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基因修饰让玉米无壳且美味

科学家表示,今天的玉米之所以长成现在的样子是因为该作物的基因发生了一种小变化。大约在距今9000年前,墨西哥人利用野生墨西哥类蜀黍培育出了玉米,那时的玉米粒被一层坚硬的外壳包裹着,使其不适宜人类食用。数十年来,科学家一直在研究野生苞谷如何生长成现在人们食用的玉米。 现在,一项遗传学领域的新研究进一步对比了玉米和墨西哥类蜀黍的特征,研究发现在随后数千年内发生的一种DNA基础交换——即通过tga1基因的C—G序列的基础交换产生了柔软的、裸露在外的玉米粒。这项研究发现表明了古代作物驯化者如何通过人工选育对作物遗传基因作出小幅改变,从而让玉米进化成人们今天所熟悉的样子。......阅读全文

测序技术与全球气象环境因子解释玉米环境选择适应性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数量遗传创新研究组与墨西哥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CIMMYT)合作,借助高通量测序技术与全球气象环境因子系统解析了近千份玉米基因组,揭示了玉米在进化和传播过程中的自然选择与适应的生物学过程。其研究结果于2019年7月9日在线发表于《分子生态学( Molecula

透视“转基因安全事件”

  尽管这些实验要么是试验方法错误,要么是试验结果与作者声称的结论相违背,其实验结果不被主流科学界和各国管理机构所接受,但还是被反对者频繁引用,并对公众造成误导  从试验室研究阶段开始,科学家们就对转基因食用安全性和环境影响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在转基因作物商业化应用的15年中,科学机构或者管理机构没

基因组测序表明玉米在几千年前适应北美高原地区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德国和墨西哥的研究人员发现证据表明玉米在几千年前通过进化适应了美国西南高地(或者说高原地区)。他们概述了他们的基因组研究,揭示出允许这种植物在更加恶劣的环境中存活的遗传变化。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2017年8月4日的Scienc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Genomic est

基因修饰让玉米无壳且美味

   本报讯 科学家表示,今天的玉米之所以长成现在的样子是因为该作物的基因发生了一种小变化。大约在距今9000年前,墨西哥人利用野生墨西哥类蜀黍培育出了玉米,那时的玉米粒被一层坚硬的外壳包裹着,使其不适宜人类食用。数十年来,科学家一直在研究野生苞谷如何生长成现在人们食用的玉米。  现在,一项遗传学领

科学家称基因工程正站在革命新前沿

  人类具有改变大自然的能力,这是我们物种几千年来的一个特点,现在,这项能力已经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我们改变生命遗传学的能力,以前只局限于家养动物,如牲畜和农作物。现在它延伸到了整个生物圈,包括我们自己。  全球范围内的基因工程,是科幻小说的梦想,有时也是噩梦。但现在,这个可能性已经到来。第一次,

华农大副校严建兵谈玉米遗传改良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地球上现存植物有数十万种,而人类从食物中摄取的能量的70%仅来自于15种作物,其中玉米、水稻和小麦这三大主要粮食作物就占了50%(Fernie AR and Yan J, 2019)。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http://www.fao.org/)的统计数据,玉米的播种面积、单位产量及总

转基因水稻技术解密:原理清晰操作严谨

光照培养室,转基因水稻幼苗在白炽灯模拟的日照环境下生长 水稻实验田刚收获的黄金大米   近期,关于转基因食品的新闻层出不穷。61名院士联名上书请求尽快推进转基因水稻产业化;上千吨转基因菜籽油流入国储库风波乍起;崔永元称年内计划再赴美国拍摄转基因纪录片;国产非转基因大豆种植区九成豆企亏损停产;张掖

华中农大转基因水稻:师生福利粮 连吃14年

  近期,关于转基因食品的新闻层出不穷。61名院士联名上书请求尽快推进转基因水稻产业化;上千吨转基因菜籽油流入国储库风波乍起;崔永元称年内计划再赴美国拍摄转基因纪录片;国产非转基因大豆种植区九成豆企亏损停产;张掖一纸禁令喊停种植转基因作物。转基因食品犹如待嫁新娘,或许是由于打扮得与众不同,大家都在猜

中国农大田丰团队利用LC-MS实现对植物幼苗的代谢谱检测

  近日,The Plant Cell在线发表了中国农业大学田丰教授和李溱副教授团队的合作论文"Evolutionary Metabolomics Identifies Substantial Metabolic Divergence between Maize and Its Wild

