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北冰洋海水更加酸化

运载着35位欧洲科研人员的“希望”号科考船于5月中旬奔赴北冰洋考察海水酸化状况。部分科研人员近日公布的阶段测量结果显示,北冰洋海水已经更加酸化。科研人员正准备深入研究北冰洋生态系统对海水不断酸化会作出什么反应。 考察队的科研人员来自欧洲11个研究所。参加此次考察的德国莱布尼茨海洋学研究所日前发表公报说,海水能大量吸收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碳。 北冰洋冰冷的海水吸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能力更强,因此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不断提高使北冰洋海水酸化得更严重,海水的碳酸盐饱和度降低。德国专家说,按目前的趋势发展,在2050年前,北冰洋可能有超过一半海域的海水将全年处于碳酸盐欠饱和状态,从而威胁甲壳类、珊瑚藻和浮游生物的生存,进而破坏北冰洋生物的食物链。 ......阅读全文

海洋学家拟建海洋酸化国际监测网络

  据《自然》网站近日报道,全球海洋学家努力追踪海洋酸化状况的计划正在逐步成型,他们本周拟定将搭建国际监测网络,借助远程传感器等测量二氧化碳所致的海洋酸化对于水生生物的影响。   海洋酸化是指由于吸收大气中过量的二氧化碳,导致海水酸碱度降低的现象。海洋表层水的pH 值约为8.2,呈弱碱性。研究

巨型"试管"将被投放到北冰洋以研究海水酸化

       德国莱布尼茨海洋科学研究所12日发表公报说,该所研究人员将把9根世界上最大的“试管”投放到挪威斯匹次卑尔根群岛附近海域,以模拟研究海水酸化对北冰洋生态环境的影响。  &

全球海洋学家拟建国际海洋监测网追踪海洋酸化

海洋酸化威胁全球,国际海洋检测网应运而生 全球海洋正在迅速酸化,其速率是过去3亿年来最快的,甚至快于5600万年前极热时期。   据《Nature》网站近日报道,全球海洋学家共同努力追踪海洋酸化状况的计划正在逐步成型,他们将于本周拟定搭建国际监测网络的具体方案,希望借助远程传感器等检

中美首赴南大洋查“铁” 探讨“铁假说”科学基础

  “给我半罐铁,我将给地球带来下一个冰河期。”美国化学家约翰·马丁20年前的这一大胆预言,引发了广泛的科学争论。目前正在进行的中国第27次南极科学考察中,中美科研人员首次在南大洋系统开展铁的空间分布及输入通量调查,以研究南大洋的碳循环,探讨“铁假说”的科学基础。   据这一国际合作项目的负责人、

中美科研人员首赴南大洋查“铁”

  “给我半罐铁,我将给地球带来下一个冰河期。”美国化学家约翰·马丁20年前的这一大胆预言,引发了广泛的科学争论。目前正在进行的中国第27次南极科学考察中,中美科研人员首次在南大洋系统开展铁的空间分布及输入通量调查,以研究南大洋的碳循环,探讨“铁假说”的科学基础。   据这一国际合作

科学家研究发现:北极成海洋酸化“重灾区”

近日,北极圈现32度罕见高温,引发公众对北极熊生存现状的担忧。殊不知,北极生态系统面临的潜在威胁远不止于此。科学家研究发现,全球气候变化所诱发的北极快速变化将放大北冰洋海洋酸化。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研究员陈立奇团队通过对历次中国北极科考航次数据的集成与精细分析,发现北极酸化水体以每年

中国科学家发现南大洋酸化的“幕后推手”

  “坐在‘雪龙’号上就像坐在筛子上一样,上下左右前后一起摇晃。”南极科考队员这样描述自己“勇闯”西风带的经历。  在南纬40度至60度附近,有一个环绕地球的低压区,常年盛行五六级的西风和四五米高的涌浪,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咆哮西风带”。  日前,科学家研究发现,这道进入南极必经的“鬼门关”,竟也是南

北冰洋正加速酸化

由于受碳排放影响,北冰洋的酸化速度越来越快。 参与“北极监测与评估计划”的科学家们在北极地区监测到了海洋化学物质的大面积变化。 他们说,即使现在停止碳排放,也需要上千年的时间才能让北冰洋中的化学成分重回到工业化之前的水平。包括有商业价值在内的鱼类等许多栖居在这一地带

北极:海洋酸化“重灾区”

