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青藏高原所揭示降水和温度对青藏高原返青期的交互影响

理解青藏高原返青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是一个重要的科学研究目标,同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上世纪80和90年代加剧变暖导致高原返青期提前达15-18天,约为同期北半球平均的3倍。近十余年高原继续快速升温,区域平均返青期却并未呈现明显变化趋势,较早研究推测西南地区春季降水减少引起水分不足,导致返青期推后。然而受物候学中温度是寒区植物返青的主导因子的影响,降水的作用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近日,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副研究员沈妙根、教授朴世龙及其合作者系统研究了降水对青藏高原返青期的影响。研究发现冬季降水对高原植被返青有直接影响,冬季降水增加可以导致返青期提前,并且在越干旱的地区,这种提前作用越强,表现为返青期对冬季降水的年际变化越敏感。同时,冬季降水调节返青对温度的响应,在越湿润的地区,返青期对冬季温度的敏感性越高(如图)。结合进一步分析,该研究提出高原植被返青对气候变化响应的“水热资源优化利用”假说,在最大化利用......阅读全文

如何实时监测十几亿人口的水源地?|Nature评论文章

  “第三极”是地球上仅次于北极和南极的冰雪储地。这片区域包括喜马拉雅山脉、兴都库什山脉和青藏高原,拥有全世界最高的14座山峰和约10万平方公里的冰川(面积和冰岛相当)。其中的融水灌溉了十条大江,包括印度河、雅鲁藏布江、恒河、黄河和长江,供养了世界上五分之一的人口。尼泊尔的Tsho Rolpa山谷,

姚檀栋等:青藏高原环境变化科学评估

  青藏高原被誉为“世界第三极”,它的环境变化,对整个地球,特别是欧亚的环境、生态系统等都有非常大的影响。最近,中国科学院组建了“西藏创新集群”。经过100多位国内外专家两年多的努力,在广泛实际调查的基础上,完成了《西藏高原环境变化科学评估》报告。报告综合评估了青藏高原从过去2000年到未来100年

碳循环模拟和数据同化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模型数据融合方法和多模型集成分析是研究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时空变化的有效手段。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何洪林研究小组应用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hinese Ecosystem Research Network, CERN)长期动态监测数据,结合生态系统过程模型和模型数据融合方法,取得一

不同的施肥方法对黑土土壤水分保持的影响分析

我国东北黑土区,为雨养农业区。水为决定作物产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农田土壤水分的变化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降雨、太阳辐射、风速、栽培作物、土壤质地及有机质含量等。除此之外,栽培措施也对土壤水分的变化起到重要的影响。增加土壤的蓄水保水能力、减少土壤蒸发为农田水分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长期以来人们采用和尝试了多

“世界屋脊”拿什么破解气候密码?

我国科考队员在白雪皑皑的青藏高原进行野外考察   前不久,重庆遭遇62年来单日最大暴雨袭击。专家分析认为,大气环流在遭遇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这两个大的地形时,形成了有利于强对流天气发生的气象条件而导致暴雨产生。专家表示,由于青藏高原的特殊地形,加上处于季风和西风带的交汇处,因此,青藏高原既是天气系统

青藏高原南部降水稳定同位素影响机制被揭示

  青藏高原南部冰芯稳定同位素记录的气候解释一直存在争议。准确地理解降水稳定同位素变化过程是揭示冰芯稳定同位素记录气候意义的基础。随着对西风和季风两大环流对青藏高原水汽传输认识的逐步深入,急切需要进一步深入认识其对青藏高原降水和冰芯稳定同位素的影响过程和机制。  近日,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越

记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西南涡加密观测科学试验

2015年西南涡加密观测大气科学试验团队合影。  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这是美国气象学家洛伦兹1963年提出的“蝴蝶效应”理论。  在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以下简称高原所)所长李跃清眼中,西南涡更是一只吐水成雨

温室气体真会导致第六次生物大灭绝?

