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汽车美容要谨防内饰污染损害健康

买车不久的张先生遇到一件怪事,以前从不晕车的他一开新车就头晕、恶心。专业人员在对车内环境检测后发现,原来是新车装潢后,装饰材料释放的甲醛惹的祸。医生提醒,像房子装潢一样,汽车美容也要谨防内饰污染损害身体健康。 记者从哈尔滨的几家医院了解到,随着私家车的逐渐增多,由于装潢后导致车内甲醛、苯系物超标,给身体造成伤害的病例正呈上升趋势。这些有害物质会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引起器官功能失调,使人体免疫能力下降,危害身体健康。 哈尔滨某汽车美容养护中心经理说,随着皮革、塑料、橡胶等材料在汽车装潢中的大量使用,大大增加了车内有害物质的含量。这时如果车厢通风不良,将给车内人员身体健康造成危害。 一些司机喜欢在车内放香水,医生建议,由于很多香水并非天然提取物,而是化学合成品,自身带有一定的......阅读全文

汽车内饰材料中甲醛含量的检测不容忽视

 1、甲醛有什么危害?    甲醛浓度越高对身体危害越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居室空气中甲醛的卫生标准》规定,居室空气中甲醛的zui高容许浓度为0.08mg/立方米。当室内空气中甲醛含量为0.30mg/立方米时就有使人感觉有异味和不适感,0.50mg/立方米时可刺眼引起流泪,0.60mg/立方米

汽车美容 要谨防内饰污染损害健康

    买车不久的张先生遇到一件怪事,以前从不晕车的他一开新车就头晕、恶心。专业人员在对车内环境检测后发现,原来是新车装潢后,装饰材料释放的甲醛惹的祸。医生提醒,像房子装潢一样,汽车美容也要谨防内饰污染损害身体健康。     记者从哈尔滨的几家医院了解到,随着私家车的逐渐增多,由于装潢后导致车内甲

汽车甲醛检测治理市场发展分析

  除甲醛产品的市场依然还是很混乱,用甲醛清除剂、活性炭等各种除甲醛方法、手段来去除甲醛的都有。  什么样的除甲醛方法好,不是看谁说得有道理,而是一定要看结果,结果好才是真的好!  过去要看除甲醛的结果,就要找正规检测机构来检验,不仅费用大,时间长,也很不方便。从2006年前后开始,市场上出现了甲醛

汇总汽车装饰用皮革物理性能测试项目

1.摩擦色牢度测试:测试仪器:HT-1021电动摩擦色牢度仪测试方法:利用标准白棉布,在标准的荷重下反复摩擦夹在试验台上的试片,经一定次数后,取下白棉布与标准色卡比对,即可评定染色坚牢度等级。项目指标:干擦(2000次≥4/5)湿擦(300次≥4)       碱性汗液(200次≥4)       

汽车材料进入“轻”时代

   不久前,我国的千吨级T700碳纤维试生产线开始运转,长期以来高度依赖进口的高性能碳纤维在我国实现了自主化制备,其产品不仅有望替代进口,而且生产成本具有国际竞争力,大规模国内商业运用在即。如此,包括碳纤维在内的高性能纤维对汽车等运输工具的减排降耗的贡献或许将得以实现。  近年来,各大车企争相布局

车内空气污染案例频发暴露标准缺位

  由于甲醛兴风作浪,我国消费者对于室内空气污染有了相对足够的重视,但是在车厢这一狭小的空间内,同样存在大量有害气体。由汽车内空气质量引发的健康问题屡见不鲜,而系列车内空气检测的数据更是触目惊心,频发的车内污染案例彰显出国家标准的明显缺位。     车内空气检测数据触目惊心   记者日前从内蒙

车内空气质量达标率超九成

  开的汽车空气质量是否达标?车内环境是否存在甲醛等有害物质?昨天,北京、上海等21个城市的消协及中国消费者报社联合公布国内首次大规模车内空气质量的比较试验情况。结果显示,43种汽车内部空气质量状况总体较好,达标率为93.02%。3辆样车初检时甲醛或乙醛浓度超标,分别为长城H6、东风本田思

汽车暴晒4小时 甲醛含量上升4倍

烈日暴晒后,工作人员在车里检测甲醛浓度。结果显示,甲醛浓度超出标准6倍多,试管里的液体变得很蓝。  炎炎夏日,气温君高歌猛进,一再冲破35℃大关。当你坐进滚烫的汽车驾驶座,是不是感觉有一股气体辣得你眼睛也睁不开?  日前,记者邀请温州大管家室内空气治理中心(上海伟复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

汽车配件材料试验机

汽车配件材料试验机1、实用范围  QX-W700 微机控制电子试验机为材料力学性能测量的试验设备,可进行金属与非金属、高分子材料等的拉伸、剥离、压缩、弯曲、剪切、顶破、戳穿、疲劳等项目的检测。2、技术说明   微机控制电子材料试验机使用控制技术,通过日本松下原装交流数字控制器控制伺服电机配合同步带使

“超级果冻”材料可抗汽车碾压

科技日报北京11月24日电 (记者张梦然)英国剑桥大学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柔软而坚固的新材料,外观和感觉就像软软的果冻,但其可承受相当于大象站在上面的重量,在压缩时就像一块超硬、防碎的玻璃。其还可完全恢复到原来的形状,即使其80%的成分是水。无论是软的还是硬的、脆的还是强的,材料的行为方式取决于其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