2017年8月4日Science期刊精华

  本周又有一期新的Science期刊(2017年8月4日)发布,它有哪些精彩研究呢?让小编一一道来。  1.Science:在红细胞终末分化期间,UBE2O重建它的蛋白质组  doi:10.1126/science.aan0218; doi:10.1126/science.aao1896  在一项

中国农科院专家林敏:转基因产业已势不可挡

  你见过长着大眼睛六条腿的西瓜,长得又像鸟又像老鼠的怪物吗?  5月17日上午,当2010中国科协学术报告会现场大屏幕上出现这样两张照片时,现场发出一阵惊愕的叫声。  事实上,这样的图片最近一段时间在网上已经疯传。转基因是天使还是魔鬼?转基因的食品安不安全?越来越多的公众对此充满疑惑,忧

科研人员找到玉米驯化关键基因

  近日,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在线发表了华中农业大学教授严建兵及其合作者的最新研究成果,该成果为解释玉米从短日照到长日照的驯化找到了“钥匙”。   玉米原产于墨西哥,属于短日照区,而世界上包括中国在内的玉米主产区都属于长日照地区,如何解决玉米对不同地区的日照长度的适应,一直是科学家们亟待解决的关

农作物能够抵御气候变化吗?

气候变化威胁着全世界的粮食作物。如今科学家正在把他们的努力重新集中到作物耐性而不是产量上来。 气候变化最令人担忧的问题之一就是它对全世界粮食供应的影响。最坏的设想情况非常严重:非洲荒漠草原地区的谷物产量减少,亚洲的水稻栽培将受到威胁,蔬菜也会减产——土豆和豆类有可能灭绝——而畜牧业和渔业将受到严重

林敏研究员:转基因热点争议问题及应对策略

  转基因技术与传统杂交方法本质相同。都是在原有品种基础上对受体生物进行遗传改造,转基因技术是传统育种方法的重要补充。   转基因技术是一种中性技术,安全不安全关键在于转什么基因。采用转基因技术可以培育出比非转基因品种更为安全的品种。   人类社会发展,特别是人类的生存与健康,都离不开科技的进步

科学家阐明玉米与其古老的祖先类蜀黍不同的演化机制

  确定一个物种如何与另一个物种区别开来,就像物种起源一样一直是个令人着迷的话题,可以追溯到达尔文时代。近日,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上的一项研究,阐明了玉米与其古老的祖先类蜀黍(teosinte)不同的演化机制。该研究由美国卡内基大学的Matthew Evans博士领导。

对话深圳国家基因库主任王韧:基因“存读写”

  如果一定要给王韧加一个标签的话,了解他的人大多数会选“国际化”。1982年,他成为中国农科院第一批留美博士,随后历任中国农科院生物防治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英国国际生物防治所副所长,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国际水稻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秘书长兼任世界银行国际农业研究基金秘书处执

波兰小麦对普通小麦的改良作用

  近年来,我国在小麦品质性状遗传改良方面取得明显进展,已培育出一批品质较好的小麦品种在生产上应用,但在数量和质量上还不能满足要求,因此小麦品质育种依然是今后育种工作的重要方向。蛋白质含量是衡量小麦品质的重要指标;面筋含量与小麦面粉的加工品质和营养品质关系密切,可用面筋测定仪测定小麦中面筋的含量。在

Science:科学家阐述基因工程的新前沿

  人类具有改变自然的能力,而这是几千年来人类的一个特征,这使得人类社会的文明发展向前迈进了一大步,而改变机体的遗传特性此前仅被局限于那些驯化的生物,比如牲畜和庄稼等,然而如今这种改变已经可以扩展到整个生命圈了,当然这也包括我们人类自己。在行星范围内进行基因工程,曾经被认为是科幻的东西,而如今我们却

网传圣女果是转基因会致癌 专家:常规育种可放心吃

  近日,海口市民王女士反映:“前几天我在微信朋友圈看到一篇文章说,圣女果是转基因食品,吃多了会致癌,吓得我现在都不吃了,这到底是不是真的?”对此,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得到的答案是:海南所有圣女果都是通过常规育种培育出来的,不是转基因水果。   市民疑虑:圣女果到底是不是转基因水果?   每年二、三

