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南海海域首次发现Ⅱ型天然气水合物

从国土资源部获悉,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承担的“南海天然气水合物资源钻探”项目日前取得突破性成果。项目在南海天然气水合物勘查成果的基础上,于神狐钻探区开展了天然气水合物钻探工作,并首次发现了Ⅱ型天然气水合物。 自然界主要存在3种天然气水合物类型,分别为Ⅰ型(气体以甲烷、乙烷等小分子烃为主)、Ⅱ型(气体可以有丙烷、异丁烷等较大分子数的烃类气体分子)和H型(气体分子可以容纳分子数更大的原油分子),生成何种类型的天然气水合物,主要取决于客气分子的种类、比例和分子大小,纯甲烷只能形成Ⅰ型天然气水合物,而当乙烷及其他高阶碳氢化合物比例较高时可能形成Ⅱ型天然气水合物。自然界中Ⅰ型分布最为广泛,Ⅱ型次之,H型极少。 此次发现完钻深度在海底以下242.37米,从钻探结果看,海底以下深度135米~138米之间的天然气水合物饱和度最高,现场样品分析显示钻探区内以结构Ⅰ型天然气水合物为主,兼有Ⅱ型天然气水合物存在。 据介绍,该项目......阅读全文

聚焦我国首次成功试采海域可燃冰 可燃冰在哪个海域?

  5月18日,一则振奋人心的好消息传来,我国在南海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又称“可燃冰”)试采实现连续187个小时的稳定产气。标志着我国可燃冰开采取得了历史性突破,也是“中国理论”“中国技术”“中国装备”自主创新的重大成果。这一属于中国人的标志性科技成就,将对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产生深远影响。  提起

我国攻克深海浅软地层水平井钻采核心技术

第二轮试采平台蓝鲸二号图 中国地调局供图  记者从自然资源部3月26日召开的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第二轮试采成果汇报视频会上获悉,此轮试采日前取得成功,并超额完成目标任务。在水深1225米的南海神狐海域,试采创造了“产气总量86.14万立方米,日均产气量2.87万立方米”两项新的世界纪录,攻克了深海浅

可燃冰试采60天产气超30万立方米 实施关井

  记者9日从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获悉,由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的南海天然气水合物(即可燃冰)试采工程已连续试开采60天,累计产气超过30万立方米;取得了持续产气时间最长、产气总量最大、气流稳定、环境安全等多项重大突破性成果,创造了产气时长和总量的世界纪录。  该次南海天然气水

可燃冰试采成功:奏响深海“冰与火之歌”

  新年前夕,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8年新年贺词中将“首次海域可燃冰试采成功”列为2017年我国科技创新、重大工程建设成果之一,并饱含深情地说:“我为中国人民迸发出来的创造伟力喝彩!”  过去一年,中国科技创新鼓点铿锵。上天入地下海,一系列“中国震撼”卷起科技进步的“中国浪潮”,定义世界新的未来。有

2013年南海海洋油气勘探开发论坛在广州召开

  5月30日至6月1日,由广东省石油学会和广东油气商会主办的“2013年南海海洋油气勘探开发论坛”在广州召开。此次学术交流研讨会得到了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和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的支持。多家国内外油公司、科研单位和高校的地质资源勘探开发科技工作者参加。   大会共设置了

可燃冰商业开采,13年等待可实现?

  5月18日,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宣布,中国在南海北部神狐海域进行的可燃冰试采获得成功,这标志着中国成为全球第一个实现了在海域可燃冰试开采中获得连续稳定产气的国家。  可燃冰试采成功能否改变能源市场的现有格局?又能否在不久的将来影响我们的生活?中国真的突破了这一技术吗?2030年,我们是否能够

我国可燃冰勘探取样年内再启

  我国对天然气水合物(俗称“可燃冰”)的勘探,或在今年取得新的重要进展。记者在30日广州举办的中国南海油气勘探开发论坛上了解到,继2007年在南海神狐海域首次取样后,今年我国将在南海再次对海底可燃冰进行探勘取样。   但业内人士指出,我国目前在可燃冰的勘探开采等重大技术上仍有待突破,而出于对风险

中国2020十大科技进展你知道几个?

