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戴耳机可能引起听力损伤

戴耳机可能引起青少年听力损伤风险加大。国外有研究显示,12%—15%的青少年受到娱乐噪声的影响,而且发病一般在频繁使用耳机5—10年之后,这是个漫长的过程,所以迄今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3月3日是全国爱耳日。中国聋儿康复中心副主任赵蕾告诉记者,2015年第16次全国“爱耳日”宣传教育活动主题是“安全用耳,保护听力”。希望唤起全社会对非职业性噪声,特别是娱乐性噪声的重视;另一方面,呼吁政府有关部门进一步采取措施,加强对娱乐场所及相关企业的噪声执法检查,创建安全的听力环境。 第16次全国“爱耳日”活动将围绕“安全用耳、保护听力”的主题,大力宣传非职业性噪声对听力健康的损害,提高全社会安全用耳,保护听力的意识;宣传普及安全用耳知识,教育推动社会公众养成安全用耳习惯,科学使用有音响功能的电子产品,防护各类娱乐性噪声;大力宣传有关噪声治理的政策、法规和知识,推动建设健康聆听环境。 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显示,我国有听力残疾......阅读全文

戴耳机可能引起听力损伤

  戴耳机可能引起青少年听力损伤风险加大。国外有研究显示,12%—15%的青少年受到娱乐噪声的影响,而且发病一般在频繁使用耳机5—10年之后,这是个漫长的过程,所以迄今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3月3日是全国爱耳日。中国聋儿康复中心副主任赵蕾告诉记者,2015年第16次全国“爱耳日”宣传教育活动主题是

噪声对听力的危害及防护

  声音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信息。但是,过多过强的声音却会影响人体的健康,给人类带来危害,这一类的声音我们称它为噪声。所谓噪声从广义上讲,就是人们不需要的声音,比如机器的轰鸣、繁忙吵闹的交通、高音喇叭等等,甚至美妙的音乐,在你不

污染变能源 噪声发电服务绿色智能耳机

  城市除了带有异味的空气、炫目的景观灯会带来污染外,噪声也是城市生活不可避免的一个污染源。在环保设计师眼中,噪声可以成为难得的资源。这款绿色智能耳机内置共振腔,声波接受器和蓄电池,吸收声波后转换为电力供耳机工作。试想如果在沸腾的足球赛场,欣赏酣畅淋漓的比赛之余,球迷的尖叫声一定会为这款耳机储存长久

过节放鞭炮竟失聪?

“我也没干什么呀,怎么就感觉一边耳朵听不清呢?”大年初八,28岁的小黄一脸苦恼找到医生。经诊断,小黄患上了噪音性耳聋。2018年3月3日是第19个国际爱耳日,主题为“听见未来,从预防开始”。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耳鼻喉科雷蕾博士提醒:拒绝长期噪音污染是保护听力的有效措施,保护听力应从细节做起。

噪声性聋无有效药物治疗重在预防

  环境噪声,是指在工业生产、建筑施工、交通运输和社会生活中所产生的干扰周围生活环境的声音。随着现代工业和军事的发展,环境噪声普遍存在,噪声污染成为世界性七大公害之一。正常环境噪声强度在30~40 dB,比较安静舒适;当超过 50 dB(夜间为45 dB)就可能影响睡眠和休息,使正常的生理功能受到

头戴式耳机扭转试验机、耳机扭转试验机、扭转试验机

用途:本机用于检耳机测扭转试验,采用PLC及HMT控制系统,可设扭扭转次数寿命后,耳机机功能是否正常,正反转一次计一次数。触摸屏画面调协显示,操作方便。二、技术参数:1,测试工位:1-3个2,旋转次数:0-60次/分钟3,角度范围:-25°+25°4,步进电机:220V/750W5,机台总体尺寸:1

研究发现相位均衡对耳机重放影响

  耳机作为最常用的声重放设备,在现代通信、家用音频播放器、虚拟现实、智能硬件、听力康复等领域应用广泛。均衡耳机到鼓膜的传递函数对增强耳机声重放效果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已有的研究大部分聚焦在如何进行耳机传递函数的幅度均衡,而没有考虑相位均衡的影响。   对此,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噪声与振动重点实验

听力减退的检查

  (一)内耳MRI检查  MRI水成像技术可以清晰地显示内耳膜迷路,耳蜗,前庭以及与之相连的上、外、后3个半规管。MRI检查能满意地显示先天性异常,了解内耳发育及发育不良的程度和部位,如Michel畸形、Mondini畸形、内耳发育不全聋和蜗管球囊发育不全聋等。内耳发育不良在MRI图像中表现为部分

听力减退的诊断

  对每一耳聋患者应尽可能找出耳聋原因,详细询问病史对耳聋的诊断极为重要。在病史询问中应着重注意以下几点。  1、耳聋为先天性或后天性  先天性者常为螺旋器及有关结构未发育或发育不良。后天性者与内耳末梢感受器变性有关。  2、有无遗传因素  在重度小儿耳聋中,约半数属于遗传性。  3、耳聋是否伴有其

新研究发现:青蛙肺部能充当“降噪耳机”

  为了成功交配,许多雄蛙会坐在一起,向潜在配偶发出叫声。这时,问题就出现了——每个试图在人声鼎沸的鸡尾酒会上听清别人说话的人都会遇到:一只雌蛙是如何在背景噪音(包括其他蛙类的声音)中听到并找到自己的如意郎君呢?现在,研究人员可能找到了答案。  3月5日,一篇发表在Cell Press细胞出版社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