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组测序发现鸟类和人类本质上具有相同的语言基因

北京时间12月15日消息,据科学日报的报道,美国杜克大学神经学生物学家埃里希·贾维斯(Erich Jarvis)的办公室里全是鸟类书籍,但他成为飞行类动物家族树专家并非因为对有羽毛鸟类的独特兴趣,而是对人类大脑如何理解和产生言语的着迷导致他开始研究鸟类。“我们早已知道鸟类的歌唱行为类似于人类的言语——虽然并非完全相同但非常相似——且两者的大脑回路也是相似的,”杜克大学医学院神经生物学副教授、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的调查员贾维斯这样说道。“但我们并不知道这些特征的相同是否是因为具有相同的基因。” 现在科学家们知道这一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鸟类和人类本质上具有相同的语言基因。一支国际科学家小组对代表鸟类家族树每一个重要等级的48个鸟类物种的全部基因组进行了测序和对比,贾维斯和他的同事发现黄莺、鹦鹉和蜂鸟的声乐学习至少进化了两次或者三次。更令人震惊的是这些声音创新所涉及的基因组竟然与人类言语能力进化所涉及的基因存在不可思议的相似性......阅读全文

Science:三项鸟类全基因组测序研究

  目前,一个国际科学家小组完成了一项迄今为止最大的动物全基因组研究。为了构建鸟类的生命树,研究小组测定、组装和比较了48种鸟类的全基因组,这些鸟包括鸵鸟、蜂鸟、乌鸦、鸭、猎鹰、鹦鹉、鹤、朱鹭、啄木鸟和鹰,囊括了现代鸟类的所有主要分支。作为鸟类系统基因组学财团(由来自20个国家80家机构的200多名

原始鸟类研究揭示鸟类肩带骨骼的发育可塑性

  近期,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王敏、周忠和、托马斯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报道了在中国发现的一早白垩世原始鸟类:迷惑巾帼鸟(Jinguofortis perplexus)。巾帼鸟的发现为讨论鸟类的早期演化、生态分异提供了大量关键信息,表明发育的可塑性在鸟

鸟类起源研究获重要成果

  鸟类及其恐龙近亲的翅膀拥有一个共同特点:片状飞羽是其关键组分,但珍藏于山东天宇自然博物馆的一件来自我国河北青龙县侏罗系地层的化石发现挑战了这一认知。4月30日在线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上,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徐星和临沂大学教授郑晓廷带领的一个科研团队报道了一种生活于约1.6

研究发现影响人类大脑容量新基因

  神经系统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物种最显著的特征之一。相对于非人灵长类物种,人类的大脑高度发达,主要体现在脑容量的变化。如人类的大脑容量是猕猴脑容量的20.6倍,长臂猿的14.4倍,黑猩猩的4.3倍。最近,中科院昆明动物所的科技人员发现了影响人类大脑容量的新基因。   近年来,核磁共振(MR

美国dpowerslab鸟类能量代谢研究案例

开放式呼吸计(open-flow respirometry)是测量生物能量代谢比较常用的方法,受到世界各国动物生理生态学、生物医学等领域科学家的长久青睐。北京易科泰生态技术有限公司代理的美国Sable Systems International品牌是世界上专业的动物能量代谢测量技术公司,其产品以

能量代谢测量技术—鸟类研究案例

代谢是生命活动中所有生物化学变化的总称,也是生命活动的本质特征和物质基础。通过研究鸟类的代谢能够直接反映能量代谢的收支水平,同时也能间接反映出鸟类的生存对策和对生存环境的适应性,展现鸟类与环境因素之间的适应性关系,为更好地了解鸟类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能量代谢变化过程及生理、形态上的变化提供有效的理论支

Cell:新研究发现让人类大脑变大的基因

  美国《细胞》杂志5月31日刊载的两项研究发现了最近三百多万年来让人类大脑变大的基因,这些基因帮助人类具备了思考、解决问题并发展出灿烂文化的能力。   美国和比利时的两项独立研究发现,这些基因属于“NOTCH”基因家族,只存在于人类基因组中,它们可延缓皮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从而让大脑发育过程中

Cell:新研究发现让人类大脑变大的基因

  美国《细胞》杂志5月31日刊载的两项研究发现了最近三百多万年来让人类大脑变大的基因,这些基因帮助人类具备了思考、解决问题并发展出灿烂文化的能力。   美国和比利时的两项独立研究发现,这些基因属于“NOTCH”基因家族,只存在于人类基因组中,它们可延缓皮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从而让大脑发育过程中

