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国家天文台揭示恒星级黑洞到超大质量黑洞的普遍尺度关系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高能天体物理研究组最新研究结果揭示了一个从恒星级黑洞到星系中心超大质量黑洞的普遍尺度关系。该工作即将发表在《天体物理期刊通讯》上(周新霖、袁为民等,ApJ Letter, 2015, 798, L5;arXiv:1411.7731)。 黑洞无毛定理认为,黑洞的性质可以由很少的物理量决定,包括质量、自旋和电荷。其中电荷很快会和周围环境的电荷中和而变得电中性。因此天文观测上黑洞只由质量和自旋两个物理量完全的描述。这实际上暗示了对于所有黑洞存在简单的尺度关系。然而,由于黑洞吸积流不同吸积率时的复杂观测效应,以及跨尺度的黑洞质量测量的困难性,这样一个简单的尺度关系是很难获得的。该项研究工作基于十年前著名天体物理学家Abramowicz等人的一个想法,即高频准周期震荡的频率只和黑洞的质量和自旋有关。在前人提出的恒星级黑洞存在该关系的基础上,国家天文台研究人员找到了新的观测证据,揭示了高频准周期震荡的频率......阅读全文

英国研究确定黑洞自旋速度新方法

  黑洞可以只用两个基本特征来描述:质量和自旋。人们几十年前就能测出黑洞质量,但要检测其自旋速度还很困难,天文学家已用间接方法获得了19个超大质量黑洞的自旋速度。据《自然》网站近日报道,英国天文学家报告称,他们用了一种新方法来计算超大质量黑洞的自旋,比传统方法更加直接。   传统方法于1995年提

12月8日《自然》杂志精选

 “混合型”纳米光子器件的微型化   现代技术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仍是由微型化推动的,在电子器件之后,现在光学器件又在朝着单分子功能的方向发展。将不同的、彼此分离的光子元件组合起来,以生成“混合型”纳米光子器件,这种方式可能会产生一系列有用的功能,但利用传

12月8日《自然》杂志内容精选

  “混合型”纳米光子器件的微型化   现代技术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仍是由微型化推动的,在电子器件之后,现在光学器件又在朝着单分子功能的方向发展。将不同的、彼此分离的光子元件组合起来,以生成“混合型”纳米光子器件,这种方式可能会产生一系列有用的功能,但利用传统组装过程却难以实现这样的结构。Oli

美欧科学家确认又一起黑洞并合事件

双黑洞并合示意图 北京时间6月16日凌晨,美国激光干涉仪引力波天文台(LIGO)与欧洲Virgo引力波探测器在美国天文学会圣地亚哥会议上共同宣布,在高新LIGO探测器的数据中确认了又一起黑洞并合事件。 确认不是孤例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天文系教授蔡一夫说,LIGO宣布初次发现前,大

中外团队对人类发现首个恒星级黑洞作出迄今最精确测量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最新消息,中外三个科研团队分别对历史上发现的第一个恒星级黑洞——天鹅座X1(Cygnus X-1)的距离、质量、自旋及其演化做出最为精确的测量和限制,发现该X射线黑洞双星系统包含一个21倍太阳质量的黑洞,且自转速度极接近光速。  这是科学家迄今发现并确认的唯一一个黑洞质量超过

科学家测量沉睡黑洞

  6月23日在线发表于《自然》的一项研究成果称,一个通常处于休眠状态的超质量黑洞(SMBH)撕碎了一颗临近的恒星。这项研究分析了收集到的X光数据,这些数据来源于这颗恒星经历的“潮汐瓦解事件”和被吸入超质量黑洞的过程。该成果为研究通常处于沉睡状态的黑洞的引力效应开辟了新途径,并可能应用于测量黑洞的自

黑洞与暗物质的相互作用研究取得系列进展

  黑洞及其周围的物理现象是现代天体物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不同质量的黑洞(如恒星级质量、中等质量、超大质量等)由重子物质通过复杂的过程而形成,它们具有视界、能层、时空奇点等特性。宇宙中充满大量暗物质,它们如何影响黑洞的时空特性?黑洞又如何影响暗物质的分布?长期以来,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徐兆意博士

解读2015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实现多自由度量子隐形传态   量子隐形传态在概念上非常类似于科幻小说中的“星际旅行”,可以利用量子纠缠把量子态传输到遥远地点,而无需传输载体本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陆朝阳等组成的研究小组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实现多自由度量子体系的隐形传态,成果以封面标题的形式发表于《自然》杂志。这是自1997年