  日前,北极圈现32℃罕见高温,引发公众对北极熊生存现状的担忧。殊不知,北极生态系统面临的潜在威胁远不止于此。科学家研究发现,全球气候变化所诱发的北极快速变化将放大北冰洋海洋酸化。国际合作研究团队在中国极地科考船前合影。祁第供图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研究员陈立奇团队通过对历次中国北极科考航次

海里的时钟 - 氟氯烃

  早上看科学新闻,看到了一条不大不小的消息。米国科罗拉多大学大石头(Boulder)分校(下面简称科大)在昨天(5月16日)发表在《自然》杂志上一项研究说自九十年代初期以来就被禁止生产的一种作为冰箱和空调致冷剂的化合物氟利昂在2012年后居然又有开始重新溜回大气趋势。这个发现原理上很简单 &nbs

中国科大研究发现北冰洋中心海区储存大量温室气体甲烷

  近日,《大气环境》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极地环境研究室孙立广、谢周清课题组的研究论文《北冰洋海冰:甲烷的屏蔽与消耗》。该论文首次对北冰洋中心海域的甲烷排放进行了实地采样分析,结果显示,北冰洋中心海域储存了大量甲烷,海冰对甲烷的区域循环具有双重作用:阻碍海水中甲烷的排放,同时海冰

科学家发现海冰消融将导致大气中甲烷浓度增大

  记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极地环境研究室孙立广和谢周清教授等,首次对北冰洋中心海域的甲烷排放进行了实地采样分析,发现该海域储存了大量甲烷,海冰对甲烷的区域循环具有双重作用:阻碍海水中甲烷的排放,同时海冰表面或内部存在消耗大气甲烷的过程。这一结果为科学评估北冰洋海域对温室气体甲烷的

青岛建设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

  青岛集聚了堪称“国字号”的海洋科技力量,在全国独树一帜,在世界上也为数不多。如何发挥这支海洋科技“国家队”的作用,对进一步提高我国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实现海洋大国到海洋强国的新跨越,意义重大而深远。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建设海洋强国”;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总书记号召

沼气生产过程的工艺分析

生物质形成沼气的过程,包含不同微生物的协同作用。这些微生物的代谢活动犹如钟表齿轮般环环相扣。然而形成沼气过程中的某些进程,至今仍属尚未破解之谜。 全球的能源需求自工业化时代伊始便呈迅疾增长之势,而且未来仍会大幅提高。当前约90%的能源需求均来源于化石燃料。然而根据可靠估算,50年后石油、煤

海洋酸化加剧海螺壳体溶解

近日出版的《自然地球科学》杂志刊登了一篇研究论文,称随着海水的日益酸化,南极洲某些海螺的壳体将不断溶解,从而威胁到食物链。 海洋每年会吸收大约四分之一排放进大气的二氧化碳。由于化石燃料的使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水平会升高,海洋的酸化也逐步加剧。海洋酸化是气候变化的结果之一,威胁到珊瑚

我国科学家预测本世纪中叶酸化水体将覆盖整个北冰洋

  2月27日,国际著名学术刊物《自然·气候变化》提前在网上刊登了我国海洋科学家为主撰写的题为《西北冰洋酸化水体快速增长》的学术文章。  文章基于中国北冰洋科学考察的最新航次数据,结合多年的历史资料研究发现,过去20年西北冰洋海洋酸化面积在快速扩大,250米的上层酸化水体从1994年只占总面积的5%

2015年世界科技发展回顾:海洋科技

          美 国  加快推进北极战略,推动近海能源开发,深海考察和科研活动成果显著。  田学科(本报驻美国记者)4月,美国出任北极理事会主席国。为加强北极海洋资源研究,保护北极环境,主导国际合作,美已增加政府预算,加快推

中美法北极科考聚焦海洋酸化问题

  海洋酸化被认为是全球第三大环境问题,给海洋生物的生存带来极大挑战,进而影响到人类的生活和居住环境。在中国第七次北极科考中,来自中、美、法三国的科考队员齐聚“雪龙”号科考船,携手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美国特拉华大学的科学家欧阳张弦介绍说,海洋酸化问题和全球气候变暖“祸出同因”——都源于主要温

警惕海中“PM2.5”微塑料

取样作业获取的海洋微塑料样本。新华社记者 白国龙摄  在距离人类生活圈最远的南极海水中,微塑料的身影再次被科学家“捕获”——记者从国家海洋局获悉,正在执行我国第34次南极科考任务的科考队成员近日在南极海域发现微塑料。  这并不是人类首次在南极海域发现微塑料。2016年,日本九州大学与东京海洋大学公布

