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观点:科研成果不妨“出口转内销”

日前,科学网发表的一篇博文提到双语投稿(即国内个别学者给国外投递外文稿件的同时,也用中文投给国内刊物)的“合法性”问题时,学界出现了两种意见:一种认为双语投稿是变相的一稿多投,属学术不端行为。另一种则认为,双语投稿做法虽不太好,但有一定合理性。因为大量高质量论文投递到了外刊,这对中国人来说,是一种无形的科研成果外流。一时之间,双方僵持不下。 笔者比较赞同后一种意见。尽管每个中国科技工作者应努力提高外语能力,以达到能和国际交流畅通无阻的水平,但考虑到中国的现状,阅读外文能做到像自己的母语那样流利顺畅,这样的中国学者并不占绝大多数。因此“出口转内销”,确有种种不便。科学虽然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国籍,科学研究成果的应用有国界。否则,人家先进国家的高科技为何对中国禁止出口,甚至连处理环境污染这一有利于保护全球生态的科技成果都要对你“封锁”?看到国家每年对科研投入那么大,科学家在科研过程中又耗用了那么多的国内各类资源,最后辛辛苦苦......阅读全文

科研数据难共享阻碍国内生物科技发展

  上海生物信息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李亦学的“科研数据共享之梦”已做了13年。但在近日举行的首届金桥产业技术创新会议上,当记者向他问及相关进展时,听到的却是一声叹息。   13年前,“大数据”尚未被任何字典收录,而今却被公认是全球生命科学研究的核心工具。李亦学告诉记者,科研数据难以共享已成为国内生命科

科技杂谈:国内科技期刊为何“多而不强”

   补齐国内科技期刊“多而不强”这块短板,既要做管理的“加法”,优化科技期刊运营机制;也要做考核的“减法”,扭转不合理的论文评估、奖励办法  不久前,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发布的一项报告显示,中国首次超越美国,成为世界上科学出版物总量最多的国家。总量攀升固然可喜,但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虽然已经基本

美国内务部正式颁布科研诚信政策

仍有部分细节被指含糊不清   据《科学》网站消息,美国内务部(DOI)近日最终通过了其出台的科研诚信政策,颁布了相应的指导法规和调查程序,并指定相关负责人。该政策一出,便受到各科学组织和拥护者的欢迎。   去年,美国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OSTP)曾应奥巴马要求出台了一份科研诚信政策指南(科学网相

国内首批204条科技新词发布试用

  2014年6月25日,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通过媒体正式对外发布试用了我国首批204条科技新词,其中包括“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三维打印”等42条热点名词和162条专业新词。  这是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新词工作委员会集中审定公布的首批科学技术新词,一方面旨在及时回应社会热点关注

科技日报评2010国内十大科技新闻

  由科技日报社组织,部分院士、多家中央新闻单位以及本报读者参与评选的2010“福田汽车杯”国内十大科技新闻今天揭晓。   2010年国内十大科技新闻是(按发生时间顺序):   一、我国迄今最大的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上海光源”通过验收   我国迄今最大的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上海光源”

国内4家上榜 Nature公布全球科研机构与大学院校科研排名

   国际学术期刊《自然》Nature 每年根据前一年发表的高质量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排名全球所有科研机构和大学院校。尽管论文仅仅反映了大学院校或机构在创新研究领域探索取得的成就之一,从这些数据背后可窥见一斑生命科学领域整体研究的进步。《自然》公布此排名并不反映国家或机构的大小或强弱,或其整体研究水平

科技部将建科研信用记录

科技部今天对外公布《国家科技计划(专项)经费巡视检查工作手册》,巡查工作每年一次,主要对象是承担国家科技计划(专项)任务较多、专项经费资金量较大、经费管理较薄弱的项目(课题)承担单位。科技部将建科研信用记录,严重不良信用记录者将记入“黑名单”,阶段性或永久取消其申请科研项目的资格。

科技界委员建言“原创科研”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我国科技创新已由跟跑为主转向更多领域并跑、领跑。在3月5~6日的小组讨论中,众多科技界政协委员把讨论的重点放在了如何开展好原创性的科研创新。   “五年以来国内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增加两倍,技术交易额翻了一番。我国科技创新由跟跑为主转向更多领域并跑、领跑,成为全球瞩目

江苏舜星公司与国内高校科研合作趋增

  随着现代科技和产业的结合日趋紧密,高等院校和重点实验室作为先进生产力孵化器的特征越来越明显,实验室及高校专业在与民生产业的结合中,促进了以色谱仪器为代表的复杂样品的分离分析和分离纯化仪器的迅猛发展,各种更新、更适用的色谱技术和色谱仪器不断涌现。然而分离科学这一市场包括的技术不仅有高效液相色谱(

以强大装备支撑深海科研(科技杂谈)

  只有加快发展深海装备,实现自主创新、集成发展,以强大的装备来支撑深海科研,才能早日取得突破性、引领性的海洋科考成果  前不久,我国著名海洋地质学家、82岁的汪品先院士搭乘“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在南海完成3次下潜。这位耄耋老人对于海洋事业和科学探索的热爱,令人动容。  将汪院士顺利送抵海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