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肥达、外斐试验

肥达反应(Widal test):用已知伤寒、副伤寒沙门菌的O、H抗原,检测受检血清中有无相应抗体的半定量凝集试验,称肥达反应(Widal test)。本试验与细菌分离培养同时进行或在前者失败的情况下,能辅助诊断伤寒、甲、乙、丙型副伤寒沙门菌引起的肠热症。外斐反应(Wiel-Felix):斑疹伤寒等立克次体与变形杆菌某些X株的菌体抗原(OXk、OX19 、OX2抗原)具有共同的耐热性多糖类属抗原,常用后者代替相应的立克次体抗原进行非特异性凝集反应,这种交叉凝集试验称为外斐反应,用于立克次体病的辅助诊断。传统的肥达、外斐试验采用试管法,存在试剂用量大、结果不易观察等缺点,现介绍一种较实用的平板法,试剂用量仅为试管法1/2、结果易判定等优点。试验的第一步(准备):准备一块U型反应板,长18厘米,宽9 厘米,每孔容积1 毫升,并在上面做出清晰标识。试验第二步(加样):为方便说明加样步骤,先看反应板示意图:第五排 &......阅读全文

外斐氏试验阴性的原因

  人体被立克次体感染后,血清中逐渐产生相应抗体,该抗体在发病后5~12天出现,至数月后基本消失,一般凝集价在1:160以上或病程中效价明显上升有诊断意义。我国常见的立克次体病上要为斑疹伤寒和恙虫病,流行性斑疹伤寒主要为OX19凝集价升高,恙虫病主要表现为OXK升高明显。  流行性斑疹伤寒(OX19

外斐反应的原理及意义

外斐反应试验是一项非特异性凝集反应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因某些立克次体与变形杆菌某些OX菌株有共同抗原成分,故用变形杆菌OX19、2、K株抗原代替立克次体抗原,检查患者血清中立克次体抗体的水平和变化。如抗体效价≥1:160或双份血清效价增长≥4倍,为阳性反应。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恙虫病患者可出现

外斐氏试验阴性的检查

  外斐氏试验阴性的诊断检查:  正常人的滴度(血清稀释倍数)不超过1:20  (1)增高:流行性斑疹伤寒(OX19阳性率可100%);地方性斑疹伤寒(OX19部分可达1:200-1:800);恙虫病忠者,患病后第一周OXK有14%在1:80以上。第四周可达80%。  (2)布氏杆菌病、回归热病人血

外斐试验是什么意思

变形杆菌属的x19,x2.xk菌株的菌体o抗原与斑疹伤寒立克次体和恙虫病东方体有共同抗原,故可用这些菌株的o抗原(ox19,ox2,oxk)代替立克次体抗原与患者血清进行交叉凝集反应,检测患者血清中相应抗体。此称外斐试验,辅助诊断立克次体病。

外斐试验的原理及用途

外斐试验,也叫变形杆菌OXK凝集反应,Weil-Felix test变形杆菌属的X19,X2.Xk菌株的菌体O抗原与斑疹伤寒立克次体和恙虫病东方体有共同抗原,故可用这些菌株的O抗原(OX19,OX2,OXk)代替立克次体抗原与患者血清进行交叉凝集反应,检测患者血清中相应抗体。此称外斐试验,辅助诊断立

外斐氏反应的临床意义

  人体被立克次体感染后,血清中逐渐产生相应抗体,该抗体在发病后5~12天出现,至数月后基本消失,一般凝集价在1:160以上或病程中效价明显上升有诊断意义。  我国常见的立克次体病主要为斑疹伤寒和恙虫病,流行性斑疹伤寒主要为OX19凝集价升高,恙虫病主要表现为OXK升高明显。  流行性斑疹伤寒(OX

外斐氏试验阴性的鉴别诊断

  外斐氏试验阴性的鉴别诊断:  应与伤寒、斑疹伤寒、炭疽、腺鼠疫、钩端螺旋体病等相鉴别。  (一)伤寒起病徐缓,表情淡漠,有少数玫瑰疹,无焦痂溃疡,血培养有伤寒杆菌生长,肥达氏反应阳性,外斐氏反应阴性。  (二)斑疹伤寒多见于冬春季节,无焦痂和局部淋巴结肿大,外斐氏反应OX19阳性,OXk阴性,普

外斐氏反应的临床意义

人体被立克次体感染后,血清中逐渐产生相应抗体,该抗体在发病后5~12天出现,至数月后基本消失,一般凝集价在1:160以上或病程中效价明显上升有诊断意义。我国常见的立克次体病主主要立克次体病的外一斐氏反应要为斑疹伤寒和恙虫病,流行性斑疹伤寒主要为OX19凝集价升高,恙虫病主要表现为OXK升高明显。流行