基因组测序发现鸟类和人类本质上具有相同的语言基因

  北京时间12月15日消息,据科学日报的报道,美国杜克大学神经学生物学家埃里希·贾维斯(Erich Jarvis)的办公室里全是鸟类书籍,但他成为飞行类动物家族树专家并非因为对有羽毛鸟类的独特兴趣,而是对人类大脑如何理解和产生言语的着迷导致他开始研究鸟类。“我们早已知道鸟类的歌唱行为类似于人类的言

鸟类翅膀可能进化自非鸟类恐龙

  能够飞行的现代鸟类都有一种特殊的翅膀结构,称为前膜,没有它鸟就无法飞行。这种结构的进化起源仍然是一个谜,但新研究表明,它可能是从非鸟类恐龙身上进化出来的。这一发现来自对化石中保存的关节的统计分析,有助于填补有关鸟类飞行起源的部分知识空白。相关论文发表在最新的《动物学快报》杂志上。  “鸟类翅膀的

南非冻结鸟类研究-旨在遏制禽流感疫情暴发

  作为限制禽流感疫情的一部分,南非鸬鹚和其他海鸟成为了科学家的禁区。图片来源:Chris & Monique Fallows/NPL   本报讯 由于南非政府正在努力应对一场威胁濒危物种的禽流感疫情,因此科学家们被禁止在该国沿海地区对海鸟进行研究。   3月23日,南非环境事务部宣布将停

研究发现北美鸟类体型“缩水”-或与气候变暖有关

  据媒体报道,瑞士和美国科学家联合研究发现,北美洲多种鸟类在近半个世纪内体重下降,翼长变短。专家认为,气候变化或为鸟类体型变小诱因。不过,目前尚无足够证据表明这一变化对鸟类有害。  生物学中有一条贝格曼定律,即在气候较暖的环境中,动物体型趋向于变小。这一定律通常适用于栖息范围跨越多个纬度或经度的物

《科学》:大规模遗传研究重塑鸟类进化树

朝确定鸟类谱系中主要分枝间进化关系的目标迈出了巨大一步 美国科学家近日进行了一项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鸟类遗传学研究,重塑了鸟类进化树。这一研究的范围颇为广阔,许多鸟类的学名将会因之而改变,而生物学教科书和观鸟爱好者指南也不得不进行修订。相关论文发表在6月27日的《科学》(Science)杂志上。

《科学》:分子研究确证恐龙与鸟类的亲缘关系

美国科学家近日在分子水平上分析了6800万年前的暴龙(Tyrannosaurus rex)的蛋白质片断,并与21种现代物种的蛋白质序列进行了比较,结果确证,恐龙与鸟类具有共同祖先。研究文章发表在4月25日的《科学》(Science)杂志上。 图片说明:新研究确证了恐龙与鸟类、乳齿象与现代大象的

从全基因组水平构建鸟类物种生命树

  近日,“第一届万种鸟类基因组(B10K)项目国际研讨会——鸟类复杂性状的进化解析与调控”在北京召开。会议由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主办,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协办。会议组织委员会主席由昆明动物所特聘讲座研究员张国捷和动物所研究员雷富民担任。  据悉,由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揭示鸟类高海拔适应的基因组平行演化

  相同或相似的选择压力下,近缘物种可能在生理、形态等方面发生一系列相似的适应性改变,称为“平行演化”(parallel evolution)。然而,这种相似表型的演化可能是由不同的遗传机制所调控。理论假说认为这种遗传不平行性(genetic nonparallelism)可能与物种的固有遗传变异(

易科泰能量代谢测量技术——鸟类研究案例

  代谢是生命活动中所有生物化学变化的总称,也是生命活动的本质特征和物质基础。通过研究鸟类的代谢能够直接反映能量代谢的收支水平,同时也能间接反映出鸟类的生存对策和对生存环境的适应性,展现鸟类与环境因素之间的适应性关系,为更好地了解鸟类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能量代谢变化过程及生理、形态上的变化提供有效的理

研究发现中生代鸟类生殖和个体发育

  近期,《国家科学评论》(National Science Review)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王敏、邹晶梅、Alida Bailleu、李志恒的关于早期鸟类生殖和个体发育方面最新研究成果,报道了迄今发现的髓质骨保存最完好的中生代鸟类化石,证明了髓质骨在骨骼系统中广泛分布这一模式

