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地质地球所发现晚泥盆世FF生物灭绝事件与全球碳循环关系

晚泥盆世弗拉期-法门期(Frasnian-Famennian)发生的生物灭绝事件(简称F-F事件)是显生宙以来五大集群灭绝事件之一。在这次事件中有三分之二的生物灭绝。相关研究显示,几乎所有的环境因素,包括全球碳循环、火山热液、厌氧水体扩张、温度等在F-F事件时期都发生了变化,并被用来解释这次生物灭绝事件。在所有这些解释中都涉及到全球范围内碳同位素正偏移指示的全球碳循环变化,这一碳同位素的正偏移被认为是全球范围内有机碳快速埋藏的结果。随着有机碳埋藏速率的增加,大气CO2浓度理论上应该降低,但至今没有支持大气CO2浓度变化的证据。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新生代地质与环境研究室的许冰副研究员及其合作者,对广西两个具有良好生物地层学基础的上泥盆统地层剖面(桂林垌村和杨堤)进行了高分辨率的有机和无机碳同位素分析,重建了F-F事件时期的大气CO2浓度变化过程,并结合牙形刺(Conodonts)在此时段的演化规律,系......阅读全文

快速了解有机碳同位素

  12C、13C天然丰度分别为98.89%、1.11%;14C只有极微量且具放射性,半衰期为5730年。其他同位素由人工核反应获得,均有放射性。  天然物质的碳同位素组成由13C/12C比值确定的δ(13C)表示,以美国南卡罗莱纳州白垩系Pee Dee组拟箭石化石(简称PDB)作为标准品。  20

碳同位素技术在土壤碳循环研究中的应用

碳在土壤中的储量和存储时间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库中最大和最长的,而土地利用方式会影响到土壤碳储量及其循环周期,因此有效的土地利用管理可使土壤成为一个碳汇。土壤储存碳的过程就是土壤有机碳动态平衡的变化,因此认识土壤有机碳的动态变化是揭示土壤碳循环过程及其调控机制的重要方面。首先介绍了碳的一种稳定性同位素(

有机碳同位素分析仪是否涉及辐射

位素针一般都是用来示踪或者治疗局部症状用到(如碘131用来治疗甲亢)。对周围人不会造成辐射,对人体有一定的辐射,但影响不大

有机碳同位素技术揭示环境污染来源

  城市土壤,特别是污染场地及其附近区域的,容易受工业和人类活动强烈影响,其环境质量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工业区土壤污染物的来源、范围及迁移过程等,是我们急需了解的,以便对工业区地区及其周围环境的土壤质量进行评价,为污染场地的修复和管理打下基础。土壤有机质能在一定时间内保留干湿沉降物、人类活

地环所大气有机碳和元素碳稳定碳同位素研究取得新进展

  稳定碳同位素被广泛用于地球化学研究,同时也是解析大气污染源及大气化学转化的有效途径。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曹军骥研究员开展了大气细颗粒物中有机碳和元素碳稳定碳同位素研究,相关成果Stable carbon isotopes in aerosols from Chinese citie

有机光氧化还原催化实现羧酸的快速碳同位素交换

  J.Am. Chem. Soc.有机光氧化还原催化实现羧酸的快速碳同位素交换  咔唑/氰基苯光催化剂促进标记CO2的C(sp3)酸的直接同位素羧酸交换。与过渡金属催化降解-重建方法不相容或易于发生热诱导可逆脱羧的底物在室温下在短时间内进行同位素掺入。证明了可用[11C]CO2对药物分子和前体进行

地理资源所采用有机碳同位素技术揭示环境污染来源

  城市土壤,特别是污染场地及其附近区域的,是受工业和人类活动强烈影响的一类特殊土壤,其环境质量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工业区土壤污染物的来源、范围及迁移过程等,是我们急需了解的,以便对工业区地区及其周围环境的土壤质量进行评价,为污染场地的修复和管理打下基础。   土壤有机质能在一定时间内保留干湿沉降

地质地球所发现晚泥盆世FF生物灭绝事件与全球碳循环关系

  晚泥盆世弗拉期-法门期(Frasnian-Famennian)发生的生物灭绝事件(简称F-F事件)是显生宙以来五大集群灭绝事件之一。在这次事件中有三分之二的生物灭绝。相关研究显示,几乎所有的环境因素,包括全球碳循环、火山热液、厌氧水体扩张、温度等在F-F事件时期都发生了变化,并被