肥达外斐实验怎么判断结果

首先要知道该试验是借助光学判断的。操作方法挺简单就是太繁琐,工作量很大。按1:4稀释倍数配制肥达所需横向排列5试管纵向排列6试管,纵向其中一排为对照管,而外斐横向3试管纵向6试管,纵向其中一排为对照管。则每试管1毫升,要稀释倍数则要16毫升由1:4计算得血清量为0.4毫升而生理盐水要15.6毫升两者

如何做好肥达、外斐试验

肥达反应(Widal test):用已知伤寒、副伤寒沙门菌的O、H抗原,检测受检血清中有无相应抗体的半定量凝集试验,称肥达反应(Widal test)。本试验与细菌分离培养同时进行或在前者失败的情况下,能辅助诊断伤寒、甲、乙、丙型副伤寒沙门菌引起的肠热症。外斐反应(Wiel-Felix):斑疹伤寒等

外斐二氏反应的临床意义

  升高:流行性斑疹伤寒、地方性斑疹伤寒、恙虫病有特殊诊断价值,凝集价随病程升高者,更有诊断意义。无早期诊断价值

外斐氏试验阴性的原因及检查

  原因  外斐氏试验阴性的原因:  人体被立克次体感染后,血清中逐渐产生相应抗体,该抗体在发病后5~12天出现,至数月后基本消失,一般凝集价在1:160以上或病程中效价明显上升有诊断意义。我国常见的立克次体病上要为斑疹伤寒和恙虫病,流行性斑疹伤寒主要为OX19凝集价升高,恙虫病主要表现为OXK升高

外斐氏试验阴性的检查及鉴别诊断

  检查  外斐氏试验阴性的诊断检查:  正常人的滴度(血清稀释倍数)不超过1:20  (1)增高:流行性斑疹伤寒(OX19阳性率可100%);地方性斑疹伤寒(OX19部分可达1:200-1:800);恙虫病忠者,患病后第一周OXK有14%在1:80以上。第四周可达80%。  (2)布氏杆菌病、回归

临床化学检查方法介绍外斐二氏反应介绍

外-斐二氏反应介绍:  1961年Weil-Felix发现变形杆菌OX19与斑疹伤寒、地方性斑疹伤寒、落矶山斑疹伤寒病原体有共同抗原;OXK与恙虫病病原体有共同抗原,可以用变形杆菌OX19,菌液代替普氏立克次体作血清学试验,用于诊断流行性斑疹伤寒,同时以3种菌液做外斐反应,用于鉴别诊断立克次体病。外

病原体检测外斐二氏反应介绍

外-斐二氏反应介绍:  1961年Weil-Felix发现变形杆菌OX19与斑疹伤寒、地方性斑疹伤寒、落矶山斑疹伤寒病原体有共同抗原;OXK与恙虫病病原体有共同抗原,可以用变形杆菌OX19,菌液代替普氏立克次体作血清学试验,用于诊断流行性斑疹伤寒,同时以3种菌液做外斐反应,用于鉴别诊断立克次体病。外

外斐氏实验正常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中文名称:外斐氏实验 英文名称及缩写:Weil—Felix Test (WF) 正常参考值:OX191:40,OX2

外斐二氏反应的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正常值  OX19:O-1:40 (0-1:40)  OX2:O-1:40 (0-1:40)  OXK:O-1:40 (0-1:40)  临床意义  升高:流行性斑疹伤寒、地方性斑疹伤寒、恙虫病有特殊诊断价值,凝集价随病程升高者,更有诊断意义。无早期诊断价值。

斐林试剂介绍

斐林试剂: 成分:0.1g/ml NaOH(甲液)和0.05g/ml CuSO4(乙液). 用法:将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等体积混合,再将混合后的斐林试剂倒入待测液,水浴加热或直接加热,如待测液中存在还原糖,则呈砖红色.

