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中国“人造太阳”实现创纪录超高温长脉冲

记者从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获悉,由该院承担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近日获得重大突破。这一被称为中国“人造太阳”的核聚变实验装置成功实现了电子温度超过5千万度、持续时间达102秒的超高温长脉冲等离子体放电。这一里程碑性的成果标志着我国在稳态磁约束聚变研究方面继续走在国际前列。 超高温长脉冲等离子体放电是未来聚变堆的基本运行模式。目前,国际上大部分磁约束聚变实验装置为常规非超导托卡马克,且偏滤器位形等离子体持续时间基本都在20秒以下,只有欧盟和日本科学家曾获得最长为60秒的高参数偏滤器等离子体。 实验开展以来,EAST团队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科学家们解决了一系列关键科学和工程技术问题。实验通过集成创新和开展全面的实验研究,利用低杂波与电子回旋波协同加热和电流驱动,在中性束共同加热下,EAST成功实现了102秒、等离子体电流0.4MA、芯部电子温度超过5千万度、中心电子密度2.4x1019m-3的高温等离子体放电......阅读全文

牛津仪器超导部成功研发出全超导磁体

牛津仪器超导部成功研发出磁体温度在4.2K 时场强可以达到22.07 特斯拉的全超导磁体,这是牛津仪器在高温超导(HTS)及低温超导(LTS)材料技术方面不断努力得到的又一杰出成果。 20T 的超导磁体仅使用LTS 材料就可以在温度为4.2K 时在78mm 的宽孔径中实现20 特斯拉的

中科院上海超导传感技术中心落成

  在上海张江高新区管委会和嘉定区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7月13日,张江嘉定园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举行了中科院上海超导传感技术中心落成暨超导量子器件柔性中试平台项目签约仪式。上海科技大学校长江绵恒等出席。  签约仪式由上海微系统所所长王曦主持。上海微系统所副所长谢晓明介绍了“超导量

中科院专家研制成功新型超导材料

  记者从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了解到,该院强磁场科学中心研究小组在应用型新超导材料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研究人员利用高温固相反应法成功获得了具有优良超导转变的一种新型超导纤维。这一成果让人类距超导电力传输系统的梦想又近了一步。   该研究成果已发表在近期出版的《美国化学会志》

中科院阿里云发布国内首个超导量子处理器

  2月22日,中科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与阿里云宣布,在超导量子计算方向发布11比特的云接入超导量子计算服务。  这是继IBM后全球第二家向公众提供10比特以上量子计算云服务的系统。该服务已在量子计算云平台上线,在云端实现了经典计算仿真环境与真实量子处理器的完整后端体验。  通过量子计算云

打破世界纪录!我国成功研制32.35特斯拉的全超导磁体

  日前,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王秋良团队成功研制出中心磁场高达32.35特斯拉(T)的全超导磁体。该磁体采用了自主研发的高温内插磁体技术,打破了2017年12月由美国国家强磁场实验室创造的32.0特斯拉超导磁体的世界纪录,标志着我国高场内插磁体技术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此前低温超导磁体产生的磁场

中科院“HIRFL备用超导ECR离子源研制”项目通过验收

  7月11日上午,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维修改造项目——“HIRFL备用超导ECR离子源研制”验收会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召开。中科院条件保障与财务局总工程师杨为进介绍了该项目的进展情况。  专家组成员由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科院电工研究所、高能物理研究所、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遥感与数

我国科学家率先研制出24T全超导磁体

  日前,记者从中科院电工研究所获悉,该所王秋良研究组采用自主研发的高温内插磁体技术,将YBCO内插磁体在15T超导背场下的中心磁场提高到了24@4.2K,使得我国成为继美国、日本、韩国之后实现24T全超导磁体的国家。  与Bi2223内插超导磁体相比,YBCO超导磁体具有更高的上临界磁场和临界电流

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研制出高温超导磁透镜

  记者日前从中科院高能物理所获悉,由该研究所为上海交通大学研制的高温超导磁透镜在上海完成磁场测量。磁场分布结果满足设计要求,将用于电子显微镜的总装调试。这是国际上首次用高温超导磁体作为电子显微镜的磁透镜,也是高能所研制的第一台高温超导磁体。  电子显微镜是用于原子尺度超高时空分辨兆伏特电子衍射与成

中科院镍基超导体研究获最新进展

  在迄今发现的所有超导体中,铜氧化物高温超导体保持常压下超导临界温度(Tc)的最高纪录,其非常规的超导微观机理仍是凝聚态物理领域最具挑战性的科学问题之一。作为元素周期表中Cu的最近邻元素Ni,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便有理论指出,无限层结构的镍氧化物因与铜氧化物高温超导体具有相似的晶体结构和电子构型

聚焦中科院物理所:铁基超导领域的中国军团

  凌晨两三点钟,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物理所)研究员王楠林和同事陈根富、雒建林匆匆走出D楼的大门,各自回家休息。   三四个小时后,他们又回到实验室继续工作。   2008年3月,铁基超导研究竞争全面铺开,王楠林和他的同事经常要过着这样的生活:在实验室工作到凌晨,回家冲个澡,休息几个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