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简直是爱科研人的福音!!5所世界著名实验室

美国是世界数一数二的科技大国 这点不可否认 具备很多先进的科技资源和设备 并且在众多强大的高等院校中 还建立了令人艳羡的实验室 这简直就是爱搞科研人士的福音呐有木有!! 下面有5座世界著名的炒鸡高大上 设备牛资源牛背景牛成果牛经费牛…… 啥啥都牛的大!实验室 这些实验室都在哪些学校呢? 我们接着往下看 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 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Lawrence Berkeley National Laboratory,LBNL),美国最杰出的国家实验室之一,位于旧金山湾区东北部、美国著名学府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后山(Berkeley Hills) 。劳伦斯实验室隶属美国能源部,具体由加州大学负责运行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的研究领域包括物理学、生命科学、化学等基础科学,还包括能源效率、回旋加速器、先进材料、粒子加速器、检测器,工程学、计算机科学等,在材料研究方面主要是纳米材料、磁性材料、薄膜材料、超......阅读全文

开放获取与付费墙的拉锯之战:谁来为传播知识买单?

  一场因“开放获取”引发的“学术战争”已经爆发。  过去两年,由700家德国学术机构组成的 Project DEAL、瑞典、挪威以及美国著名的加州大学,先后向国际学术出版商存续了上百年的付费订阅模式发起冲击。  “开放获取”(Open Access,以下简称OA,又译作开放存取),意味着研究文献免

左铁镛:我最崇高的称谓不是院士而是“教师”

他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材料学著名专家,他曾先后担任两所重点高校领导职务长达15年,但他在谈到自己时常说:我最崇高的称谓是教师。  【人物心声】爱民族、爱国家的坚定信念,为民族、为国家富强的责任感,是我们事业成功的不竭动力。 【人物简介】左铁镛: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材料学家。

世界著名实验室

  实验室是科学的摇篮,是科学研究的基地,对科技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科技工作者向往和追随的地方。这些实验室往往代表了世界前沿基础研究的最高水平,诞生了一大批诺贝尔奖获得者和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科技创新成果,是开展高层次学术交流的重要场所。  新材料小编搜集了一些世界著名的实验室,下面将一一简单介绍

哈佛讲席教授谢晓亮全职回北大!

2018年7月1日起,北大生物动态光学成像中心主任、北京未来基因诊断高精尖创新中心主任——谢晓亮正式全职回到母校北大任教,担任北京大学李兆基讲席教授。 谢晓亮1998年,谢晓亮成为改革开放后哈佛大学聘任的第一位来自中国大陆的终身教授;2009年,他成为改革开放后第一位哈佛冠名讲席教授的中国

遗传学家、生物统计学家李景均先生其人其书及其精神

今年是遗传学家、生物统计学家李景均先生著作的英文版《群体遗传学导论》一书出版70周年。该书是中国现代史上迄今为止极少数在中国出版但在西方某个科技领域产生重大影响的专业书。绝大多数新中国成立后出生的人可能都不知道李景均是谁。在美留学的大陆学生,除非所学专业和人类遗传学有关,恐怕大多数也不知道李景均是谁

追记黄大年:一位战略科学家的追梦人生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7/9/387862.shtm 黄大年(前排中)与学生外出徒步。(资料图片)新华社发走近全国教书育人楷模 黄大年离开后的第246天,博士生乔中坤发了一条朋友圈,缅怀他的这位严师慈父和忘年之交。 这一天,

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活性“蛋白质” 捕光“梦工厂”

  蛋白质,英文名称“protein”,是生物体中广泛存在的一类生物大分子,也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时值春暖花开,在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寻访,本报记者在这里看到的“蛋白质”,不仅充满科学的奥妙和神奇,而且彰显出其应有的活泼、活性与活力,恍若走进一所“梦工厂”。那么

真实的科学家:他们,就是这么有“范儿”

   长久以来,公众头脑中的科学家被“定格”于这样的形象:戴着厚厚的眼镜,穿着白大褂在实验室里埋首于瓶瓶罐罐或各种奇怪的仪器之间,他们常常不苟言笑,过分严肃。总之,世人眼中的科学家大都聪明过顶,但过着单调、枯燥而寂寞的生活,似乎终其一生也不会被人理解。  另一方面,如此这般概念化、模式化的想象为科学

