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周正洪组:冷冻电镜研究蛋白组比传统方法强在哪?

自DNA重组技术和蛋白亲和纯化方法问世以来,研究人员利用蛋白异源表达纯化技术与X射线晶体衍射学方法解析了大量蛋白的高分辨结构,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细胞中各种重要生命过程分子机制的认知【1】。然而这种方法需要大量高纯度蛋白样品,无法应用于异源系统表达量较低或或不易结晶的蛋白样品,比如大的蛋白复合物。另外,由于蛋白异源表达过程涉及蛋白序列的剪切、突变及添加标签,这种方法获得的重组蛋白结构可能无法准确反映细胞中内源蛋白的分子作用机理。 近年来冷冻电镜技术发展迅猛【2,3】。与传统方法相比,冷冻电镜单颗粒分析技术对蛋白样品的数量和纯度要求大大降低,且可获得蛋白不同构象结构【4-8】。周正洪组进一步发现冷冻电镜单颗粒技术可用于研究从细胞匀浆直接富集的内源蛋白样品,从同一样品中获得多个内源蛋白的近原子分辨率电镜结构。这种高通量的自下而上的结构蛋白组研究方法样品制备流程简单,可捕捉到蛋白在细胞内行使功能时的结构,但也产生了非常有趣且富有挑......阅读全文

周正洪组:冷冻电镜研究蛋白组比传统方法强在哪?

  自DNA重组技术和蛋白亲和纯化方法问世以来,研究人员利用蛋白异源表达纯化技术与X射线晶体衍射学方法解析了大量蛋白的高分辨结构,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细胞中各种重要生命过程分子机制的认知【1】。然而这种方法需要大量高纯度蛋白样品,无法应用于异源系统表达量较低或或不易结晶的蛋白样品,比如大的蛋白复合物。

时隔一年 华人教授再次发表Nature文章解析RNA病毒

  生物通报道:去年,来自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加州纳米技术研究院的周正洪教授与其合作者在Nature杂志上发文,揭示了双链RNA(dsRNA)病毒的三维原子结构,首次指出了病毒如何感知宿主细胞内的环境条件以触发转录,并阐述了dsRNA基因组在病毒内如何组构以及RNA自我复制的机制。  时隔

冷冻电镜研究

在低温下使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样品的显微技术,就叫做冷冻电子显微镜技术,简称冷冻电镜(cryo-electron microscopy, cryo-EM)。冷冻电镜是重要的结构生物学研究方法,它与另外两种技术:X射线晶体学(X-ray crystallography)和核磁共振(nuclear ma

时隔一年 华人教授再次发表Nature文章解析RNA病毒

  去年,来自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加州纳米技术研究院的周正洪教授与其合作者在Nature杂志上发文,揭示了双链RNA(dsRNA)病毒的三维原子结构,首次指出了病毒如何感知宿主细胞内的环境条件以触发转录,并阐述了dsRNA基因组在病毒内如何组构以及RNA自我复制的机制。  时隔一年,周正洪

著名华人学者Nature发表重要成果

  炭疽芽孢杆菌感染会严重威胁人类和动物的生命。炭疽感染早期没有明显症状难以进行诊断,病情快速发展时机体往往已经积累了致死剂量的炭疽毒素。炭疽毒素是炭疽芽孢杆菌的主要毒力因子,由保护性抗原、致死因子和水肿因子组成。理解炭疽毒素的作用机制,对于治疗炭疽感染是非常重要的。  加州大学的研究团队利用冷冻电

浙江大学投资6000万元打造一流冷冻电镜中心

  5月9日,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圆正启真报告厅洋溢着喜庆的气氛,清华大学副校长施一公院士、浙江大学副校长罗建红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部主任段树民院士、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所长徐涛教授、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电镜中心主任周正洪教授及来自国内外知名高校等顶级冷冻电镜专家共同启动了浙江大学冷冻电镜中心的成立庆典仪

浙江大学投资6000万元打造一流冷冻电镜中心

  5月9日,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圆正启真报告厅洋溢着喜庆的气氛,清华大学副校长施一公院士、浙江大学副校长罗建红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部主任段树民院士、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所长徐涛教授、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电镜中心主任周正洪教授及来自国内外知名高校等顶级冷冻电镜专家共同启动了浙江大学冷冻电镜中心的成立庆典仪

冷冻电镜三维分子成像国际研讨会在京举行

  8月8日至12日,第三届郭可信电子显微学与晶体学暑期学校暨冷冻电镜三维分子成像国际研讨会在北京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召开。  郭可信先生培养的81级硕士生、现纽约大学教授王大能是这项活动的倡导者和发起者之一。他回忆说:“郭先生虽然是著名的材料物理学家,但对电子显微镜在生物学领域的应用也有很多思考。

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教授访问武汉病毒所

    应武汉病毒所水生病毒及病毒结构与功能研究学科组组长方勤研究员的邀请,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微生物、免疫与分子遗传学系教授,加利福利亚纳米研究所纳米仪器电子成像中心主任周正洪(Z.H. Zhou)教授来该

冷冻电镜样品冷冻

样品冷冻样品冷冻其实是科学家们很早就想到的思路,但是冷冻之后样品中水分子形成冰晶,不仅产生强烈电子衍射掩盖样品信号,还会改变样品结构。直到1974年,Kenneth A. Taylor和Robert M. Glaeser在-120℃观察含水生物样品时未发现冰晶形成,而且发现冷冻样品能够耐受更大剂量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