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中国科技政策论坛:靠惯性思维不可能弯道超车

近一段时间,国家层面和科技主管部门相继出台多个法律法规和文件调整现行的科技政策。在这样“利好”的背景下,如何找到适合创新的科研管理体制和评价机制,让真正的人才做出好的成果?在日前举行的第五届中国科技政策论坛上,院士专家认为——“靠惯性思维不可能弯道超车”。 “现在这个历史时期如果要理性变革,不能按照惯性发展,不能发展到哪儿算哪儿,必须科学理性,理清知识体系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才能发现规律,才能提高效率。”在9月12日举行的第五届中国科技政策论坛上,中科院副院长、中国科协副主席李静海直言,靠惯性的思维发展是不可能弯道超车的。 李静海解释说,现今的科研模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认识知识体系的结构与逻辑至关重要。所谓的弯道超车,是要找到关键问题。跨学科、跨领域是当前科研上的重大挑战,要判断哪些是重大科技问题,其解决是否将会对经济社会有深远影响。 “学术界要有开放的心态,不能就看到自己那一点,要接受各种各样的新思想。”李静海说。......阅读全文

健全科学评价考核机制 保障人才潜心科研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当前,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我们比历史上任

健全科学评价考核机制 保障人才潜心科研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当前,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我们比历史上任

时评:提高科研激励比例 还须调整评价机制

   给科研经费松绑,是尊重科研规律的必然要求。但是,如果只提高激励比例,而不改变科研管理和评价机制,反倒可能加剧“重立项,轻研究”现象。要预防这种现象,必须引入同行评价机制。   北京市科技创新大会召开期间,《关于进一步完善财政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的若干政策措施》正式印发。《措施》聚焦科研人员最

科研管理:破管理“堵点” 引科研“活水”

   前不久,一年一度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吸引了全社会的目光。过去一年,我国取得的一批标志性重要科技成果令人振奋,李克强总理在会上的讲话同样引人深思。“用好用活科技人才”“加快改革科技成果产权制度、收益分配制度和转化机制”“加快改革科研项目管理机制”“加快改革科研评价机制和人才评价机制”——每一点

优秀论文近年来外流严重 科研评价机制亟待改善

  2000年以来中国学者的SCI论文增长308%,其中在中国SCI期刊发表的论文增长126%,在海外SCI期刊发表的论文增长434%;1999—2009年中国大陆作者的高影响力论文(被引用位列各学科的前1%)有4433篇,其中只有51篇(1.1%)在中国大陆期刊发表。     陈景

李源潮调研北生所 强调创新科研管理体制机制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组部部长李源潮4月17日到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调研。他指出,要总结生命所的成功经验,创建更多符合国际惯例、具有中国特色、吸引国际一流人才的科研平台,创新科研单位自主选题、科研人员专心研究的科研机制,倡导靠真才实学、潜心研究出成果的科研风气,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服务

科研评价指标纵横谈

  在评价考核时,为了减少人情干预,客观指标成了首选。但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这些指标容易被异化成“唯一”或“决定性”指标。其实,论文数量、被引频次、同行评议……这些评价指标和方法绝不是“有你没我”的不可兼容,关键是评价什么对象,各种方式该占多少权重。说句到家话,指标只是工具,用得好不好,关键在于使用

首个全球科研评价指数发布

  昨天,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信息中心发布“π指数”,用以评价生命科学与基础医学全球科研机构的论文产出。这是中国发布的首个全球科研评价指数。  为何要发布中国自己的科研评价指数?  这是为了有助于更清醒地认识中国在生命科学和基础医学领域的创新实力。根据“π指数”,中国能进入生命科学和基础医学领域全

李侠:如何评价科研投入回报

最新出版的美国《科学家》杂志发表长篇文章,讨论科学研究投资的回报率问题。文章指出,虽然精确地计算回报率非常困难,但是为了增强公众和政府投资科研的决心,继续追加科研投资,努力构建经济回报衡量标准是很有必要的(《科学网》2007年7月17日)。笔者手上正好有一篇类似的文章——《R&D与经济增长——警告性

中青报:“过度评价”触发科研不端行为

   “今年4月,日本细胞生物学研究员小保方晴子因论文造假在日本学术界引起了轰动,但这样的事在中国不是太少而是太多。”在5月23日举行的第十六届中国科协年会科学道德建设论坛上,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张宏一针见血地指出。  和张宏一样,参会的专家学者都围绕“科技评价与科研诚信”的主题,毫不客气地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