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发现植物抵抗农业重大害虫小叶蝉的奥秘

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李大鹏研究团队与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化学生态研究所合作,首次揭示了植物如何巧妙组装其特异性代谢产物应对农业重大害虫小叶蝉的非寄主抗性机制。北京时间2月4日,相关研究成果(Natural history–guided omics reveals plant defensive chemistry against leafhopper pests)以封面论文的形式,在线发表在《科学》(Science)上。该研究为探索植物昆虫互作开辟了新的博物学驱动的多组学分析方法,并为植物如何特异性调度其化学“防御壁垒”抵抗昆虫进攻提供了全新的代谢视角,这是植物对多食性昆虫的非寄主抗性研究的重要突破。同时,该研究应用合成生物学的手段对农作物首次进行植物非寄主抗性代谢改造,为农业精准绿色防控技术提供全新可行性应用方案。 植物是天然的有机合成专家,由于其固着于土地之上,无法像动物一样逃避伤害,因而植物进化出能够生成结......阅读全文

研究发现植物抵抗农业重大害虫小叶蝉的奥秘

  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李大鹏研究团队与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化学生态研究所合作,首次揭示了植物如何巧妙组装其特异性代谢产物应对农业重大害虫小叶蝉的非寄主抗性机制。北京时间2月4日,相关研究成果(Natural history–guided omics reveals plant defen

开门红!我国学者研究成果登上《科学》封面

2月4日,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李大鹏研究团队与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化学生态所合作在《科学》以封面论文的形式发表论文首次揭示了植物如何巧妙组装其特异性代谢产物应对农业重大害虫小叶蝉的非寄主抗性机制。这一成果不但为探索植物昆虫互作开辟了新的博物学驱动的多组学分析方法,还为植物如何特异性调度其化

开门红!中国学者研究成果登上Sciecne封面

   2月4日,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李大鹏研究团队与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化学生态所合作在《科学》以封面论文的形式发表论文首次揭示了植物如何巧妙组装其特异性代谢产物应对农业重大害虫小叶蝉的非寄主抗性机制。  这一成果不但为探索植物昆虫互作开辟了新的博物学驱动的多组学分析方法,还为植物如何特异

小小叶蝉有“超推进”能力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3/495150.shtm 科技日报北京3月2日电 (记者张梦然)英国《自然·通讯》杂志1日发表的一项研究指出,小小叶蝉能以液滴超推进的方式排出大量废物,每天最多达自身体重的300倍。研究发现,叶蝉能将这一

华南植物园等发现稀有寄生蜂新种

  寄螯细蜂科隶属于膜翅目Hymenoptera锤角细蜂总科Diaprioidea,仅含1属,寄螯细蜂属Ismarus,是一类十分稀少的寄生蜂,目前全世界仅知50余种,我国已知不足10种。这类寄生蜂实际上是重寄生蜂,寄主为寄生半翅目Hemiptera头喙部Auchenorrhyncha昆虫(如叶蝉,

研究发现青藏高原植物须弥芥的基因组奥秘

  近日,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副研究员张体操联合西藏大学、云南大学及国外多个实验室,对青藏高原特有分布的须弥芥进行了基因组适应性进化研究,为青藏高原植物适应极端环境的分子机制提供了新的线索。相关研究结果在线发表于《美国科学院院刊》。  据了解,须弥芥原本归在拟南芥属,1999年Ihsan Al-

昆明植物所在植物抵御害虫的基因调控研究中取得进展

  许多植物在受到昆虫的啃食后,会合成蛋白酶抑制剂(protease inhibitor)。蛋白酶抑制剂能高水平的抑制害虫体内的消化酶,被认为是植物抵御害虫的一种重要的天然防御手段。昆虫的啃食会快速激活植物体内的茉莉酸信号系统,且目前大多分离到的蛋白酶抑制剂基因均受到茉莉酸的调控,因此,目前普遍的观

PacBio全新Sequel-II系统助力入侵物种的鉴定

  对于美国葡萄园和苹果园的园主来说,斑衣蜡蝉(spotted lanternfly)简直是噩梦一般的存在。这种贪婪的食客吸食葡萄、苹果等70多种植物的汁液。若任其蔓延,将会造成数百亿美元的损失。  不过好消息是,美国农业部的科学家近日已利用PacBio新推出的Sequel II测序系统,对一只田间