未来全球农业至为重要的100个问题。

   1.前言  尽管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全球粮食生产有显著的增长, 但当今社会需要面对的最重要挑战之一是,如何养活21世纪中叶全球即将达到的90亿人口。为了满足粮食需求又不明显增加粮价,基于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影响,对能源安全、地区饮食结构变迁的关注,以及到2015年全球贫穷和饥饿减半的千年目标,估计届

中国成转基因作物主要种植国 食品安全性仍是最大争议

  无论是头发的颜色与发型,还是脸上的面相与神态,第一眼看到克莱夫·詹姆士(Clive James)博士,总感觉与经典影片《卡桑德拉大桥》中的乔纳森·张伯伦大夫多少有些相似。不过与乔纳森大夫的神经外科专业不同,克莱夫·詹姆士博士有自己专注的领域——转基因作物。   作为ISAAA(国际农业生物技术

报告称中国已成转基因作物主要种植国

  无论是头发的颜色与发型,还是脸上的面相与神态,第一眼看到克莱夫·詹姆士(Clive James)博士,总感觉与经典影片《卡桑德拉大桥》中的乔纳森·张伯伦大夫多少有些相似。不过与乔纳森大夫的神经外科专业不同,克莱夫·詹姆士博士有自己专注的领域——转基因作物。  

“舌尖上的革命”登上国家科技最高领奖台

  1月8日,一个和“吃”有关的科学研究登上了我国科技的最高领奖台,项目全称听上去略有些拗口:“水稻高产优质性状形成的分子机理及品种设计”(以下简称分子设计育种),但研究的问题却很接地气,即破解粮食生产“优质不高产,高产不优质”矛盾难题,说白了不仅让老百姓吃饱,而且要吃好。2017年10月31日,江

Genome Biology发布菜豆基因组测序结果

  菜豆(Phaseolus),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作物之一。几千年前,它与玉米和木薯一起,在美国被驯养,成为世界性的主要主食。根据联合国粮食和农业组织(FAO)的研究显示,普通菜豆是最重要的粮食豆类,占世界食用豆类食品的50%,在超过5亿人的饮食中显得尤为重要。这种作物种植在拉丁美洲、非洲、中东、中国

2019年6月输日食品违反日本食品卫生法情况

近日日本厚生劳动省更新输日食品违反日本食品卫生法情况,通报多批次食品及相关产品不合格。 序号发布日期品名制造者发货者生产国不合格内容担当检疫所输入者备考16月4日加热后摄食冷冻食品(冻结前未加热):冷冻花菜XIAMEN SHARP DRAGONINTERNATIonAL TRADING.,

科学时报:“神八”诱变育种猜想

  航天育种也称空间诱变育种、太空育种,是指利用返回式航天器和地面模拟空间环境装置,通过空间环境对植物发生诱变作用,致使种子产生变异,再通过严格的地面选育过程,获得优良的农作物品种。  今年,中国航天育种正迎来一个高潮。随着天宫一号升空,神舟八号携带的育种诱变装置将与其交会对接,由此

张增艳:新基因解决小麦条锈病

张增艳,这个美丽而开朗的女科学家让小麦抗病基因的研究占据了她几乎全部生活时间,就在不久前,张增艳领导的小麦抗病分子育种课题组在世界上首先发现了抗小麦条锈病新基因。最近中国科协向媒体重点推荐了她的研究成果及论文。 专家简介 张增艳,中国农业科学院首批杰出人才,博士生导师。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

最新研究称食物和肠道内的细菌共同影响腰围

  英国《经济学人》杂志网站不久前的一篇报道中指出,我们的腰围和胖瘦由肠道内的细菌、饮食和遗传因素综合决定。   传统观念认为,一卡路里就是一卡路里,对任何人都一样。如果吃得太饱、消耗太少,人就会变胖而且容易生病。但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觉得,这些观念似乎有点过于简单。人们制造一卡路里

转基因作物和基因巨头:对农民的坏消息

  BASF让水稻植株经受环境胁迫,诸如盐碱土或干旱   Kathy Jo Wetter 和Hope Shand说,未经证实和获得专利的转基因作物将不会帮助发展中国家的农民适应气候变化。   全球发达国家极其庞大的碳足迹已经伤害了发展中国家的农民,尤其是最近以能源作物种植园的形式伤害了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