  当今地球是否处于一次前所未有的快速变暖过程当中?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是什么?人为温室气体排放真的会导致第六次生物大灭绝吗?  1月13日,在南京举行的“重大气候转折期生命演变与环境和深时全球古地理、古气候重建”研讨会上,来自古生物学、地球生物学、地层学领域的26位院士、500余名专家对地球和生命

科学家解析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考看点

  壮美的青藏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和“第三极”。世界最后一方净土,蕴藏着地球生态环境的密码和无数有待探寻的奥秘。  时隔四十余年,我国17日启动第二次青藏高原大规模综合性科考。首先拉开帷幕的是江湖源考察,科考队员将兵分四路,重点对长江源头区域和西藏最大湖泊色林错区域进行观测研究。  “第一次是‘

西喜马拉雅山北坡树轮氧同位素指示冬季温度变化

  喜马拉雅山是古气候学研究的重要区域之一,分布有各种古气候代用资料,如冰芯、树轮、湖芯等。在这些代用资料中,δ18O是最为通用的化学元素指标。然而,已有的研究表明,不同代用资料氧同位素反应的气候信号却不相同。树轮氧同位素主要反映了季风强度 (降雨量或干湿等水文气候信号),而冰芯氧同位素却指示了温度

冻融过程对青藏高原高寒草甸温室气体交换过程影响

  温室气体浓度升高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是当今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青藏高原既是全球变化的敏感区域,也是世界上低纬度冻土的集中分布区。春季土壤冻融交替是高原地区常见的自然现象,冻融交替不仅能够改变土壤的水热条件、理化性质,而且会显著影响温室气体地气界面交换过程。图:青藏高原典型高寒草甸甲烷

青藏高原恐成全球沙源 雪存20年前禁用农药

  冰川退缩后,在珠峰北坡形成的越来越高的戈壁滩。科学家在海拔6500米的珠峰东绒布冰川区垭口建起了世界海拔最高的气象观测站  一只蝴蝶在巴西轻拍翅膀,可以导致一个月后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这是气候学的“蝴蝶效应”理论。而

不同土壤湿度下小麦叶气温差对光照强度的反应及对...

根据能量平衡原理,叶片与空气温差的变化取决于太阳净辐射的强弱和作物蒸腾量的大小。当作物获得充分的水分供应,叶片因蒸腾而冷却,温度下降并低于其在蒸腾抑制时所能达到的温度;而当水分供应减少时,作物蒸腾的潜热减少,显热增加,叶片温度相应上升。Tannner最早研究发现,冠层温度可以反映植株水分状况,提出了

研究发现冬季昼夜温度变化对植物早期物候具有相异效应

  气候变暖背景下,大多数植物的早期物候随增温提前已成为共识。但有研究发现这种提前趋势放缓,甚至出现了相对稳定或者延迟的趋势。这种植物物候随增温而出现的非线性或逆向的变化被认为是由干旱、光周期或者养分限制等引起。然而,很少有人定量评估气候昼夜非对称性增温模式对早期物候序列的影响,尤其是青藏高原。理论

青藏高原所在青藏高原物候变化研究中获新进展

  近日,《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发表了以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为第一署名单位的通讯论文No evidence of continuously advanced green-up dates in the Tibetan Plateau over the last decade。论文

第435次香山科学会议聚焦气候变化

杜祥琬院士 秦大河院士   杜祥琬院士、秦大河院士在第435次香山科学会议上分别作主题评述报告。   气候变化是当今国际社会关注的重要议题,为梳理气候变化事实、影响、适应和减缓领域的最新进展,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发展方式转变的全局出发,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科学判断应对气候变化对我国发展

《美国科学院学报》(PNAS)其他重要新闻发布摘要

  Lévy搜索模式的局限性   一项研究发现,Lévy飞行随机搜索模式——它涉及到与尺度无关的跳跃长度分布的随机步行——可能不是在诸如洋流等外部漂移情况下定位稀疏的未知资源的最优搜索模式;在这些情况下,随机布朗运动可能是最有效的定位资源和防止超过目标的搜索模式。   另外的多面体几何形状  

三趾马:生在高原,却不善驰骋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不仅仅在杜甫笔下,在整个中国传统文化里,马都是英雄的象征。更具体地说,马的驯化直接促进了农牧业、交通运输以及战争方式的改变,深深地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  但实际上,马在没有人类的时代就已经存续了很久。只是,那时的马,没有英俊威猛的外表,也

4月27日《科学》杂志精选

  探索宗教怀疑   大多数的人相信有上帝或某种形式的超自然的存在,但世界各地也有数百万计的非信徒。在一组心理学实验中,研究人员展示,促使人们进行分析性思维而不是根据直觉思维的微妙影响使他们在一个随即进行的测试中报告有较低的相信水平(较强的怀疑水平)。在心理学中有一个旧的观点提示,人们可能用不

海洋变暖持续加速?过去是,未来更是

(上图)全球上层2000米海洋热含量变化:过去的变化和未来预估。右侧样条为2081-2100年预估值。(下图)新的海洋热含量估计(蓝色)比IPCC-AR5中的五个估计(灰色)显示出更强的同期海洋变暖速率。气候模型的同期模拟结果(黄绿色)和新的观测估计一致。  海洋变暖是全球变暖的一个核心和基本指标。