植物“说话”的奥秘

在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乔治·S·怀斯生命科学学院的门外,一排由白色塑料薄膜搭建起的实验室看起来如同普通的温室大棚。正是在这里,研究人员通过实验揭示了看似“静默无语”的植物“说话”的奥秘。  近日,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的研究人员在美国《细胞》杂志上发表论文说,植物会在受到压力时发出更多声音,只不过植物发出

新研究发现水稻糖分决定害虫翅膀长短

中美两国科学家最新研究发现,水稻中的糖分含量决定了褐飞虱翅膀的长短。这一研究结果有望为开发新的抗虫害策略提供思路。 发表在最新一期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的这项研究称,水稻糖分和氨基酸的比例决定了这一亚洲地区主要水稻害虫的翅膀长短。 来自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和中国计量大学的研究人员说,水

新研究发现水稻糖分决定害虫翅膀长短

  7月2日电,中美两国科学家最新研究发现,水稻中的糖分含量决定了褐飞虱翅膀的长短。这一研究结果有望为开发新的抗虫害策略提供思路。 发表在最新一期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的这项研究称,水稻糖分和氨基酸的比例决定了这一亚洲地区主要水稻害虫的翅膀长短。 来自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和中国计量大学的研究

版纳植物园在青藏高原发现沫蝉科化石记录

  沫蝉科(Cercopidae)包含178属约1561种,现生种类全球广布。迄今为止,沫蝉科的化石记录较多,从古新世到更新世报道了40多种,主要分布于欧亚和美洲地区。沫蝉科最古老的确切记录为报道于中国香港的疹状奇沫蝉(Allocercopis punctatis Lin,1997)。然而,大部分沫

RNA测序发现杂交蝉遗传证据

  据英国《通讯·生物学》杂志近日发表的一项动物学研究,日本科学家通过RNA测序,出乎意料地发现了13年蝉与近亲17年蝉杂交的遗传证据,而这两种蝉至少221年才相遇一次。研究显示,杂交蝉在极其漫长时间里都维持了各自不同的生命周期,目前科学家无法就这种平行趋异演化给出遗传学解释。长期以来,周期蝉的生命

《2022中国农业科学重大进展》报告发布

12月16日,2022中国农业农村科技发展高峰论坛暨中国现代农业发展论坛在北京召开。论坛上发布了《2022中国农业科学重大进展》报告,该报告由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管理局和农业信息研究所科技情报分析与评估创新团队研制,遴选了10项能够充分代表2021年我国农业科技前沿研究水平、取得重大突破性进展的基础科

浙江大学启动农业害虫生物防治基础研究

  浙江大学10月16日启动“农业害虫生物防治的基础研究”。该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基金资助。据介绍,这是目前全国植物保护领域的第一个创新研究群体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生命科学部常务副主任杜生明在启动会上表示,“创新研究群体”是我国基础研究领域的前沿团队,而农业害

关于植物凝集素的基本信息介绍

  随着人们长期单一地在作物中导人某个基因,如Bt基因,又出现了新的问题。一是应用这类基因不能有效防治有些害虫,如引起同翅目蚜虫在转Bt棉上的再猖獗现象;二是某些害虫已对这类长期使用的基因产生了抗性,如鳞翅目的棉铃虫和小菜蛾已对Bt基因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这种情况下,植物凝集素以其具有对鳞翅目、特

我科学家发现植物抗病抗逆基因奥秘

  中科院上海生科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何祖华研究员领衔的研究团队在植物抗病抗逆研究中又取得重要进展。他们发现拟南芥的类受体激酶ERECTA在植物抗逆中贡献较大,其与合作者的相关研究成果于2015年8月17日在线发表在国际顶级杂志《自然-生物技术》上。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引起的持续高温和作物病害等

最新发现!华南农业大学研究团队发现植物抗病新蛋白

  华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荔枝病害研究团队研究发现一个新的植物免疫正调控蛋白PlPeL1-interacting protein 1(LcPIP1),其及同源蛋白与SERK3/BAK1直接互作,正向调控植物免疫。该研究为植物抗病育种提供了新的靶点和遗传资源。相关成果在线发表于《自然-通讯》。  植

研究发现胰岛素抵抗与痴呆相关

  特拉维夫大学在《阿尔兹海默症》期刊上发表的一项新研究发现,部分由于肥胖或缺乏运动引起的胰岛素抵抗与认知表现迅速下降有关。根据研究,糖尿病和非糖尿病但出现胰岛素抵抗者认知和记忆力会在后期下降。  该研究由David Tanne和Uri Goldbourt教授联合领导,由美国太平洋大学医学院Miri