斐林试剂的定义

1849年,德国化学家斐林(Hermann vonFehling,1812年-1885年)发明了斐林试剂。它是由氢氧化钠的含量为0.1 g/mL的溶液和硫酸铜的含量为0.05 g/mL的溶液,还有含量为0.2g/mL酒石酸钾钠配制而成的,其本质是铜离子和酒石酸形成的配合物——酒石酸合铜(高中认为是新

斐林试剂的制备方法

配制方法:0.1 g/mL NaOH(甲液)和0.05 g/mL CuSO4(乙液)。甲液配制方法是将50g氢氧化钠和137g酒石酸钾钠溶于500 mL蒸馏水中(贮于带橡皮塞的瓶中)。乙液配制方法是将34.5g结晶硫酸铜溶于500mL水中,加0.5 mL硫酸。混合均匀。斐林试剂的使用方法:一般将斐林

斐索干涉仪简介

  斐索干涉仪是一种原理为等厚干涉,用以检测光学元件的面形、光学镜头的波面像差以及光学材料均匀性等的精密仪器。其测量精度一般为/10~/100,为检测用光源的平均波长。  干涉仪的一种类型。由斐索(H.Fi zeau1819—1896)研究而得名。光路见图1,点光源S的光线经准直后,近乎正入射地照射

蓝斐:创新是信心和习惯

  目前已知地球上现存的生命主要是以DNA作为遗传物质。而表观遗传调控,是不涉及到DNA序列变化的可遗传变异现象。通俗来说,表观遗传是解决基因组的信息如何传递并与环境变化相互响应的学科。由于有了表观遗传调控机理,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基因组信息的传递不再一成不变,而是有了很强的可塑性。   如果说1

斐林试剂的还原糖实验

1、向试管内注入2mL待测组织样液。左侧为氢氧化铜沉淀,右侧为砖红色沉淀2、向试管内注入1mL斐林试剂(甲乙液混合均匀,甲液量较多,乙液只需少量。然后再注入)。【人教版高一生物必修一第十八页说的是“甲乙液等量混合均匀后再注入】3、将试管放入盛有50~65℃温水的大烧杯中加热约2min。4、观察试管中

斐林试剂的基本信息

斐林试剂(Fehling's solution)是一种可以鉴别还原性物质的试剂,一般由氢氧化钠与硫酸铜溶液配成,由德国化学家赫尔曼·冯·斐林在1849年发明的。斐林试剂常用于鉴定可溶性的还原性糖的存在,可与还原性糖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

斐索干涉仪原理简介

  斐索干涉仪原理为等厚干涉,用以检测光学元件的面形、光学镜头的波面像差以及光学材料均匀性等的一种精密仪器。其测量精度一般为/10~/100,为检测用光源的平均波长。常用的波面干涉仪为泰曼干涉仪和斐索干涉仪。  斐索干涉仪有平面的和球面的两种,前者由分束器、准直物镜和标准平面所组成,后者由分束器、有

斐林试剂的配制方法介绍

  配制方法:0.1 g/mL NaOH(甲液)和0.05 g/mL CuSO4(乙液)。甲液配制方法是将50g氢氧化钠和137g酒石酸钾钠溶于500 mL蒸馏水中(贮于带橡皮塞的瓶中)。乙液配制方法是将34.5g结晶硫酸铜溶于500mL水中,加0.5 mL硫酸。混合均匀。  斐林试剂的使用方法:一

斐林试剂的还原糖实验介绍

  1、向试管内注入2mL待测组织样液。  2、向试管内注入1mL斐林试剂(甲乙液混合均匀,甲液量较多,乙液只需少量。然后再注入)。  3、将试管放入盛有50~65℃温水的大烧杯中加热约2min。  4、观察试管中出现的颜色变化(应为浅蓝色——棕色——砖红色沉淀)。

斐索干涉仪的光路

  单色光源如氦氖激光器照明小孔H,形成一点光源。点光源射出的光束经分光镜G反射后,射向透镜L2,变成平行光束,然后垂直射向标准平晶P。一部分光被P上表面反射,另一部分光透过P射向被测件Q。被Q上表面反射的光束和被P上表面反射的光束进人观测系统后,会产生等厚干涉条纹,用以测量Q上表面的面形误差。若将

斐林试剂的基本内容介绍

  斐林试剂(Fehling's solution)是一种可以鉴别还原性物质的试剂,一般由氢氧化钠与硫酸铜溶液配成,由德国化学家赫尔曼·冯·斐林在1849年发明的。斐林试剂常用于鉴定可溶性的还原性糖的存在,可与还原性糖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  1849年,德国化学家斐林(Hermann von

斐林试剂和班氏试剂的对比

斐林试剂和班氏试剂的使用方法及原理不尽相同。斐林试剂和班氏试剂都是检验还原性糖的试剂,二者的使用方法及原理、成分也有区别,下面就从这几种试剂的使用原理、成分及使用方法等方面做一简单总结。(1)班氏试剂常用于尿糖的鉴定,其配方与斐林试剂不一样,其配方为:①400mL水中加85g柠檬酸钠和50g无水碳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