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新冠易感人群该如何有效防治

日前,《科学》刊发长篇报道,聚焦引发欧洲混乱的新冠病毒变异毒株B.1.1.7的进化之路。目前,学界的观点倾向于:该变异毒株是在一名免疫力脆弱者体内完成变异的。 《科学》还提示:在新冠大流行期间,应该格外关注免疫力脆弱人群。他们可能是新冠病毒出现重大变异的关键。在此次疫情当中,重症、危重症病例以及死亡病例中均以老年慢性病患者居多,因其免疫功能较弱,属传染病的易感人群和高危易发人群。 那么,春运即将来临,在目前全球疫期仍肆虐,国内疫情出现反复的情况下,免疫力脆弱人群主要有哪些对象?该如何加强对免疫力脆弱人群的防护和治理?这些对象都是新冠肺炎的易感人群 “免疫力脆弱人群,如慢性疾病等患者、年老体弱者等是新冠病毒的易感人群,这是共识。”联勤保障部队第904医院感染科主任王卫兵介绍,从年龄上划分,一般婴幼儿、老年人免疫力相对较弱,从基础疾病上来说,肿瘤患者、糖尿病患者、自身免疫系统疾病患者、慢性肝病患者、慢性肾病患者等慢性疾病......阅读全文

新冠病毒重男轻女?数据揭秘新冠易感人群

  新冠疫情暴发已有大半年的时间,全球疫情新增确诊整体仍然呈上升趋势。截至7月17日19时,全球累计确诊逾1380万,累计死亡人数超59万。  在海外疫情形势严峻的背景下,北京和香港疫情反弹、哈萨克斯坦出现不明肺炎,这些都让大家对新冠疫情蒙上一层阴影,有关疫情的二次爆发以及新冠病毒变异的猜测不断蔓延

新冠易感人群该如何有效防治

  日前,《科学》刊发长篇报道,聚焦引发欧洲混乱的新冠病毒变异毒株B.1.1.7的进化之路。目前,学界的观点倾向于:该变异毒株是在一名免疫力脆弱者体内完成变异的。  《科学》还提示:在新冠大流行期间,应该格外关注免疫力脆弱人群。他们可能是新冠病毒出现重大变异的关键。在此次疫情当中,重症、危重症病例以

新冠易感人群该如何有效防治

日前,《科学》刊发长篇报道,聚焦引发欧洲混乱的新冠病毒变异毒株B.1.1.7的进化之路。目前,学界的观点倾向于:该变异毒株是在一名免疫力脆弱者体内完成变异的。 《科学》还提示:在新冠大流行期间,应该格外关注免疫力脆弱人群。他们可能是新冠病毒出现重大变异的关键。在此次疫情当中,重症、危重症病例以及

研究揭示老年人易感新冠的原因

  受新冠肺炎影响最大的人群包括老年人和既有疾病患者,包括糖尿病、高血压、肥胖症、代谢综合征、心血管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病、哮喘等。在发表于《JCI Insight》杂志上的一项新研究中,美国布朗大学研究人员解释了为何这些群体有更高的感染风险、严重的副作用和高死亡率。  研究表明,一种名为“几丁质酶3

研究揭示老年人易感新冠的分子机制

  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刘光慧团队与合作者以食蟹猴为研究对象,首次绘制了年轻和年老非人灵长类心肺组织的单细胞核转录组图谱,揭示了新冠病毒受体ACE2在衰老灵长类心肺系统中的上调表达是老年个体易感新冠病毒的潜在机理之一,并阐明了细胞因子IL7在介导衰老相关ACE2上调中的关键作用。相关研究成果于9月

我学者首次发现中国人群IgA肾病新的易感基因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8日发布IgA肾病重要研究成果——对亚洲受试者的研究中发现了IgA肾病新的易感基因。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肾内科余学清教授带领科研团队联合国内二十多家医院和研究机构,并与新加坡专家合作,完成了基于汉族人群IgA肾病全基因组易感基因筛查研究。   余学清介绍,IgA肾

多机构揭示O型血更不易感新冠肺炎 而易感的血型是...

  由于新病例的迅速增加,2019年冠状病毒病(COVID-19)很快引起了全球关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被认为是从动物传播的,到2020年1月,怀疑最初受感染的患者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感染了该病毒。自2020年1月以来,covid -19种病毒已经升级,该病毒已迅速传播到中国大部分地区和其他国家。截

A型血人群真的更易感新冠病毒?科学依据尚不充分

   3月18日,一篇题为《新冠肺炎最新研究:A型血相对易感》的文章刷了屏。  南方科技大学、上海交大、武汉中南医院、武汉金银潭医院等8家单位的最新研究显示:A、B、O、AB血型与新冠肺炎易感性存在关联。这也是该领域的首份研究。具体来讲,研究认为,O型血对新冠肺炎相对不易感,风险较低;A型血对新冠肺

精神分裂症易感基因欧亚人群有差异

  记者日前从中科院昆明动物所获悉,该所研究人员发现,在欧洲人群中与精神分裂症显著相关的易感位点rs1344706,在中国人群中并不是一个精神分裂症易感位点。相关成果在线发表于《科学公共图书馆·综合》。   精神分裂症是困扰人类的重大精神疾病之一,并有非常高的遗传力。近年来,随着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的

Nature重要论文:揭示新癌症易感基因

  由英国癌症研究院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在新研究中发现:一种称作PPM1D的基因的罕见突变与乳腺癌和卵巢癌风险增高有关联。这些突变并不遗传,新发现有可能揭示癌症形成的一种新机制。研究论文发表在12月16日的《自然》(Nature)杂志上。   研究结果表明,携带PPM1D的妇女每五人中大约就有1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