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张建霞等公布调控墨兰光周期相关基因

近日,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农业植物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张建霞等科研人员完成的“墨兰光周期相关基因CsCOL1及其应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它对植物的花期调控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技术手段,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极大的经济价值。 光照是影响墨兰花芽分化、花梗生长乃至开花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墨兰的花期调节中应适时地给予适当的光照才能保证正常花芽分化和开花,甚至提早开花。但光照影响墨兰开花的分子机理尚未见报道。 光周期途径中的主要调控基因突变体在长日照条件下延迟开花,但在短日照条件下开花时间与野生型相似。CO蛋白是一个转录因子,它不是决定植物开花的最终产物,而是通过调控下游基因的表达控制开花时间。超表达CO基因后,下游基因的表达量增加,开花时间提前,但是在FT突变体中超表达CO基因效果并不明显,说明CO是依赖于FT来调控植物开花时间。 华南植物园的发明公开了一种墨兰光周期相关基因及其应用。首次从墨兰中克隆出相关基因,并且通过......阅读全文

我国研究团队揭开大豆开花和高产背后的微观世界

  孔凡江回国从事大豆研究10年了,依然深感大豆事业任重道远。  “与大豆主产国相比,我国大豆单产较低,关键技术仍待突破。提高产量是当前我们大豆研究工作者面临的最主要问题。”广州大学分子遗传与进化创新研究中心研究员孔凡江告诉《中国科学报》。  幸运地是,研究团队长期的坚持和系统深入的研究,近年来不断

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所揭秘大豆光周期

如果能够成功揭开大豆光周期的奥秘,将有可能推动我国大豆种植边界的前移和种植面积的扩大。   自上世纪20年代,科学家们以大豆等作物为材料发现光周期现象近百年来,人们对该现象的研究在模式作物拟南芥及水稻中取得了一系列的突破性进展。而在大豆中,因未能克隆出控制光周期反应及生育期的功能基因,相关研究进展

紫薇研究获进展

  ‘金薇’(Lagerstroemia indica ‘Jinwei’)是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2004年在紫薇品种‘粉晶’(Lagerstroemia indica ‘Fenjing’)上发现的一个叶色芽变类型,在此基础上选育了‘金薇’、‘金幌’(Lagerstroemia indica ‘

“一种大豆生育期E1基因及其编码蛋白”获国家发明专利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夏正俊研究员等科研人员完成的“一种大豆生育期E1基因及其编码蛋白”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专利号:ZL201210112662.9)。   植物光周期现象(photoperiodism)是指植物通过感受昼夜长短而控制植株内部生理反应过程,其

光感基因技术调控神经胶质瘤增殖和凋亡研究获进展

  近日,Nature Publishing Group (NPG)下的国际学术期刊 Cell Death & Disease (2012 影响因子6.044;35/184 Cell Biology) 发表了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医工所神经工程研究中心王立平及杨帆

大豆生育期基因克隆与功能解析方面取得进展

  大豆开花是作物重要农艺性状之一,对作物产量形成、植株形态建成、驯化以及生态适应性等方面具有显著影响。大豆开花是在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共同作用下,从营养生长转变为生殖生长的结果。大豆是典型的光周期敏感短日照作物,光照是决定开花时间最重要的外界环境因素之一,短日照促进开花,长日照抑制开花,它是由光周期

大豆生育期基因克隆与功能解析方面取得进展

  大豆开花是作物重要农艺性状之一,对作物产量形成、植株形态建成、驯化以及生态适应性等方面具有显著影响。大豆开花是在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共同作用下,从营养生长转变为生殖生长的结果。大豆是典型的光周期敏感短日照作物,光照是决定开花时间最重要的外界环境因素之一,短日照促进开花,长日照抑制开花,它是由光周期

成果盘点丨袁隆平团队在Science,PNAS等发表23项研究成果

  从2002年开始,袁隆平团队在Science,PNAS,Nature Communications ,Genome Research ,PLOS Biology 等杂志发表了23项研究成果,iNature系统介绍一下以袁隆平为通讯作者的典型研究成果,由于版面限制,我们只介绍其中典型的文章:  【