科学家构建银河系黑洞模型:质量为太阳430万倍

  这是一张钱德拉塞卡X射线望远镜拍摄的图像,显示银河系中央部位靠近核心黑洞的天区。到目前为止这一天区已经探测到超过2000个高能X射线爆发源。  北京时间8月14日消息,超大质量黑洞顾名思义是指质量巨大的黑洞,它们往往具有数百万甚至数十亿倍的太阳质量,很多星系的核心都存在这种级别的

访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苟利军

  日前,由世界各地8个天文台的亚毫米射电望远镜组成的虚拟望远镜网络“视界面望远镜”,结束了对银河系中心黑洞Sgr A*和星系M87中的黑洞的观测。科学家们将用一年左右的时间分析相关数据,预计2018年黑洞会首次向人类露出“真容”。不过遗憾的是,在这次的全球协作中,没有看到中国科学家的身影。黑洞为何

院士评出2012年中国世界十大科技进展

  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主办,中国科学院院士工作局、中国工程院办公厅、中国科学报社承办,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评选的瀚霖杯2012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2013年1月19日揭晓。  此项年度评选活动至今已举办了19次。评选结果经新闻媒体广泛报道后,在社会

2015年度“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项目评选揭晓

  2015年12月15日,由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组织评选的2015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经过形式审查、学部初评、项目终审评选专项工作和项目公示等流程后在京揭晓。  “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的评选自1998年开展以来,至今已18届,这项评选活动对提升高等学校科技的整体水平、增强高校的科

从黑洞中拯救量子理论:霍金的终极探索

   John Preskill(左)、Kip Thorne(中)和霍金探讨黑洞理论。图片来源:CALTECH ARCHIVES  在1955年去世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已经花了几十年去追求一种孤独的、不切实际的探索:一种能统一引力和电磁学的万物理论——尽管物理学家在其间已发现了新的核力量。而近日去

电磁波和引力波

也难怪很多人对LIGO探测到的引力波质疑,因为这次结果的确是太突然、太幸运了。并且,尽管爱因斯坦在1916年就预言了引力波,但他对自己的这个预言的态度也是反反复复颇为有趣的。爱 因斯坦本人直到1936年对此还尚未有一个确定的答案。他曾经在一篇论文中得出“引力波不存在”的结论!但因为该文中他的

电磁波和引力波(二)

用什么“尺子”来测量这么小的长度变化?科学家们又请出了引力波的大哥-电磁波,以激光的面貌出现。所用仪器是和1887年迈克耳逊的干涉仪[7]基本同样的原理。干涉仪向不同方向发出两束激光,在两个长臂中来回后进行干涉,从干涉图像则可以测量出两臂长度的微小差异。这种设备是爱因斯坦的幸运神,当年迈克耳孙和莫雷

LIGO将重大升级,继续领跑全球引力波探测

   当地时间2月15日,激光干涉仪引力波天文台(LIGO)科学合作组织宣布,接收到来自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英国研究与创新机构和澳大利亚研究委员会共3500万美元的资金支持,将对其两个探测器进行重大升级。  LIGO曾于2015年首次在人类历史上聆听到时空的涟漪——引力波。升级后的LIGO将被命名为

隐藏在这幅画中的17个不同的物理世界

   在不同尺度上,物理世界遵循着不同的规律。描述微观量子世界的定律,与描述宏观物体的定律有着本质的区别。然而,任何随着尺度的变化必然是连续的,物理学中看似截然分立的领域,实则具有丰富的联系。  《尺度,法则和生命》这幅画,正是通过17个地位显著的公式,描绘了物理学不同领域的联系

2016年国际十大科技新闻解读

  数千年来,人类依靠直觉去探索世界运行的原理。虽然这种方式也会让我们误入歧途,譬如曾相信地球是平的,但结果仍然是真理大过谬误。现在,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正发生剧变:人工智能刷新着超越人类的成绩、引力波将带来天文学革命、基因编辑让设计生命近在咫尺、量子计算机虎视眈眈地要推翻50年来的经典运作方式……这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发表10篇CNS,全球学术排名表现出色

Science: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量子力学再取新突破  实现对量子系统的调控是人类认识并利用微观世界规律的必然诉求,也是诸多前沿科学领域的核心要素。自旋作为一种重要的量子调控研究体系,在世界各国的量子计划中均被列为重点研究对象。开展单自旋量子调控研究有助于人们在更深层次上认识量子物理的基础科学问题,

2019年中国学者发表CNS统计,谁是CNS发表之王?

