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血吸虫卵蛋白分子可治肝损伤疾病管束免疫系统

科近日,南京医科大学病原生物学系的苏川教授从血吸虫卵中提取出SJMHE1和SJHSP60两种蛋白分子,具有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临床前景,该成果已获国家专利。 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甲亢、I型糖尿病等,都是因为人体免疫系统“防卫过度”造成的。通常,免疫系统动用“适当的武力”来守护人体,消灭和排斥细菌、病毒、寄生虫及移植物等不属于自己的“外来者”。但有时它会误将自身成分当成外来物攻击,导致各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甚至危害生命。所以,科学家一直在寻找能够抑制人体免疫系统的成分来治疗这些疾病。 苏川介绍,血吸虫这个物种与人类已共存几千甚至上万年,在长期共存、共同进化的过程中,血吸虫发展出一套抑制人体免疫系统,适应人体环境的强大本领。研究表明,血吸虫病患者免疫系统的反应较“迟钝”,给他们注射疫苗效果较差,但他们患自身免疫性疾病、哮喘的数量却较少。 “我们要向血吸虫学习,找出它......阅读全文

近期自身免疫性疾病重要研究成果解读!

  本文中,小编整理了多篇研究成果,共同解读科学家们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研究领域取得的新进展,与大家一起学习!图片来源:en.wikipedia.org  【1】Nature:新型基因片段有望帮助开发抵御癌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新型疗法  doi:10.1038/s41586-019-1228-x  近日

科学评价不应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 专访陈列平

  编者按:  2016年12月,由复旦大学和中植集团共同设立的“复旦-中植科学奖”颁发给了James Allison和Tasuku Honjo,二人因在肿瘤免疫治疗领域里的贡献而获奖。而在这一领域做出重要贡献的华人科学家、耶鲁大学教授陈列平意外落选,令人遗憾。多位知名华人学者第一时间联系“知识分子

新研究发现激活PD-1H有望治疗狼疮

  免疫系统具有一系列调节因子,旨在防止它攻击宿主自身的组织,然而,当免疫系统中错综复杂的制衡受到破坏时,自身免疫性疾病就会产生。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和皮肤盘状红斑狼疮(DLE)是自身免疫性疾病,它们的特征是对自身蛋白产生不适当的免疫反应,但是决定疾病发病机理和进展的关键因素在很大程度上仍是未知

科学家有望开发出攻克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新疗法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Nature Immunology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辛辛那提儿童医学中心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在小鼠机体中描述了一种完整的新型分子过程,其或能诱发T细胞驱动的炎症并引发不同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研究结果对于治疗多种疾病都有一定的意义,比如多发性硬化症、1性糖尿病和炎性

自身抗体在自身免疫性疾病诊治中的意义

  自身免疫性疾病概念:自身免疫性疾病(autoimmune disease,AID)是指机体免疫系统出现异常,产生自身抗体和(或)自身反应性淋巴细胞攻击相应的自身正常细胞和组织导致组织器官损伤和功能障碍所引起的疾病。分类:通常按疾病累及器官组织的范围将自身免疫性疾病分为器官特异性和非器官特异性两大

科学家们在机体炎症研究领域取得的新成果

  本文中,小编整理了近期科学家们在炎症研究领域取得的新成果,与大家一起学习!  【1】Sci Transl Med:科学家们利用炎症来治疗炎症  doi:10.1126/scitranslmed.aau8217  加拿大基南生物医学科学研究中心的科学家们在实验室模型中发现了一种治疗包括关节炎在内的

这种蛋白的“脸盲症”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

  美国斯克利普斯研究所的研究团队本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发表文章,剖析了一组罕见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分子机制。他们认为,RIG-I蛋白在几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发挥作用,包括Singleton-Merten综合征(SMS)、Aicardi-Goutières综合征(AGS

陈列平教授发现激活PD-1H有望治疗狼疮

  免疫系统具有一系列调节因子,旨在防止它攻击宿主自身的组织,然而,当免疫系统中错综复杂的制衡受到破坏时,自身免疫性疾病就会产生。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和皮肤盘状红斑狼疮(DLE)是自身免疫性疾病,它们的特征是对自身蛋白产生不适当的免疫反应,但是决定疾病发病机理和进展的关键因素在很大程度上仍是未知