开花期基因的进化与选择分子机制

  栽培大豆5000年前起源于我国的黄淮海区域,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在我国的农业生产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大豆是光周期极为敏感的典型短日照作物,单个品种或种质资源一般只适宜种植于纬度跨度较小的区域内,那么起源于黄淮海区域的大豆是如何适应全世界广泛的生态环境呢?又是如何影响大豆的产量和在世界范围的种植和

东北地理所发表大豆基因克隆及功能基因组学综述文章

  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大豆分子育种实验室夏正俊研究员近期发表了中英文综述文章,重点介绍了大豆生育期基因的克隆及大豆光周期反应机理等方面所取得的进展。   自上世纪20年代伊始,美国科学家以大豆等作物为材料发现光周期现象近百年来,人们对该现象的研究在模式作物拟南芥及水稻中研究取得了一系列

东北地理所大豆生育期基因合作研究取得新进展

  近期,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大豆分子育种组夏正俊博士与日本农业生物资源研究所有关研究者经多年的潜心研究,利用经典的图位克隆法成功破译了大豆生育期基因E2。其研究成果发表在遗传学杂志Genetics(2011, 188(2):395-407)上,为该研究团队克隆出的大豆生育期及生长习性

农科院作科所创制出适宜低纬度地区种植的大豆材料

  6月25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植物转基因技术研究中心、大豆育种技术创新与新品种选育创新团队,利用CRISPR/Cas9基因组编辑技术定点敲除大豆开花调控关键基因GmFT2a和GmFT5a,创制出更适合低纬度地区种植的突变体材料,同时系统解析了GmFT2a和GmFT5a基因在大豆花期调控

东北地理所阐明大豆GmFT2a和GmFT5a调控开花的分子机理

  FT(FLOWERING LOCUS T)是植物开花调控途径中非常关键的整合因子。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刘宝辉研究组和孔凡江研究组首先通过大豆遗传转化的方法,在大豆品种Williams 82中证明GmFT2a和GmFT5a能够促进大豆开花,并发现GmFT2a和GmFT5a促进大豆成花

“生物钟”不可小觑 突破性研究共同解读生物钟奥秘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地球上大部分生物从几十万年前就开始就遵从这种大自然的特殊规律。当然日常生活中人们也并没有非常在意这中自然规律/现象,直到现代医学的发展进步才让我们将这种顺应自然的规律同生物钟画起了等号。当然随之而来的就是科学家们对生物钟的各种深度研究。  很多科学研究都发现,人类生活中各

PNAS:没有叶子没有根,菟丝子开花全靠“窃听”

  菟丝子无叶片,而且前期研究表明,菟丝子基因组发生了大量的基因丢失,包括调控植物开花相关的生物钟途径、光周期途径、春化途径等关键基因。这些线索都说明很可能菟丝子和普通自养型植物的开花机制非常不同。开花是高等植物繁衍后代、延续物种的重要生理过程,那么菟丝子是怎么样实现自己的开花呢?  在自然界中,寄

东北地理所在光周期调控大豆开花研究中获进展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大豆分子设计育种重点实验室在microRNA172/GmTOE4a途径(Plant Mol Biol,2015)之后,又发现了miR156/GmSPL途径,在大豆光周期开花方面取得了研究进展。  研究人员在大豆中成功克隆了miR156b,长日照条件下(16小时光

作物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摘要:农作物基因组学研究的发展,对于有效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手段进行物种的遗传改良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测序技术的发展,已经实现对重要农作物,如水稻、小麦、玉米、大豆、油菜、棉花、蔬菜等作物基因组的测序或重测序,在此基础上完成对控制重要农艺性状基因的克隆和鉴定。本文综述了2017年度主要农作物基因组

作物基因组学研究进展(三)

⑸棉花基因组研究棉花是重要的天然纤维和油料作物,也是研究多倍体进化和作物驯化的重要模式植物。南京农业大学张天真等课题组通过将栽培棉与野生棉对比,绘制出了棉花表观遗传基因的“甲基化基因图谱”,对野生棉和栽培棉之间超过1200万个的差异甲基化胞嘧啶进行分析,鉴定出519个表观等位基因(epiallele

中科院学者最新Nature Genetics文章

  来自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广州大学,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研究所等多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Natural variation at the soybean J locus improves adaptation to the tropics and enhances yield”的文章,通