王晓东:“体制外”的科研所是怎样神奇的存在

  以研究细胞凋亡著名的中国、美国科学院“双料”院士王晓东,似乎一直习惯将自己隐在媒体聚光灯之外。回国十三年来,作为生命科学领域科学家的他,让公众最为“熟知”的形象应该是有着国家科技体制改革“试验田”之称的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NIBS,下称“北生所”)创始人兼所长。  这家后来被誉为中国最高效研究所

大城与大学:深圳高教转型能否实现产学双赢

   2014年应该是深圳高等教育里重要一年。这一年,深圳大学在广东省内一本招生文理科投档线均排名第四,扬眉吐气一把;南科大的教育改革在朱清时卸任后也将得到一个阶段性的评价;引进合作办学的港中大(深圳)正式招收本科生;更多面向小众领域、引进名校合作的特色学院遍地开花。  实际上,作为中国经济改革奇迹

李林院士:搞科研是种享受,只苦干不会有创造力

李林带领上海生科院不断向跻身世界一流研究机构目标努力着。  人物小传  李林,生物化学家,无党派人士。1983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生物系生物化学专业,获学士学位;1989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获博士学位。1990年至1992年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生理与生物物理系做博士后,1992年

蛋白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生命的另一种阅读和解析

50年义无反顾的105岁寿星 一位慈眉善目的老人,语气平和,思路清晰。 “生物物理研究所走过了半个世纪。作为亲历者,我深知,是以50年义无反顾坚持学科交叉、坚持服从国家需要、理论联系实际和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办所方针,换来了生物物理所今日的蓬勃发展。” “当年,对于生物物

交大博士血泪自述:不是读博的料,别上博士这条船

  一、前言  原先我是准备等到毕业的那一天,痛痛快快地哭过了之后,一口气写掉这篇文章的。其实一直在零散时间打腹稿,差不多已经煲熟了。刚才有同样读博士读得凄凄惨惨切切的师兄表示期待,于是一横心决定现在就写了。何况,早点让更多还没上博士这条船的弟妹们看到,提醒他们读博要谨慎谨慎再谨慎,能多挽救一个像我

邱大洪院士:在科学研究与工程实践中勇于创新

邱大洪  邱大洪(1930~),浙江湖州人,港口、海岸和近海工程专家,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1951年从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后,任教于大连工学院(现为大连理工大学)。现为中国海洋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大连理工大学海岸和近海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顾问。主要从事波浪理

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十年磨砺 用“芯”创造

  2010年5月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陪同朝鲜劳动党总书记、国防委员会委员长金正日参观博奥生物有限公司。新华社供图  2008年12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看望广大科技工作者,就园区的创新发展问题进行专题调研。这

构建生命科学领域宏伟蓝图 打造科技改革试验田新坐标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成立十周年成就纪实  王晓东(右三)实验室的研究成果有望用于治疗各种程序性坏死相关疾病  邵峰实验室的研究成果对败血症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大楼外景  钱学森、钱三强、竺可桢、李四光、周培源……这些是大家再熟悉不过的科学家。新中国成立以来,以这些科

2014,卓尔不群的微笑熠熠生辉

  是谁用创新的力量改造当下?是谁在科技的路上引领未来?是谁的执着让你叹服?是谁的微笑让你感动?在2015年的门口回望,在科技领域,这一年有太多的人值得我们徐徐道来,篇幅不够就简而言之吧。   张存浩 程开甲: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关键词:至高荣誉   1月10日,201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

吴立新院士的海洋传奇:忘记背后 努力向前

   喜欢流行音乐,着西装,戴眼镜,善直言,开朗,成果多,是人们对2013年新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吴立新的印象。    在院士荣耀的背后,吴立新还有艰苦的成长记忆,勤奋的求学时光,执着的他乡寻梦,以及对科研的热情,对生活的热爱,对学生的关怀,对老友的感激,对新身份的思索……吴立新教授(右三)在指导学生

献礼七夕 | 夫妻院士,伉俪情深——盘点18对院士夫妻

  在我国科学界,两院院士一直是最高荣誉。两院院士评选一般每两年举行一次,每次仅仅选出一百多人,历年当选的两院院士也不过数千人。然而,在我国科学界中,依然存在为数不多的夫妻都是两院院士的事例。  这些科学家伉俪大都携手于同一研究领域,在科学长空,他们的名字互相辉映。是执着的追求使他们发现了彼此,在他

诺奖得主莱维特:中国科学家要避免权威崇拜

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迈克尔·莱维特   12月7日,瑞典皇家科学院Beijer Hal新闻发布现场热闹非凡。相比去年的6名获奖者,2013年诺贝尔物理、化学、经济的8名获奖者,让原本狭小的新闻发布台更显拥挤。   在新闻台上,因最早将计算机引入实验而获奖的诺奖化学奖得主、66岁的美国斯