火山活动喷出温室气体导致远古地球“发高烧”

  新华社北京9月4日电  一个国际科研团队发现,5600万年前一次剧烈的全球变暖事件,主要原因是北大西洋形成过程中的火山活动释放出巨量二氧化碳。  这次地球“发高烧”被称为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持续了约15万年,其间全球气温上升了5摄氏度到8摄氏度。科学界一般认为,这次升温事件是大气温室气体含量

中国科学家研制出可在海水中“消失”的塑料

  为解决日益严峻的海洋塑料污染问题,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中国科学家最近研制出一种可在海水中降解的聚酯复合材料,有望在诸多领域替代现有难以降解的通用塑料。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高级工程师王格侠介绍,其团队研制出的这种结合了水溶性与降解性的材料具有一定的环境耐受性,废弃后能在数天到数百天内在海水中

中国科学家研制出可在海水中“消失”的塑料

  为解决日益严峻的海洋塑料污染问题,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中国科学家最近研制出一种可在海水中降解的聚酯复合材料,有望在诸多领域替代现有难以降解的通用塑料。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高级工程师王格侠介绍,其团队研制出的这种结合了水溶性与降解性的材料具有一定的环境耐受性,废弃后能在数天到数百天内在海水中

2013年国内十大科技新闻解读 高新成果比比皆是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⑩   2013年,中国科技界把攒了多年的能量一下子释放出来,高新成果比比皆是,以至于评委会只得忍痛割爱。   由科技工作者、资深科技记者和广大读者评选出来的2013年十大国内科技新闻,坚持以往的全面视

中国科学家研制出可在海水中“消失”的塑料

  为解决日益严峻的海洋塑料污染问题,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中国科学家最近研制出一种可在海水中降解的聚酯复合材料,有望在诸多领域替代现有难以降解的通用塑料。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高级工程师王格侠介绍,其团队研制出的这种结合了水溶性与降解性的材料具有一定的环境耐受性,废弃后能在数天到数百天内在海水中

冰面消融导致北极汞污染加剧 汞减排需要更多关注

  2013年5月,有学者在《自然》杂志上发表文章称,研究发现一种隔离生存的北极狐种群仅仅以海洋动物为食,而现在似乎受到汞中毒迫害。   新闻缘起   冰面消融导致北极汞污染加剧   1月15日,《自然》杂志刊登文章指出,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领导的“溴、臭氧、汞实验”(BR

专家详解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适应与减缓并重

  编者按 2013年1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相关部门发布了《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以下简称《战略》),这是我国首部专门针对适应气候变化的战略规划,对于提高国家适应气候变化综合能力具有重大意义。气候变化及其适应行动是一项科学性、实践性都很强的工作。为了帮助各级部门和全社会多方面深入了解《战略

《美国科学院学报》(PNAS)其他重要新闻发布摘要

  向肝肿瘤提供治疗性RNA  科研人员报告说他们开发出了用重复支链分子制成的纳米颗粒,这些分子能够有效地把小RNA提供给肝癌细胞,对于正常组织的毒性低,而且当与一种肿瘤抑制性微RNA联用的时候,能够延长一个侵袭性晚期肝癌小鼠模型的存活至多40天。  论文 #15-20756: “Modular d

吴丰昌院士等人权威解答新版《淡水水生生物水质基准—镉》

  2020年2月28日,生态环境部发布了《淡水水生生物水质基准—镉》(2020年版),这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生态环境基准。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吴丰昌院士和有关专家就基准的出台意义等问题进行了解答。  问:作为国家生态环境基准委员会的主任委员,想请您给大家介绍一下什么是生态环境基准?我们为什么要制定自己的

美国海军研发出“海水变燃油”的新技术

  据国外媒体报道,近日,来自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NRL)的科研人员对一种新型动力进行了测试,其基本目标是利用海水来制造燃油。利用海水的原理较为简单,第一步是氧化还原反应,这样就可以获得两个有用的气体,即氢气和二氧化碳;第二步是利用氢气和二氧化碳通过铁基催化剂形成液态烃,这个时间可能比较长,催化作用

外交家齐聚坎昆 气候问题不能再等

  联合国气候协约的193个成员国每年一度聚集起来讨论如何应对全球变暖,如此已经进行了20多年。哥本哈根会议一年之后,气候变化在许多领域和地区的问题变得更为突出。  据美联社消息,美国的顶级科学家们已宣布行动起来拯救地球环境。  美国国家科学院去年5月份的一份报告中断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