  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主办,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中国工程院办公厅、中国科学报社承办,腾讯集团发展研究办公室协办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投票评选的2020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2021年1月20日在京揭晓。  以下为中国2020十大科技进展  &nbs

我国将于2015年开发“可燃冰”

  由中国地质调查局与中国科学院主办的第八届国际天然气水合物大会29日在北京开幕,记者从大会上获悉,我国计划于2015年在中国海域实施天然气水合物的钻探工程,将有力推动中国“可燃冰”勘探与开发的进程,引发中国能源开发利用的“革命”。  天然气水合物因外观像冰且遇火即燃,俗称“可燃冰”,主要分布于深海

中国可燃冰资源可用百年以上 商业开发还需15到20年

  5月18日10时,国土资源部部长姜大明在南海神狐海域的“蓝鲸一号”钻井平台上宣布:我国首次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又称“可燃冰”)试采成功。中国科技工作者正式开启了通往资源储存量高达相当于千亿吨石油的“可燃冰时代”大门。这是中国能源开发的一次历史性突破,对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中国可燃冰资源可用百年以上

  5月18日10时,国土资源部部长姜大明在南海神狐海域的“蓝鲸一号”钻井平台上宣布:我国首次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又称“可燃冰”)试采成功。中国科技工作者正式开启了通往资源储存量高达相当于千亿吨石油的“可燃冰时代”大门。这是中国能源开发的一次历史性突破,对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南海神狐海域发现新能源“宝库”

  核心提示  近日,由国土资源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完成的《南海北部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钻探成果报告》通过终审。《报告》显示,科考人员在我国南海北部神狐海域钻探目标区内,圈定11个可燃冰矿体,预测储量约为194亿立方米。  含矿区总面积约22平方公里  记者从广州海洋地质调

我国可燃冰产业化将提速 加强页岩气调查

  记者从23日召开的全国地质调查工作会议上获悉:2018年,我国将加快推进可燃冰产业化进程。  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王研表示,2018年我国将加快推进可燃冰产业化进程,加强与相关部门合作,大力推进我国南海神狐海域等天然气水合物先导试验区建设,同时将加强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评价和环境调查,开展关键技术研

非常规能源勘查开发取得重要进展

  记者5日从国土资源部获悉,我国页岩气、天然气水合物等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勘查开发取得重要进展。据不完全统计,截至今年6月,我国已完成页岩气钻井 145口。经过水力压裂和测试,日产超过1万立方米的有27口,日产超过10万立方米的有8口,进行试采的有4口,2012年产量约为2500万立方米至 3

收购、推新、立项 拉曼光谱依旧火热

  分析测试百科网讯 自从1928年C.V.拉曼发现拉曼散射现象以来,拉曼光谱仪器的发展可谓经历了一波三折,直至60年代激光光源的问世,以及光电讯号转换器件的发展才给拉曼光谱带来新的转机。直至今日,拉曼光谱技术发展依旧迅速。2017年,2家国际大型仪器厂商进军拉曼市场,国产厂家也纷纷推出自己的拉曼产

2013年中国海洋与湖沼十大科技成果评选结果揭晓

  12月30日,中国海洋湖沼学会公布了“2013年度中国海洋与湖沼十大科技成果”。经海洋与湖沼领域相关单位、专家学者推荐,通过理事投票,“蛟龙”号深海考察等10项2013年度在国际或国内产生重大影响的海洋湖沼领域的科技成果入围。评选结果如下:  1.蛟龙号深海考察取得丰硕成果  “蛟龙”号通过三个

南海深部计划:到“海马冷泉”探秘海底生命绿洲

新华社“探索一号”5月21日,灯光的照射下,海底幽蓝静寂、海雪飞扬。一串串珍珠般白色气泡,不停地从海底汩汩冒出来。气泡周边满眼的贻贝、蛤类和,蚌类等密密麻麻;半透明的阿尔文虾、白色的铠甲虾、一簇簇管状蠕虫,一片片小蛇尾等随处可见。 这片奇异的海底世界,是位于南海西沙海域的“海马冷泉”。连日

中国成功试采可燃冰 多技术超石油工业防砂极限

  今年7月29日,由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的南海神狐海域可燃冰试采工程,全面完成了海上作业,标志着我国首次海域可燃冰试采圆满结束。  可燃冰,学名天然气水合物,是由水和天然气在高压低温条件下,混合而成的类冰状结晶物质,具有高效清洁、储量巨大的特点,被国际公认为石油、天然气的接替能源。可燃

中石油:找寻深海中的“可燃冰”密码

  今年5月10日,在位于我国南海的神狐海域,蓝鲸1号钻井平台上一束橙色的火焰喷薄而出,在浩瀚的蔚蓝色海面熊熊燃烧,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随之传向世界:我国在水深1266米的海底天然气水合物矿藏中开采出天然气,这标志着中国“可燃冰”试采圆满成功!  “可燃冰”试采成功,对于改变我国能源结构,降低石油等资

“高大上”的海洋技术如何更接地气?