科研人员找到玉米驯化关键基因

  近日,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在线发表了华中农业大学教授严建兵及其合作者的最新研究成果,该成果为解释玉米从短日照到长日照的驯化找到了“钥匙”。   玉米原产于墨西哥,属于短日照区,而世界上包括中国在内的玉米主产区都属于长日照地区,如何解决玉米对不同地区的日照长度的适应,一直是科学家们亟待解决的关

植生生态所在光周期诱导开花时间调控研究中取得进展

  10月10日,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刘宏涛组在PLoS Genetics杂志发表题为Multiple bHLH Proteins form Heterodimers to Mediate CRY2-Dependent Regulation of Flowering-Tim

水稻OsSFL1基因可调控水稻开花期

   近日,生物所谷晓峰课题组在表观遗传调控水稻开花期研究方面取得突破,发现了表观遗传关键调控因子OsSFL1具有介导组蛋白去乙酰化动态修饰的功能,进而调控水稻“适时”开花。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植物生物技术杂志(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   人类超过80%的食物来

两篇Nature Biotechnology发布中科院基因编辑研究新成果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10月1日连发两篇Nature Biotechnology文章,分别运用基因编辑技术精准靶向多个产量和品质性状控制基因的编码区及调控区,加速了野生植物的人工驯化;以及构建新的单碱基编辑系统A3A-PBE,成功在小麦、水稻及马铃薯中实现比PBE更加高效的C-T单碱

“实践十号”微重力下的新科研

  “实践十号”卫星在轨模拟图。中科院供图  “实践十号”是专门用于微重力科学和空间生命科学空间实验的返回式科学实验卫星。卫星于2016年4月6日在酒泉卫星中心发射成功,整星在约250千米高度的近地圆轨道运行12天后,卫星返回舱与留轨舱分离,当日返回舱携带11项材料、生物载荷安全返回地面,样品完好,

生物学研究发现:癌症真的与熬夜相关

   有研究发现,熬夜,会增加患癌风险。麻省理工学院的生物学家目前发现了可以解释此风险增加的关联。  在人类和大多数其他生物体中,由光支配的生物钟,通过控制细胞活动来调节人体生理的关键方面,这些细胞活动包括新陈代谢和细胞分裂。在小鼠研究中,MIT的研究小组发现在控制细胞生物戒律的基因中,有两个基因也

昆明植物所等在植物开花调控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植物响应季节变化的开花时间是通过植物对日照长度变化(光周期)的感知来完成的。在拟南芥中,长日照条件诱导开花启动因子Flowering Locus T(FT)的表达来加速植物开花。光周期条件对FT的激活主要依赖于转录因子CONSTANS(CO)的活性,对CO的转录水平、蛋白质稳定性以及生物钟的调控

世界睡眠日:聚焦睡眠分子机制

  3月21日世界睡眠日,中国主题为“健康睡眠 平安出行”。据统计每年都会增加由于睡眠障碍引发疾病的患者,在世界范围内约1/3的人有睡眠障碍,而在我国患有各类睡眠障碍的人的比例明显高于世界27%的水平。   睡眠与许多方面都息息相关,关于其分子作用机制也是科学家们重点关注的研究领域之一。近期浙

基因差异表达技术

真核生物中,从个体的生长、发育、衰老、死亡,到组织的得化、调亡以及细胞对各种生物、理化因子的应答,本质上都涉及基因的选择性表达。高等生物大约有30000个不同的基因,但在生物体内任意8细胞中只有10%的基因的以表达,而这些基因的表达按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顺序有序地进行着,这种表达的方式即为基因的差异表达

研究揭示光信号调控植物生物钟分子机理

  近日,《植物细胞》在线发表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与华南农业大学合作研究成果。他们揭示了自然界光信号途径与植物内部的生物钟互作协同调控生物钟关键基因CCA1节律性表达的分子机理。FHY3 和FAR1蛋白促进CCA1的表达,而PIF5 和TOC1蛋白抑制CCA1表达。进一步,PIF5与TOC1

中国农科院水稻研究刊登国际主流期刊

  水稻是一种兼性短日植物(SDP),开花时间的调控途径在拟南芥和水稻中是保守的,但是可在功能上进行修饰。Hd1是拟南芥CONSTANS (CO)的一个同源基因,是在长日照条件下抑制开花的一个关键调节因子,但是可在短日照条件下,通过影响成花素基因Hd3a的表达,促进开花。另一个关键的调节因子Ehd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