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PNAS:太空细菌发生基因改变有助研制强力抗生素

美科学家在9月25日出版的《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上发表的一项研究成果表明,一种能引起食物中毒的沙门氏菌,在太空飞船零重力的情况下度过12天后,其毒性明显加剧了。科学家认为,这项研究将有助于发明出效果更好的抗生素。 2006年9月,美国亚利桑纳州立大学传染病中心的微生物学家谢丽尔·尼克森领导的研究小组,把装有鼠伤寒沙门氏菌的烧瓶搭载在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上运行了12天,并同时在肯尼迪太空中心设置相同的培养环境进行对比实验。样本返回地球后,研究人员检测了这两批细菌的基因活动,并进行了详细的基因和蛋白质表达分析。结果发现,在太空“旅行”了近两周后,太空飞船里的细菌不仅能更快更多地杀死老鼠,“其致病几率几乎是地上细菌的3倍”,而且与陆地上的细菌相比,太空细菌有167个基因发生改变。 尼克森表示,太空里的实验排除了重力影响,提供了与以往完全不同的培养环境。她说,该研究揭露了产生变化的原因,可能与影响细菌的物理作......阅读全文

肠道细菌或与太空骨流失存在关联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4/499298.shtm科学家已经发现,宇航员的骨密度在太空中会下降。现在,国际空间站的科学家发现,太空旅行者肠道微生物群的变化可能与骨质流失有关。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细胞报告》。美国科学家发现,在国际空间站

PANS:智力以外的特质,会影响长期成就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亚裔心理学家Angela Duckworth经常会被人问道:是什么因素预示着成功?  鉴于Duckworth在“Grit(坚毅)”研究领域所做的开拓性工作,这是一个可以理解的现象。坚毅这一性格特征通常被描述为将激情和毅力投入到重要的长期个人目标中。但是, Duckworth及

普通细菌在太空环境下存活553天

  据英国《每日邮报》与英国广播公司网站8月25日(北京时间)报道,来自英国德文郡比尔村海岸的普通细菌,居然在国际空间站外部恶劣的太空环境中存活了553天,展现了令人叹服的顽强生命力。   这批附着在岩石上的细菌是英国德文郡比尔村海岸的常见有机体,由英国开放大学的研究小组采集,于2

食品中细菌的提取 -沙门氏菌的检测

一、沙门氏菌检测沙门氏菌病是指由各种类型沙门氏菌所引起的对人类、家畜不同形式的总称。沙门氏菌的病原体。属肠菌科,革兰氏阴性肠道杆菌。已发现的近一千种(或菌株)。按其抗原成分,可分为甲、乙、丙、丁、戊等基本菌组。实验过程1、称取25g(mL)样品放入盛放有225mL缓冲蛋白胨水(BPW)的无菌拍打均质

PNAS:太空细菌发生基因改变 有助研制强力抗生素

美科学家在9月25日出版的《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上发表的一项研究成果表明,一种能引起食物中毒的沙门氏菌,在太空飞船零重力的情况下度过12天后,其毒性明显加剧了。科学家认为,这项研究将有助于发明出效果更好的抗生素。 2006年9月,美国亚利桑纳州立大学传染病中心的微生物学家谢丽尔·尼克森领导的

普通海岸细菌太空恶劣环境存活553天

菌群(右)中心的单个细胞(左)可能得到特殊保护实验中的岩石取自这个悬崖壁。比尔(Beer)村与啤酒无关,以走私者的洞穴探险而闻名。宇航员取走国际空间站外的岩石样本。   北京时间8月25日消息,据英国媒体报道,最近,一群取自英国德文郡比尔村一处海岸的普通细菌在太空中证明了他们的顽强生

食物中毒?肠道细菌有望防治沙门氏菌

  美国斯坦福大学领衔的一项新研究发现,提高一种肠道细菌的水平,也许能帮助防治由沙门氏菌感染引起的食物中毒。   研究人员在新一期美国《细胞宿主与寄生体》杂志上报告说,他们在小鼠实验中观察到,体内富含拟杆菌的小鼠能有效抑制沙门氏菌。拟杆菌在代谢过程中会产生包括甲酸、乙酸、丙酸在内的一系列短链脂肪

PANS:又一种糖尿病药物能抗癌

  糖尿病常用药二甲双胍已被证明能抗癌。最近,包括美国莱斯大学在内的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已经发现了一种方法,来对抗一种与乳腺癌细胞增殖相关的蛋白质的过度表达。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本周的《PNAS》杂志。根据这项研究报道称,降低蛋白NAF-1的水平及其运输的铁硫簇(iron-sulfur clusters

太空环境下细菌或变异扩散:成为致命超级病毒

  目前,科学家最新一项研究可能对于未来太空旅行者是一则坏消息。美国休斯顿大学博士后研究员马德罕·蒂鲁马莱(Madhan Tirumalai)发现,在类似太空的条件下细菌将变异和扩散,做为迄今最严谨的一项研究工作,他观察到大肠杆菌在一个模拟微重力的旋转容器内迅速繁殖 1000 多代。  蒂鲁马莱发现

沙门氏菌毒力因子SopB挟持宿主细胞中间丝促进细菌复制

  无肌间刺鱼突变体种质的创制是近年来鱼类遗传育种学研究的热点。异育银鲫以其肉质细嫩鲜美深受消费者青睐,但其体内具有的80多根细小的肌间刺给食用者带来了不少麻烦。近两年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桂建芳团队经全基因组解析揭示银鲫为双三倍体,即包含有两套三倍体基因组,由此开拓完善了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