科学家揭示青藏高原高寒植被生产力与大气干旱的联系

  气候变暖可导致大气水汽压差增加、大气干旱化趋势增强。过去对青藏高原草地植被生长的研究大多围绕增温和降水格局变化来开展,却鲜有研究探讨大气水分亏缺对植被生长的影响,这极大限制了我们对未来气候持续变暖背景下高寒草地植被生长的预测。日前,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汪涛团队揭示了青藏高原高寒植被生产力与大气干

总辐射记录仪对夏季青藏高原辐射的特征研究

有关青藏高原的动力和热力作用的研究,已愈来愈受到中外专家的关注,多年来对高 原气象的观测研究一直持续不断。1979年第一次青藏高原气象科学实验,把高原地表辐射平衡和热平衡的时空变化作为主要观测研究项目。高原辐射气候等方面 的研究取得了重要的进展,揭示了许多有意义的观测事实。在高原西部的改则、中部的当

记中科院寒旱所玉龙雪山冰川与环境观测研究站

何元庆(左一)及其团队在玉龙雪山。  “一次我踩到了被积雪覆盖的玉龙雪山冰裂缝上,在即将掉入几十米深冰缝的一刹那,手里的冰镐正好搭在了冰缝的裂口上,我双手死死抓住冰镐才捡回了命,现在 想起来都心有余悸。”这是中科院寒旱所玉龙雪山冰川与环境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玉龙站)站长何元庆博士的一段真实经历。近日

靠什么保护“最后的净土”

中科院青藏所科研人员在西藏冰湖中采样。  雄伟的高山、壮丽的冰川、湛蓝的天空……中外游客在被西藏神奇的风光吸引陶醉的同时,也不无担心:在人口较快增加、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西藏明天的环境可能发生什么变化?未来的环境会比今天更好还是更糟?通过什么措施保护好“世界上最后的净土?”  8月9日,中科院青

青藏高原所发现降水影响祁连圆柏形成层活动的开始时间

  近期,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梁尔源课题组(博士生任平为第一作者)在Annals of Botany 杂志上发表了关于降水影响树木形成层活动开始时间的研究成果。该研究以青藏高原东北部都兰地区分布下限的祁连圆柏为研究对象,开展了为期3年(2009-2011年)的形成层活动监测。研究发现在温度

科学家揭示喜马拉雅山的隆升历史及其对南亚季风的影响

  喜马拉雅山是印度和亚洲大陆于65Ma碰撞以来的直接产物,它的高度变化是重建青藏高原隆升历史的关键;越来越多的研究指出南亚季风演化与喜马拉雅山密切相关。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利用希夏邦马峰地区高山栎植物化石研究喜马拉雅的隆升过程;近年来在喜马拉雅一系列的晚中新世盆地中如扎达、吉隆等,利用稳定同位素方

探寻大气污染与气候变化相关联的纽带

   国家防总最近预测表明,今年汛期我国降水总体偏多,同时,华北地区等地同时出现较重旱情,极端天气现象再次引发公众关注。  “气候变化研究里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同时要分析、研究气溶胶的作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同时也要研究气候变化对环境的影响。”前国家气候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丁一汇在接受《中国科学

大气所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项目通过验收

  1月24日,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组织召开了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项目“东亚对流层温度的年代际和年际变率及其对短期气候预测的影响”结题验收会。   会议首先听取了项目负责人、大气物理研究所周天军研究员代表项目组所作的结题报告;随后,专家组经过充分的质疑和讨论,

我国4600多年的树轮年表序列问世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杨保与英国气候研究组相关学者合作,通过使用改进的树轮气候学方法建立了青藏高原东北部4600多年的祁连圆柏树轮宽度年表。该年表序列是目前中国样本量最大、年代最长的树轮序列,也是世界上最长的年表之一。该研究成果近期发表于《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   

科技日报:我国气候真的“北涝南旱”了吗

8月20日,沈阳军区16集团军某旅官兵在大庆市肇源县莲花乡紧急转移被洪水围困的群众。   虽然,强台风“尤特”刚走,强热带风暴“潭美”即将登陆,但这对南方大部地区的干热天气影响有限,最需要雨水降温的江淮地区并没有受惠。而另一方面,近日来,东北地区的汛情几乎天天更新,预计黑河至同江段将发生超10年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