  物理与材料学领域  【1】2019年12月11日,中科院物理所张余洋、丁洪及高鸿钧共同通讯在Science 在线发表题为“Nearly quantized conductance plateau of vortex zero mode in an iron-based superconducto

国家基金委八大学部公布“优先发展领域及主要研究方向”

  “十三五”期间,通过支持我国优势学科和交叉学科的重要前沿方向,以及从国家重大需求中凝练可望取得重大原始创新的研究方向,进一步提升我国主要学科的国际地位,提高科学技术满足国家重大需求的能力。各科学部遴选优先发展领域及其主要研究方向的原则是:  (1)在重大前沿领域突出学科交叉,注重多学科协同攻关,

共129项获奖!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项目拟提名公示

  分析测试百科网讯 近日,教育部公示了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项目(通用项目)拟提名名单,其中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5项,分别是北京科技大学葛昌纯,电子科技大学刘盛纲,西安交通大学姚嘉,北京大学陈佳洱,武汉大学李德仁;自然科学奖59项,技术发明奖25项,科技进步奖40项。  原文如下:教育部拟提名2

上帝粒子确认还需至少一年 中国贡献超百分之一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北京时间7月4日下午宣布,CERN的Atlas(超环面仪器)实验和CMS(紧凑缪子线圈)实验都观测到新粒子,该粒子与科学界寻求已久的被称为“上帝粒子”的希格斯玻色子一致。  

美国实验室创造“负质量超流体”,助力探秘暗物质

  17日出版的《物理评论快报》杂志刊登了一项重要成果: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在实验室成功制成一种具有负质量的超流体,当推动它时,它不会像普通物体那样向前加速,而是向后运动。这一研究成果为探秘中子星、黑洞与暗物质等宇宙现象,提供了全新实验工具。  理论研究已经证实,像电荷有正负之分一样,物质也有负质量。

施一公:我的认知再度崩塌了,世界可能根本就不存在

  科技发展到今天,我们看到的世界,仅仅是整个世界的5%。这和1000年前人类不知道有空气,不知道有电场、磁场,不认识元素,以为天圆地方相比,我们的未知世界还要多得多,多到难以想像。世界如此未知,人类如此愚昧,我们还有什么物事必须难以释怀?  1、施一公教授的演讲  一个生物学家面对生命之谜的不懈追

四夸克物质的发现入选2013年物理学重要成果

  美国物理学会主编的《物理》杂志12月30日公布了2013年国际物理领域重要成果,“发现四夸克物质”位列十一项成果之首。《物理》杂志评选真正在物理学界内外引起轰动的成果,综合考虑了在网络上的影响力,出人意料的成果和发现,或者导致更先进的技术的可能性。  下面是《物理》杂志网站对“四夸克物质”的简介

氙-129肺部磁共振仪器检测:一口“仙气”点亮肺部

  上图为中科院武汉物数所周欣在操作“点亮”肺部的核心设备:一台能放大氙气信号的自主研发设备。中图为中科院武汉物数所的研究团队发布我国首幅超极化氙-129肺部磁共振影像。经济日报记者 杜 芳 摄 下图为受试者被推进核磁共振谱仪进行检测。  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成功研制出气体产率高

2016全球最受公众关注的科学成果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战略情报研究所研制的“2016全球最受公众关注的科学成果”,通过计量统计遴选出天文学与天体物理[1]、物理学、化学、地球科学、生命科学这五个学科中受到科技界热切关注的科学成果,及中国研究者参与的每个学科TOP30受公众关注的科学成果,为科技工作者把握最新的科学研究热点

重磅:2018年国家优青获得者出炉!

139江南大学 食品微波加工技术基础 范大明130140江苏大学 分子印迹选择性分离 潘建明130141江苏师范大学 随机偏微分方程理论 刘伟130142江西财经大学 多媒体内容分析与质量评价 方玉明130143兰州大学

基金委与日本学术振兴会合作项目初审结果发布

   201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日本学术振兴会合作项目初审结果的通知  经过公开征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C)共收到与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合作项目申请110项。经初步审查并与日方核对名单,确定有效申请98项,其中合作交流91项,双边研讨会7项。现将通过初审的项目公布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