南京古生物所扬子地台埃迪卡拉系碳同位素研究取得进展

  新元古代埃迪卡拉纪中期(距今约580Ma)的碳酸盐岩地层中发生了地质历史时期最大的碳同位素负漂移事件,该事件是否能够代表当时古海洋环境中的碳循环扰动一直是国际前沿研究争论的焦点。与同时期世界其他地区的沉积地层相比,华南扬子地台埃迪卡拉系碳酸盐岩地层沉积连续性较好,一直是研究碳同位素地层对比的理想

自生碳酸盐汇有了识别方法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郑永飞院士研究组在碳循环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首次提出鉴别地球隐藏的主要碳汇——自生碳酸盐的地球化学方法。研究成果发表在日前出版的《自然·通讯》)上。   自生碳酸盐是除原始海相碳酸盐和有机碳以外的第三个主要的全球碳汇。鉴别自生碳酸盐汇对于认识地球表面的碳和钙循

中科大发现识别全球碳循环中自生碳酸盐汇的方法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郑永飞院士研究组在碳循环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该研究组首次提出了鉴别地球隐藏的主要碳汇(自生碳酸盐)的地球化学方法,成果以“Seeking a geochemical identifier for authigenic carbonate” 为题发表在3月

科学家揭示珠江溶解无机碳和颗粒有机碳的来源

  河流输送到海洋的溶解无机碳和有机碳受自然和人为双重因素的影响。了解溶解无机碳和有机碳的年龄、来源和转化问题,有助于掌握全球碳收支和提高现在以及未来自然和人类对河流碳循环影响的估算精度。日前,中科院地化所刘再华团队在珠江流域的溶解无机碳和颗粒有机碳来源的研究取得进展,相关成果发布于《应用地球化学》

有机碳的测定

重铬酸钾法方法提要在浓硫酸介质中,加入一定量的标准重铬酸钾溶液,在加热条件下将试样中的有机碳氧化成二氧化碳。剩余的重铬酸钾用硫酸亚铁标准溶液回滴,按重铬酸钾溶液的消耗量,计算试样中有机碳的含量。本法适用于沉积物中有机碳含量低于15%的试样测定。仪器及设备硬质玻璃试管$18mm×160mm。油浴锅内盛

华南植物园对喀斯特碳循环模式的研究取得新进展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在国际科学期刊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Biogeosciences上发表了“中国陆地碳酸岩盐碳吸存”(Yan et al, 2011)研究成果之后,受到欧、美学者的广泛关注。近日,欧洲学者François Bourges et

地壳灰岩台地是地球许多火山弧的碳源

  一项新的分析表明,从火山弧释放的大多数碳来自地壳灰岩储层的重新调动;火山弧是沿着某俯冲带的地壳构造板块而隆起的火山链。以往的研究提示,碳的来源是地幔,它们的释放是板块俯冲过程的一个后果。  该发现最终会影响有机碳的量;科学家们认为,这些有机碳是在过去被埋藏的。在地质史中,地壳表层的碳储库和地幔之

追踪土壤细菌的行动

  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创新技术,可以跟踪微生物并了解它们处理土壤碳的各种方式。这些发现增加了人们对细菌如何促进全球碳循环的认识。相关论文近日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  这一点很重要,因为众所周知,土壤细菌很难研究,尽管它们是生物圈健康的关键参与者。它们将植物生物量转化为土壤有机

追踪土壤细菌的行动

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创新技术,可以跟踪微生物并了解它们处理土壤碳的各种方式。这些发现增加了人们对细菌如何促进全球碳循环的认识。相关论文近日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这一点很重要,因为众所周知,土壤细菌很难研究,尽管它们是生物圈健康的关键参与者。它们将植物生物量转化为土壤有机质,而土

总有机碳的概念

但由于它不能反映水中有机物的种类和组成,因而不能反映总量相同的总有机碳所造成的不同污染后果。由于TOC的测定采用燃烧法,因此能将有机物全部氧化,它比BOD5或COD更能直接表示有机物的总量。通常作为评价水体有机物污染程度的重要依据。某种工业废水的组分相对稳定时,可根据废水的总有机碳同生化需氧量和化学