谢晓亮院士:单分子技术透视生命之谜

  2012和2013年,由北京大学多个研究团队合作完成的世界首个高精度人类男性和女性个人遗传图谱相关论文相继发表于《科学》和《细胞》杂志。这一工作采用的单细胞DNA扩增技术MALBAC,与以前的技术相比,该技术将单细胞全基因组测序的精确度大幅度提高,以至于能够发现个别细胞之间的遗传差异。  MAL

北大谢晓亮教授:单分子技术透视生命之谜

2012和2013年,由北京大学多个研究团队合作完成的世界首个高精度人类男性和女性个人遗传图谱相关论文相继发表于《科学》和《细胞》杂志。这一工作采用的单细胞DNA扩增技术MALBAC,与以前的技术相比,该技术将单细胞全基因组测序的精确度大幅度提高,以至于能够发现个别细胞之间的遗传差

施一公:“一心为公”的学术大师

  就像人类的遗传密码储藏在神秘的DNA中,著名结构生物学家施一公的性格、作风也“隐藏”在父亲的生活言行中。父亲给他起名寄予厚望,潜移默化地影响他对理科产生兴趣,热心肠地帮助邻里乡亲解决生活困难,带领工厂做技术革新……这一切都在施一公的生命中刻下烙印,更是影响到他如今做科学的准则:育人、为民,一心为

饶子和:好教练大都是好球员

饶子和在书房  “这就是科学院的特点,它总是比较开放,在教育和科研领域总是比别人先走一步。”饶子和感慨,仅凭组织关系就可以到研究所当法人,在改革开放30年来,还是第一次。  “老一辈教育家们,如张伯苓、蔡元培、梅贻琦,他们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教育理念。我们吃透了几分?做了几分?还没有吃

盘点2014年度十大改变世界的革命性技术

  基因编辑更快更准更简单  1973年,斯坦利•N•科恩(Stanley N. Cohen)和赫伯特•W•博耶(Herbert W. Boyer)找到了改变生物体基因组的方法,成功将蛙的DNA插入到细菌中。20世纪70年代末,博耶的基因泰克(Genetech)公司对大肠杆菌进行基因改造,使其带有一

科研特区何去何从——王晓东和北京生命研究所的前世今生

  “他是美国科学院院士,曾分文不取,帮助北京生命研究所站稳脚跟。如今,作为北生所所长的王晓东是否实现了他当初的理想?他和北京生命研究所有着怎样的渊源?如何带领班子走到今天?北生所面临着哪些问题,未来的路在哪里?请看王晓东和北京生命研究所的前世今生。”  2013年9月28日,由香港求是基金会举办的

张锋:如何在34岁跻身于世界顶尖生物学家?

  豉汁蒸凤爪端上桌后,一个小女孩顽皮地用筷子哒哒地敲打着餐桌。一位穿着Polo衫和牛仔裤的男士,正在和自己的小女儿、妻子和母亲享用着广式点心。在波士顿唐人街这个喧闹的餐厅,没人会多瞄一眼这位男青年。  没人能猜到,34岁的张锋会是这一代人中公认的最具转化能力的生物学家,在不久的将来可能会在两个领域

《科学》宣布 施一公领衔的西湖大学即将获批开建

  关于西湖大学的消息一直不断,但是看到《科学》杂志关注报道西湖大学的筹备情况还是头一回。这可以说学术界或者高等教育界将迎来一场盛事,或者一个研究领域的新局面的开端!  最新一期国际著名期刊《科学》杂志以“Biologist unveils China's first private res

《科学新闻》:“985”“211”停招之后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直是中国高教界的梦想。   为了实现这一梦想,中国政府先后启动了“211工程”和“985工程”,斥巨资支持一批高校向一流大学的目标冲击,其中大部分高校都属于研究型大学。   如今,在“211工程”实施16年,“985工程”实施13年之后,两个工程都停止接纳新进。这是今年3月

清华大学博导鲍捷:将量子点和光谱仪成功结合

  将来的一天,只要拿着手机轻轻一扫,就能知道想买的苹果是酸还是甜,喝的牛奶安不安全,食用的油是不是地沟油;戴上智能手表就能检测皮肤血氧含量,也可以检测是否罹患皮肤癌等疾病……  这不是天方夜谭,只需一个小小的量子点光谱仪就可轻松搞定。而研发这一“神器”的,正是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