发现反馈抑制免疫反应与炎症发生新机制

  新一期出版的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免疫学》杂志发表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医学免疫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第二军医大学免疫学研究所所长曹雪涛研究小组在免疫识别与免疫调控研究领域的成果。该研究小组发现,免疫细胞膜表面整合素CD11b能够通过一系列信号转导机制促进天然免疫分子的泛素化蛋白降解,从而负向调节天然

特定蛋白项目的临床应用与检测的质量控制

目前已用于临床诊断的特定蛋白多达40~50种,涉及免疫球蛋白及补体系列、风湿及类风湿系列、尿微量蛋白系列、急性炎症蛋白系列等。通过专业的特定蛋白分析仪或生化分析仪对其分析,为临床提供有效的病理生理指标,并作为临床诊断、治疗效果和分析预后的依据。血浆蛋白成分至少有1000多种,已分离出的具有临床意义的

探寻人类机体免疫系统的奥秘!

  提高免疫系统,我们都知道其是保护机体免于损伤的重要防御屏障,近些年来,科学家们通过多项研究破解了机体免疫系统的奥秘,本文中,小编就对相关成果进行筛选整理,与各位一起学习!  【1】Nature:重磅!解码人体免疫系统!首次对人体免疫系统进行全面测序  doi:10.1038/s41586-019

诺奖风向标:近年自身免疫性疾病研究重大成果!

  2019年9月24日科睿唯安发布了2019年的引文桂冠奖,迄今为止,已有50位“引文桂冠奖”得主获得诺贝尔奖,其中29位在获奖两年内即斩获诺奖,因此引文桂冠奖也成为名副其实的诺奖风向标。  来自美国国立犹太医学中心的研究者John W. Kappler和Philippa Marrack就获得了2

检测自身免疫抗体的蛋白质芯片技术简介

  检测自身免疫抗体的蛋白质芯片技术   自身免疫性疾病是由异常免疫反应引起的慢性退行性或炎症性疾病。不同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对机体的影响各有不同。例如,在多发性硬化症中,自身免疫反应的侵害对象是中枢神经系统,而在克罗恩病中则是肠道。此外,同种疾病对不同个体的组织和器官的影响程度不尽相同。   此类

血吸虫卵蛋白分子可治疗肝损伤等疾病

  近日,南京医科大学病原生物学系的苏川教授从血吸虫卵中提取出SJMHE1和SJHSP60两种蛋白分子,具有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临床前景,该成果已获国家专利。   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甲亢、I型糖尿病等,都是因为人体免疫系统“防卫过度”造成的。通常,免疫

科学家揭示炎症与自身免疫疾病发生新机制

  中国工程院院士曹雪涛研究团队在最新的研究中,揭示了炎症与自身免疫疾病发生新机制,发现了组蛋白甲基化转移酶Ash1l能够通过表观调控机制抑制炎症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6的产生而阻止炎性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生发展。   为未来防治人类自身免疫疾病提供了潜在的新型靶点。9月21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

Immunity:科学家揭示炎症与自身免疫疾病发生新机制

  中国工程院院士曹雪涛研究团队在最新的研究中,揭示了炎症与自身免疫疾病发生新机制,发现了组蛋白甲基化转移酶Ash1l能够通过表观调控机制抑制炎症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6的产生而阻止炎性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生发展。   为未来防治人类自身免疫疾病提供了潜在的新型靶点。9月21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

MHC-1蛋白选择和加工抗原有关的关键分子相互作用的细节

  在人类免疫系统中,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1)对抗原的加工十分复杂。这些蛋白质究竟如何执行其关键功能还没有得到很好的了解。  现在,加州大学圣克鲁斯分校的研究人员已经弄清了与MHC-1蛋白选择和加工抗原有关的关键分子相互作用的细节。  这项新发现发表在12月3日的《PNAS》杂志上,有助于

【盘点】长链非编码RNA的研究进展

   非编码RNA在生命调控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常入选CNS年度十大科学突破。人类基因组转录区高达76%,但转录产物中只有不到2%是编码蛋白质的mRNA,其他均为非编码RNA,其中microRNA (miRNA)、长链非编码RNA(lncRNA)、环状RNA(circRNA)等调控

Cell:体内唾液酸化作用可将有害抗体变为有益抗炎抗体

  来自美国麻省总医院(MGH)和哈佛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已经找到一种方法,能将体内有害的自身抗体(autoantibody)直接转变成抗炎抗体(anti-inflammatory antibody),初步测试显示,这种技术在自身抗体诱导性疾病小鼠模型中成功减轻了炎症。这项技术由MGH风湿病、过敏症及免