我国学者质疑《科学》有关鸟类飞行起源研究论文

  我国学者近期在美国《科学》杂志上撰文,对此前欧洲学者在该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有关鸟类飞行起源研究的论文提出了质疑。在这篇题为《对“细弱飞羽羽轴体现始祖鸟和孔子鸟有限飞翔能力”的评论》的文章中,我国山东天宇自然博物馆的郑晓廷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徐星和周忠和等人指出,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

《科学》:日本新研究佐证“鸟类起源于恐龙”学说

  日本一项最新研究发现,鸟类翅膀内3根趾骨的位置相当于人类的拇指、食指和中指,与被认为是鸟类祖先的兽脚类恐龙前肢具有相同形态。这一发现为“鸟类起源于恐龙”的学说提供了决定性证据。  长期以来,对于鸟类是否起源于恐龙,古生物学家和发育生物学家持有不同看法。从古生物学角度来看,由于

科学家毕生研究鸟类染色体进化

  在过去25年间,每到夏季,生物学家Rusty Gonser就与妻子Elaina Tuttle都会到阿第伦达克山脉克兰伯里湖的野外台站。  现在,当把船系在摇摇晃晃的木码头后,Gonser听到了熟悉的鸟鸣声。这是白喉带鹀在唱求偶歌。但他却再也听不到妻子的笑声了,这是数十年来,Gonser第一次独自

古脊椎所等有关鸟类手指同源研究取得进展

  鸟类手指同源问题是进化生物学研究领域最具争论性的问题之一。近年来,包括古生物学家和发育生物学家在内的研究者在《自然》和《科学》等杂志上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对这一问题展开了新一轮的激烈讨论。2013年6月17日出版的《当代生物学》杂志上,刊登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徐星研究员和美国国立卫

动物所在鸟类声音识别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在物种演化的漫长过程中,很多物种都形成了具有自身特异性的“叫声”。我们可以利用这些物种特异性的“叫声”来识别不同的物种。同样,研究人员发现,在同一个物种的不同个体之间,它们的“叫声”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这些差异可以被用来进行个体识别。利用“叫声”来进行种间的物种识别及种内的个体

新研究探讨人与农田鸟类的和谐共存之道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7/505327.shtm

新研究:雄性大脑更易受自闭症相关基因缺陷影响

  科学家通过动物实验发现,一个会增加自闭症风险的基因缺陷会损害雄性实验鼠大脑、干扰其奖赏学习,导致行为异常,但对雌性没有影响。   这是首次在实验鼠模型中发现自闭症在分子水平上有着“雌性保护机制”,将有助于理解自闭症、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俗称儿童多动症)等疾病的机理。相关论文发表在新一期英国《分子

研究人员发现了导致大脑发育缺陷的关键基因!

  通过筛选小鼠体内影响神经细胞迁移的基因突变,科学家们发现一个基因在神经细胞内蛋白运输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科学家们发现如果正在发育的小鼠缺少这个基因表达的蛋白,它的大脑就会出现严重缺陷。通过研究该基因突变在人类中的情况,科学家们发现相同基因的突变导致了神经退行疾病。一个旨在将分子生物学家和临床遗传

鸟类脑瓜并不笨

  说某个人的脑瓜像鸟脑袋一般大,或许并不像你此前认为的那样,是一种带有侮辱性的讽刺。一项最新研究显示,从前脑神经元的全部数量来说,一些鸟类要比人们曾经认为的聪明很多。  这项日前在线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的研究发现,和拥有类似尺寸脑袋的哺乳动物相比,28个鸟类物种在大脑皮质端脑中拥有更多神经

大脑基因疗法抑制酒精滥用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8/507147.shtm 人脑中的奖励途径显示了酒精等刺激如何促使多巴胺释放,后者会影响我们的情绪反应,使多巴胺和其他激素进一步释放  图片来源:FERNANDO DA CUNHA/SCIENCE P

《自然》:“大脑彩虹”有助深入研究大脑工作方式

研究发现,在转基因小鼠脑部4种颜色可呈现出约90种不同色彩  美国科学家近日通过特殊的基因工程手段,成功地对大脑神经元进行了多重着色。这将使科学家能够建立大脑神经网络的详尽图表,有助于对大脑工作方式进行深入研究。相关论文11月1日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发表在《自然》杂志上。 图片说明:5种颜色相混合在

郑作新与鸟类研究:深谷寻飞鸟,不觉夕阳斜

学人小传郑作新(1906—1998),福建福州长乐人。鸟类学、动物分类学研究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26年毕业于福建协和大学生物系,获学士学位,并考入美国密歇根大学研究院生物系,1930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福建协和大学生物系教授、系主任等职。1950年任中国科学院标本整理委员会委员,1953年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