研究发现食盐过多或降低抵抗力

高盐饮食可能会削弱人们抵抗细菌感染的能力。图片来源:Brian Jackson/Alamy  近日,一项研究表明,食盐过多可能会损害身体抵抗细菌感染的功能。  实验中,德国波恩大学医院Christian Kurts团队发现,较于普通小鼠,高盐饮食的老鼠更难以抵抗因大肠杆菌引起的肾脏感染和因单核细胞增

JAMA重大发现:胰岛素抵抗影响认知能力

  胰岛素抵抗是指遗传、肥胖、某些疾病等因素导致胰岛素速进葡萄糖吸收、利用的效率下降。胰岛素抵抗易导致代谢综合症和2型糖尿病。最新一项研究表明,胰岛素抵抗会导致记忆力下降,增加患阿尔兹海默症的风险。  爱荷华州立大学食品科学与人类营养学系教授Auriel Willette和威斯康辛州阿尔茨海默氏症协

欧盟无公害植物害虫诱捕技术研究取得积极进展

  植物害虫对农作物、水果和蔬菜的农业生产危害极大,传统的预防保护措施主要采用农药杀虫剂以提高农业产量。然而,从食品安全的角度而言,消费者愈来愈认识到农药杀虫剂化学成分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的新威胁。欧盟第七研发框架计划(FP7)提供全额资助,由波兰华沙(Warsaw)生命科学大学世界著名昆虫专家

年度10项农业科学前沿重大基础科研成果

中国农业科学院近日发布《2022中国农业科学重大进展》报告,共遴选首次实现异源四倍体野生稻的从头驯化、首次绘制黑麦高精细物理图谱等10项具有重大突破性进展的基础科学研究成果。  在近日举行的2022中国农业农村科技发展高峰论坛暨中国现代农业发展论坛上,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王汉中发布了这项报告。  报

潘灿平:纳米硒叶面提升茶树植物品质

  近日,理学院农药创新研究中心潘灿平教授课题组在国际期刊Environmental Pollution上发表了纳米硒叶面强化提升茶叶品质和缓解农药胁迫的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较系统地揭示了纳米硒外源强化在提升茶叶抗非生物胁迫和品质提升上的核心机理,为实现纳米硒在茶叶抵抗农药胁迫并提升品质方面提供了理

科学家首次揭示水稻病毒病害流行波动的潜在机制

近日,华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教授周国辉和副研究员杨新团队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资助下,首次揭示了水稻条纹花叶病毒(RSMV)通过降低传毒介体叶蝉的低温耐受性削弱病毒在田间持续流行的分子机制。相关成果在线发表于mBio。RSMV是华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植物病毒研究室于2015年首次发现并报道的水

表观遗传学研究揭示植物器官大小的奥秘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2/517290.shtm

表观遗传学研究揭示植物器官大小的奥秘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玉米功能基因组团队与作物科学研究所合作,发现了调控植物器官大小的表观遗传新机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植物通讯》(Plant Communications)上。  器官大小尤其是种子大小是植物重要的农艺性状,也是影响农作物产量的主要因素之一。植物器官大小受到遗传、

何胜洋院士等综述植物韧皮部昆虫病原菌相互作用

  2019年11月11日,PNAS杂志在线发表了来自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姜艳娟组和美国科学院院士何胜洋组联合通讯发表题为“Challenging battles of plants with phloem-feeding insects and prokaryotic pathogens”的论

致命作物疾病的传播者——不挑食的昆虫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0/509921.shtm不到十年前,意大利南部的橄榄树林开始枯萎。罪魁祸首是一种不引人注意的植食性昆虫——牧草长沫蝉传播的细菌,名为苛养木杆菌。   ?牧草长沫蝉是所有昆虫中饮食最广泛的。图片来源:

不挑食的昆虫,竟是致命作物疾病的传播者

  不到十年前,意大利南部的橄榄树林开始枯萎。罪魁祸首是一种不引人注意的植食性昆虫——牧草长沫蝉传播的细菌,名为苛养木杆菌。  牧草长沫蝉是所有昆虫中饮食最广泛的。图片来源:CLAIRE HARKIN  近日,发表在《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上的一项对业余摄影和其他数据的分析显示,这些橄榄树枯萎的先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