆适应热带的生存能力倍增

   大豆是光周期极为敏感的典型短日照作物,单个品种或种质资源一般只适宜种植于纬度跨度较小的区域内。  那么起源于温带黄淮海区域的大豆是如何适应热带的生态环境呢?又是如何影响大豆的产量和在世界范围的种植分布呢?  7月15日,广州大学孔凡江/刘宝辉研究团队在Current Biology在线发表了题

大豆进化与驯化表观遗传调控规律获揭示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1/3/454973.shtm 近日,南京农业大学多倍体团队在《植物细胞》上发表研究论文。该研究整合三维基因组、染色质可及性、组蛋白修饰、DNA甲基化和转录组,深入解析了在大豆多倍化、二倍化与人工驯化过程中,三

这个决定性因子让谷子生命周期缩短到45天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特色农作物优异种质资源发掘与创新利用创新团队联合国内多家单位,在谷子中鉴定出了决定谷子光周期响应的关键调节因子SiPHYC,为解析植物光周期响应遗传机制提出了新见解,也为今后C4模式作物高效研究体系的建立提供了优异种质资源。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新植物学家》(N

东北地理所大豆生育期基因合作研究取得新进展

  近期,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大豆分子育种组夏正俊博士与日本农业生物资源研究所有关研究者经多年的潜心研究,利用经典的图位克隆法成功破译了大豆生育期基因E2。其研究成果发表在遗传学杂志Genetics(2011, 188(2):395-407)上,为该研究团队克隆出的大豆生育期及生长习性

我国科学家提出温周期和光周期协同调控春季物候新理论

  在“全球变化及应对”重点专项的支持下,“全球变化驱动下陆表自然和人文要素相互作用及区域表现”项目团队提出了温周期和光周期协同调控春季物候新理论。  植物物候是气候变化的敏感性指标,其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碳、水和能量平衡具有重要的决定性影响,同时植物物候变化影响动植物关系,植被分布等,进而对生态系统

东北地理所发表大豆基因克隆及功能基因组学综述文章

  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大豆分子育种实验室夏正俊研究员近期发表了中英文综述文章,重点介绍了大豆生育期基因的克隆及大豆光周期反应机理等方面所取得的进展。   自上世纪20年代伊始,美国科学家以大豆等作物为材料发现光周期现象近百年来,人们对该现象的研究在模式作物拟南芥及水稻中研究取得了一系列

遗传发育所大豆茸毛密度遗传网络调控研究获进展

  大豆驯化起源于中国,随后广泛传播于世界各地,为人类提供了主要的植物油和蛋白资源,是世界性的重要粮食经济作物。表皮毛是植物表皮细胞分化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细胞形态,广泛分布于植物的叶片、茎秆以及花萼等地上部器官表面。作为植物应对外界环境(生物或者非生物胁迫)的第一道防线,表皮毛在植物的生长发育以及抗逆

遗传发育所等鉴定大豆百粒重调控基因

  大豆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是植物蛋白和油分的重要来源。百粒重是大豆产量的重要构成因子,因此是大豆育种的重要目标性状。由于栽培大豆品种遗传基础狭窄,在育种过程中某些栽培大豆品种中优异等位的丢失,阻碍了大豆百粒重和产量的进一步增加。近年来研究人员对大豆百粒重遗传位点的研究较多,目前SoyB

遗传发育所发现大豆调控抗盐耐旱的分子机制

  大豆是重要的经济作物,是人类食用油脂和蛋白及动物饲料的重要来源。其在响应非生物胁迫的分子调控机制方面的研究仍然存在较大空白。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基因组生物学研究中心/植物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陈受宜研究组和张劲松研究组在前期的研究中鉴定出一系列能够响应逆境胁迫的转录因子。该研究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