我科学家发现反馈抑制免疫反应与炎症发生新机制

  新一期《自然·免疫学》发表医学免疫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第二军医大学曹雪涛院士研究小组的科研成果。他们发现免疫细胞膜表面整合素CD11b能够通过一系列信号转导机制,促进免疫分子的泛素化蛋白降解,从而负向调节天然免疫应答中免疫细胞产生炎症性细胞因子与干扰素,反馈抑制了免疫反应与炎症发

免疫组化技术在病理诊断中的应用

由于免疫组化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定位准确等特点,且能将形态研究与功能研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所以,这门新技术已被广泛地应用于生物学和医学研究的许多领域。在病理学研究中,免疫组化技术的作用和意义更为重要。以肿瘤研究为例,在免疫组化技术出现以前,对肿瘤的诊断和分类还局限于细胞水平,而引入免疫组化技术后

Nature:免疫疗法的“安全开关”

  来自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一个研究小组利用一种细菌中的天然蛋白构建出了免疫细胞的“暂停开关”,有可能促成对诸如癌症和多发性硬化症等疾病更有效更安全的免疫治疗。   这些“效应蛋白”是由一些保护自身免受宿主免疫系统攻击的细菌生成,通过渗入免疫细胞并关闭免疫反应发挥作用确保了细菌复制完成   新研

SPR生物分子相互作用分析仪创新技术优势大盘点(一)

生命活动的基础是生物分子间以及生物分子与其它分子间的相互作用。研究生物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如蛋白与蛋白,蛋白与核酸、蛋白与脂类,核酸与多肽等,可以从分子水平上了解生命现象,包括细胞功能、各种生理活动、病变、药物作用机理、免疫反应等机制,从而阐明生命活动的机理,发现生命的本质、开发新药等。这对于人类认识

基因工程重组抗体技术的研究

在抗体研究的漫长过程中,相继发展了三代不同水平的抗体制备技术。其中以抗原免疫高等脊椎动物制备的多克隆抗体,称为第一代抗体;通过杂交瘤技术生产的只针对某一种特定抗原决定簇的单克隆抗体,称为第二代抗体;应用重组DNA技术或是基因突变的方法改造某种抗体基因的编码序列,使之产生出自然界中原本存在的抗体蛋白质

北师大、复旦联合发表Nature子刊:破解免疫细胞分化之谜

  北京师范大学生科院,复旦大学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Dendritic cell MST1 inhibits Th17 differentiation”的文章,揭示了树突细胞MST1-p38MAPK信号通路对Th17分化的指导作用,为进一步分析CD4+ T细胞的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  这一研究成果

曹雪涛小组揭示自身免疫疾病发生新机制

  近日,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曹雪涛带领的团队揭示了炎症与自身免疫疾病发生的新机制,为防治人类自身免疫疾病提供了潜在新型靶点。该成果日前发表于《免疫》。   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影响生活质量的慢性炎症性疾病,目前临床上仍缺少对该病的根治性疗法。因此,人们对于炎症性自身免疫

神经、免疫及内分泌系统间的关系(一)

  一、神经、免疫、内分泌系统的特性和共性比较  高等动物的机体是由诸多系统的机组合而成的结构和功能性整体。这些系统可粗略分为二类:一类主要执行着机体的营养、代谢及生死等基本生功能,包括血液循环、呼吸、消化及泌尿生殖等系统;而广泛分布的神经、免疫及内分泌三大系统则起着调节上述各系统的活动,

神经系统免疫性疾病模型制作实验1

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EAE)模型实验方法原理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是以自体免疫细胞、免疫分子等攻击神经系统为主要病理机制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可发生在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及神经-肌肉接头处,导致神经元或轴索损伤、髓鞘脱失、神经-肌肉接头破坏等病理改变。在中枢神经系统以多发性硬化(MS)、视神

神经系统免疫性疾病模型制作实验

实验方法原理 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是以自体免疫细胞、免疫分子等攻击神经系统为主要病理机制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可发生在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及神经-肌肉接头处,导致神经元或轴索损伤、髓鞘脱失、神经-肌肉接头破坏等病理改变。在中枢神经系统以多发性硬化(MS)、视神经脊髓炎(NMO)为代表。在周围神经

神经系统免疫性疾病模型制作实验

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EAE)模型 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神经炎(EAN)模型 实验性自身免疫性重症肌无力(EAMG)模型           &n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