  说着一口略带湖南口音的普通话,细长的眼睛笑起来眯成一条线。眼前这位低调朴实的中年学者是我国第一台深海浅地层岩芯取样钻机的主要研制者——湖南科技大学研究员万步炎。  原本从事陆地矿产勘探开发研究的万步炎,戏称自己是“半路下海”。与海洋结缘的20多年里,他见证了我国海洋矿产勘探开发技术和装备从完全依

海底矿产资源实验室成果凸显

  “研究成果重大,实验室建设取得长足进步。建议加大建设力度,力争建设国家级的重点实验室。”12月9日,国土资源部海底矿产资源重点实验室召开学术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中国科学院院士汪集旸,国家科技合作奖获得者、德国专家杨·哈弗(Jan Harff)教授等14位专家到会,对实验室建设提出了新的建

拉曼光谱仪等海洋科研装备助力我国海洋科考

  16世纪人类进入海洋,21世纪人类深入海洋。   经过长期努力,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科学”号科考船投入应用为代表,我国快速挺入“国际深海俱乐部”。一批批海洋科考的“神工巧匠”前赴后继、齐心勠力,驾驭着各式国产“神器”,将一幕幕深海“神奇”呈现在世人面前……   “

我国海域可燃冰试采“满月” 日均稳产气近7000立方米

  记者10日从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获悉,珠江口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试采自5月10日点火测试以来,至6月10日已连续产气达31天,实现了试采工作的“满月”记录。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的通报表示,截至10日下午,试采总产气量达到21万立方米,平均日产6800立方米。目前产气过程平稳,井底状况良

“订制”产品护航可燃冰试采

  国土资源部2日在京宣布:我国正在南海神狐海域进行的天然气水合物(又称可燃冰)试开采已连续产气22天,取得持续产气时间长、环境安全等多项重大突破性成果。为确保试采作业顺利进行,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以下简称预报中心)为“蓝鲸一号”钻井平台提供了多款“专门订制”式海洋环境保障产品。这是科技日报记者4

神狐海域含气流体运移特征研究取得新进展

  含气流体运移被认为是海域水合物形成和赋存的重要控制因素之一,也是揭示水合物成藏机制的关键。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苏明、杨睿、乔少华等研究人员,通过与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合作,针对2007年我国首个海域水合物钻探区——神狐海域,开展了含气流体运移通道类型识别和特征刻画、地球物理异常响应、运移效能定

为可燃冰开采保驾护航

  5月18日,我国首次海域可燃冰(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成功。开采可燃冰之难,专家形容为好比“在豆腐上打铁、用金刚钻绣花”,而为可燃冰开采提供海上作业安全预报保障,则要与海洋中“看不见的波动”斗智斗勇。  内波又被称为海洋中“看不见的波动”,是南海频发的一种自然灾害。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主任王辉指出,

“海龙”“潜龙”下潜12次 取得诸多突破

   5月3日,历时45天,航行6208海里,“大洋一号”船搭载最新研制的“海龙三号”“海龙11000”无人有缆潜水器和“潜龙三号”无人无缆潜水器,圆满完成2018年综合海试任务,回到青岛。自然资源部党组成员林山青、有关参试单位负责人等到码头迎接。   据了解,本航次任务分为A、B两个航段。据A航段

青海发现“可燃冰” 意义可媲美大庆油田

  青海省天峻县木里镇祁连山南麓“可燃冰”钻探现场。   可燃冰   从发现岩心涌气现象到钻获“可燃冰”实物样品,青海煤炭地质105勘探队全体职工整整努力了五年。龙腾飞摄   青海“可燃冰”是如何发现的   中低纬度冻土区首次发现 意义可媲美当年大庆油田   近日,青藏高原发现“可燃冰”的

我国科学家通过自主研发的拉曼光谱探针发现“可燃冰”

   我国新一代远洋综合科考船“科学”号在执行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中,在我国南海海域首次发现了裸露在海底的天然气水合物,即“ 可燃冰”。这一成果于22日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地球化学 地球物理学 地球系统学》上在线发表。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特聘研究员、课题负责人张鑫告知,通过“发现”号无人

解密“未来最佳替代能源”:可燃冰的“魅”与“惑”

可燃冰,学名“天然气水合物”,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天然气与水混合便会产生结晶化合物,形似冰雪,点火即燃        2009年8月1日,一艘迷你潜艇载着时任俄罗斯总理普京潜入贝加尔湖。他此行的目的是“检阅”潜藏于湖底的珍贵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