总有机碳分析步骤

分析前需要预估水样中总碳的大致含量,这样才能选择适宜的进样量。在同一水样中用微量注液器取一份样品注入总碳进样口,再取一份样品注入无机碳进样口,然后进行分析。工作曲线绘制总碳工作曲线用总碳标准溶液稀释配置标准系列时,可选择1mg/L-50mg/L,20mg/L-100mg/L,40mg/L-200mg

总有机碳的概述

  总有机碳是指水体中溶解性和悬浮性有机物含碳的总量。水中有机物的种类很多,除含碳外,还含有氢、氮、硫等元素,还不能全部进行分离鉴定。常以“TOC”表示。TOC是一个快速检定的综合指标,它以碳的数量表示水中含有机物的总量。但由于它不能反映水中有机物的种类和组成,因而不能反映总量相同的总有机碳所造成的

什么是总有机碳?

总有机碳(TOC),是以碳的含量表示水体中有机物质总量的综合指标。由于TOC的测定采用燃烧法,因此能将有机物全部氧化,它比BOD,或COD更能直接表示有机物的总量,因此常常被用来评价水体中有机物污染的程度。

什么是总有机碳?

总有机碳TOC(英文Total Organic Carbon的简写)是间接表示水中有机物含量的一种综合指标,其显示的数据是污水中有机物的总含碳量,单位以碳(C)的mg/L来表示。TOC的测定原理是先将水样酸化,利用氮气吹脱水样中的碳酸盐以排除干扰,然后向氧含量已知的氧气流中注入一定量的水样,并将其送

“制作全球碳循环及森林固碳过程互动展品”通过验收

  1月18日,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对中科院植物研究所主持的“制作‘全球碳循环及森林植被固碳过程主题’互动展品”课题进行验收。验收组由科技部科技交流中心、中科院大学、中国科技馆、北京天文馆、北京自然博物馆等单位专家组成。   课题负责人姜联合副研究员从课题立项背景、碳循环科研成果资源基础、展品研发

合理围封促进干旱草原碳循环并增加碳固存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8/506202.shtm

合理围封促进干旱草原碳循环并增加碳固存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草地土壤健康培育与功能提升团队揭示,合理围封恢复促进了半干旱草原碳循环,并增加了碳固存。该研究为围封恢复在促进草地恢复和固碳减排关键调控机理方面提供理论支持。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总环境科学》(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上。  

地质地球所Mg同位素示踪再循环碳酸盐岩研究获进展

  地球深部碳循环已经成为国内外地球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过去的研究证实地幔是一个巨大的碳库,其储存的碳量超过地球所有其它储库含碳量的总和,这表明地表的大部分碳都通过俯冲带重新回到了地幔中。蚀变洋壳携带的大量碳酸盐岩并不会在俯冲脱水过程中被释放,而是被携带到地幔深部,从而

地质地球所发现影响湖泊沉积物有机碳同位素变化的新因素

  湖泊沉积物中全岩有机碳同位素是古环境研究最常用的指标之一。对于有机质来源主要为内生的湖泊,主流观点认为湖泊碳酸根离子浓度和生物生产率这两个因素是控制其变化的主要原因。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往往出现很多矛盾和无法解释的现象,显然还有一些重要的因素没有被揭示。长期以来,古湖泊环境有机地球化学的研究中,一

有机碳元素碳分析仪的简述

  有机碳元素碳分析仪是一种用于环境科学技术及资源科学技术领域的分析仪器,于2015年10月31日启用。  技术指标  测量量程:0.05---750ug/cm2 (对于典型的0.5cm2切刀);仪器空白:OC 0.15±0.15ug/cm2 ;EC0.00±0.02ug/cm2 ;TC0.15±0

《黄河三角洲湿地碳循环与碳收支》专著出版

《黄河三角洲湿地碳循环与碳收支》 课题组供图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研究员韩广轩课题组撰写的《黄河三角洲湿地碳循环与碳收支》一书,由科学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  滨海湿地富含土壤有机碳,同时土壤有机质分解率和甲烷生成率较低,并且能够捕获和埋藏大量有机碳。盐沼、海草床和红树林等滨海湿地的生

耦合水生碳泵效应的碳酸盐风化碳汇模拟研究获进展

  碳酸盐风化能否构成(稳定)碳汇取决于风化产生的溶解无机碳(DIC)能否被水生光合生物利用及其利用程度,即水生碳泵效应。另一方面,土地利用变化如何影响生物碳泵效应仍是未解之谜,因此,碳酸盐风化碳汇问题不仅存在争议,也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