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移动互联网助推下的“智慧医疗”

我国正迈入老龄化社会,据BCG和Swiss Re联合发布的报告预测,到2050年,60岁及以上人口将增至近4.4亿人,占中国人口总数的34%,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而65岁以上老龄人口的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哮喘、关节炎等慢性疾病的患病率是15~45岁人口的3~7倍,造成了医疗资源的严重短缺。供需缺口为移动医疗带来了一片蓝海,而移动互联和大数据的高速发展为移动医疗的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移动互联网与可穿戴设备的结合带来了一个全新的“智慧医疗”时代。 在移动互联网的助推下,可穿戴设备之所以吸引人,是因为它可以使人类脱离电脑和智能手机的限制,催生新的移动网络入口。它把把传感器、无线通信、多媒体等技术嵌入人们眼镜、手表、手环、服饰及鞋袜等日常穿戴中而推出的设备,可以用紧体的佩戴方式测量各项体征。例如晨练时,有鞋子计算运动的距离和消耗的卡路里,有眼镜拍摄看到的风景,有蓝牙耳机监测血氧含量……可穿戴技术即将大规模进......阅读全文

生物医疗大数据如何应用?

  随着生物科技和医疗技术的迅猛发展、高通量手段的成熟,生物医疗行业的大数据急剧膨胀。然而,与其它行业的数据不同,生物医疗行业的数据呈现分散、破碎、低透明度、以及意义尚等解析等特征。不象其它行业,数据具有时效性以及数据很轻、易于解析;生物医疗行业的数据普遍很“重”、信息量超大、不同的解析策略可能得出

生物标记物将影响精准医疗等5大医疗领域

  2016年,默沙东和百时美施贵宝的癌症免疫治疗药物Keytruda及Opdivo全球销售额分别为14亿美元及38亿美元,而随着适应症的进一步扩大以及免疫疗法更多深入人心的试验数据的公布,必将会吸引更多的医生及患者去选择这种通过激发人体自身免疫系统的方式对抗肿瘤细胞。  上述两个治疗药物的成功,带

海尔生物投资医疗设备新公司

企查查APP显示,近日,青岛海尔生物医疗设备有限公司成立,法定代表人为王稳夫,注册资本为100万元人民币,经营范围含第一类医疗器械销售;第二类医疗器械销售等。企查查股权穿透显示,该公司由海尔生物( 688139)全资控股。

生物计量:实现精准医疗的“标尺”

  从日常生活中不同医院检验结果互认到粮食食品中转基因成分含量的测定,从疫苗、重组蛋白药物、抗体药物质量的检验到免疫治疗、干细胞治疗效果的检测,都离不开核酸、蛋白、细胞的生物计量和标准。  “生物计量是实现以DNA测序和基因组技术驱动的精准医疗的‘标尺’。”5月19日,在“生物基因免疫溯源标准论坛”

安科生物拟收购三七七生物股权 加码精准医疗

  9日早间公告,公司拟以人民币10,500万元收购湖北三七七生物技术有限公司30%股权。  公告称,为了进一步推进公司精准医疗领域的产业化发展,推动公司全面发展,近日公司与湖北三七七生物股东签订《关于湖北三七七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股权收购协议书》,公司拟以现金人民币10,500万元收购湖北三七七30%

生物芯片技术将提升医疗水平

  8月1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技术经济研究所主办的第5期“院士大讲堂”顺利开讲。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及医学系统生物学研究中心教授、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程京作了题为“中国生物芯片产业回顾与展望”的专题讲座。来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科技部等单位的研究人员参加。

生物芯片用于 个体化医疗

临床上,同样药物的剂量对病人甲有效可能对病人乙不起作用,而对病人丙则可能有副作用。在药物疗效与副作用方面,病人的反应差异很大。这主要是由于病人遗传学上存在差异(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导致对药物产生不同的反应。如果利用基因芯片技术对患者先进行诊断,再开处方,就可对病人实施个体优化治疗。另一方面,在

变革生物医疗:微流控培养肿瘤

  微流控芯片是通过对微米级通道网络内流体的驱动和控制,把生物、化学、医学分析过程的样品制备、反应、分离、检测等基本操作单元集成到一块厘米尺度的芯片上,最终实现“芯片实验室”。  林炳承团队利用微流控芯片技术先后构建了肿瘤细胞三维共培养模型、肿瘤多器官转移的模型等,实现了在生物体外测试研发中肿瘤药物

生物芯片技术用于个体化医疗

临床上,同样药物的剂量对病人甲有效可能对病人乙不起作用,而对病人丙则可能有副作用。在药物疗效与副作用方面,病人的反应差异很大。这主要是由于病人遗传学上存在差异(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导致对药物产生不同的反应。如果利用基因芯片技术对患者先进行诊断,再开处方,就可对病人实施个体优化治疗。另一方面,在

微流控技术将变革生物医疗领域

  以“微流控技术及生物医疗应用发展趋势”为主题的上海东方科技论坛日前在沪举行。包括中科院院士王曦等来自科研、高校、临床医学和企业界的专家学者认为,以微流控为代表的生物芯片技术开始进入产业化的关键时期,已成为全球生物技术和医疗产品多样化创新的重要方向,或将迎来生物医疗领域的产业大变革。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