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中国科大量子信息实验研究获重大突破

日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院士研究小组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实现多自由度量子体系的隐形传态。这是自1997年国际上首次实现单一自由度量子隐形传态以来,科学家们经过18年努力在量子信息实验领域取得的又一重大突破,为发展可扩展的量子计算和量子网络技术奠定坚实基础。 在微观世界中,有两个共同来源的微观粒子,即使隔着太阳系,只要其中一个粒子状态发生变化,另一个状态立即发生相应变化,如同一对有“心灵感应”的双胞胎,这就是被爱因斯坦等科学家称作“幽灵般超距离作用”的“量子纠缠”。量子态隐形传输的实现,靠的就是神奇的“量子纠缠”现象。量子隐形传态类似于科幻电影中的“星际旅行”,具有纠缠特性的两个量子,通过特定的“时空隧道”,不需要任何介质,就可以实现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信息的精确传输。 作为量子信息处理的基本单元,量子隐形传态在量子通信和量子计算网络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997年,奥地利塞林格教授研究小组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单一自由度......阅读全文

中国科大实现多自由度超纠缠态的量子存储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光灿领导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在量子存储研究方向取得系列进展,该实验室教授史保森小组实现了两个存储单元之间的高维纠缠及多自由度的超纠缠,主要研究成果分别于10月21日和11月14日发表在国际光学期刊《光:科学与应用》[Light: Sci. & Appl

中国科技大学实现“多自由度量子体系的隐形传态”

  一去十万八千里,费时为零。“瞬间移动”的奇迹,离成真又近一步。2月26日,《自然》杂志发表封面文章,中国科技大学实现了“多自由度量子体系的隐形传态”。  5日的全国政协小组会上,科技日报记者采访了论文的通讯作者潘建伟委员。为说明“隐形传态(Teleportation)”,他打了个比方:“从合肥带

我国研制成功多自由度复用多功能固态量子存储器

   近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院士团队的李传锋、周宗权等人成功研制出多自由度并行复用的固态量子存储器,在国际上首次实现跨越三个自由度的复用量子存储,并展示了时间和频率自由度的任意光子脉冲操作功能。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通讯》日前发表了该成果。 由于光纤信道损耗问题,目前地面安全量子通信距离被

中国学者研制成功多自由度复用的多功能固态量子存储器

  近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院士团队的李传锋、周宗权等人成功研制出多自由度并行复用的固态量子存储器,在国际上首次实现跨越三个自由度的复用量子存储,并展示了时间和频率自由度的任意光子脉冲操作功能。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通讯》日前发表了该成果。   由于光纤信道损耗问题,目前地面安全量子通信距离被

中国科大量子信息实验研究获重大突破

  日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院士研究小组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实现多自由度量子体系的隐形传态。这是自1997年国际上首次实现单一自由度量子隐形传态以来,科学家们经过18年努力在量子信息实验领域取得的又一重大突破,为发展可扩展的量子计算和量子网络技术奠定坚实基础。  在微观世界中,有两个共同来源的微观粒

中国科大首次研制成功硅基导模量子集成芯片

  日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任希锋研究组与浙江大学科学家合作,首次研制成功硅基导模量子集成芯片,实现单光子态和量子纠缠态在偏振、路径、波导模式等不同自由度之间的相干转换,其干涉可见度均超过90%,为集成量子光学芯片上光子多个自由度的操纵和转换提供重要实验依据。研究成果6月20日

我科学家首次研制成功硅基导模量子集成光学芯片

  中国科技大学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任希锋研究组与浙江大学教授戴道锌合作,首次研制成功硅基导膜量子集成芯片。成果近日发表于《自然—通讯》。  集成光学的器件及系统具有尺寸小、可扩展、功耗低、稳定性高等诸多优点,在经典光学和量子信息领域受到关注。以往集成量子光学芯片研究通常采用偏振自由度或路径自由

微波驱动多自由度机器人在威海面世

  多自由度机器人可微波驱动     隗海燕供图 近日,由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机器人研究所软体机器人实验室研制的直接利用微波驱动的机器人成功面世,为机器人驱控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式。 据介绍,该机器人不仅可以直接利用微波驱动,并实现了多自由度机器人的末端轨迹控制,从而赋予机器人一种新的

微波驱动多自由度机器人在威海面世

近日,由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机器人研究所软体机器人实验室研制的直接利用微波驱动的机器人成功面世,为机器人驱控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式。据介绍,该机器人不仅可以直接利用微波驱动,并实现了多自由度机器人的末端轨迹控制,从而赋予机器人一种新的驱控方式,使机器人可工作在其他驱动方式尚不能胜任的一些特种场合,如

6DOF:开辟微创手术的“六自由度”

电磁跟踪技术的进步正在广泛地扩展微创手术的可行性。无论是机器人导航手术还是介入成像和跟踪,本质上诊断和治疗的微创手术都可以有益于心脏病学和电生理学、内窥镜检查、神经外科、耳/鼻/喉专科、脊柱和骨科等。通过与成品医疗设备集成的微型传感器组件实现更高的可见性、访问和精度,让医疗保健专业人员可以深入人体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