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4-05-26 10:24 原文链接: 中青报:“过度评价”触发科研不端行为

   “今年4月,日本细胞生物学研究员小保方晴子因论文造假在日本学术界引起了轰动,但这样的事在中国不是太少而是太多。”在5月23日举行的第十六届中国科协年会科学道德建设论坛上,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张宏一针见血地指出。

  和张宏一样,参会的专家学者都围绕“科技评价与科研诚信”的主题,毫不客气地对目前的学术不端和学术失范行为进行了激烈批评。

  中国科协常委、常委会科技工作者道德与权益专委会副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中科院院士杨卫用一组数据说明自1996年以来,中国的研究能力和学术产出发展迅速,但出现了两个问题:一是在学术成果大幅提高的同时,学术诚信却越来越遭到质疑;二是尽管学术产出数量增幅大,但质量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他举例说,2010年,《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编辑部主任张月红对编辑部收到的5000多份国内外投稿,用CrossCheck软件进行检查,结果发现约有1700多篇(即31%)的论文存在不合理引用和抄袭情况。随后,英国《自然》杂志就张月红发现的这一情况,刊登了题为“中国某期刊发现31%的投稿存在抄袭”的稿件,在中国学术界引起极大震荡。

  “学术诚信影响了中国学术界的声誉。造成学术不端和科研失范的原因有很多,如:竞争压力、急功近利、经济成本、监督机制等,但更重要的一点,还是科学评价的施压。”杨卫说。

  “现在对一个单位的评价都是拥有多少院士、‘千人’、‘杰青’、经费以及多少重点项目、奖项等;对个人的评价则是发表多少文章,实验室面积有多大、实验经费有多少、获得过哪些奖励。”张宏说。

  中国科协常委会科技工作者道德与权益专委会委员康克军则指出,目前科技评价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强调文章、SCI文章、科研项目、科研经费、学科数、博士点和硕士点等的“数量和文章导向”;强调年度发表论文数、科研项目数、科研经费数和获得奖励数的“短期导向”;强调本人是否是文章的第一作者、是否是本项目负责人、是否是成果的第一完成人的“个体导向”等。由此造成片面追求数量,而质量低、水平低,不择手段争取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科研成果没有效益、甚至成果造假。此外,科技创新个体化,“谁也别掺和谁”,团队建设越来越难,越来越不能打硬仗。

  曾任清华大学副校长的康克军教授说,世界上一些顶尖大学每年新增的ZL也就两三百个,而清华每年新增ZL上千个。“其实很多ZL并不是有价值的,我问为什么有这么多ZL呀?人家说,有些项目结题时候必须要有ZL,没有ZL不给你验收”。

  曾在中国科技大学工作10年的中科院监察审计局局长李定也指出,由于评价体系的“推波助澜”,使得很多大专院校热衷于规模效应,一般本科院校热衷于增设硕士学位点,重点高校则热衷于建设一流研究型大学,造成办学模式趋同,学科设置重叠。

  他说,国内某大学的评价中,人才培养指标占总分的60%左右,办学规模越大得分越高,培养层次越高得分越高,即培养一个专科生只有0.4分,而培养一个博士生则有20分。“有点类似于企业500强,销售收入越高排名越靠前。但大学排行应质量优先,一流大学的建设与企业不一样,企业允许适度亏损,人才培养不能出残次品。”李定说。

  他举例说,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每年仅招收200多名学生,毕业生大概只有2000名。这个学校只发文凭,不授学位,要想获得博士学位,可在这里培养,但必须到别的高校注册。按照中国某些大学评价的排名,巴黎高师恐怕要名落孙山了,但这个学校却培养出13位诺奖得主、10位菲尔兹奖得主,还有生物学之父巴斯德、蓬皮杜总统和两位总理等。

  令人担忧的是,大学排行的规模导向使得许多大专院校热衷于扩招、合并、扩张,但高等教育的迅速扩张却没有解决国民素质和人力资源的问题。

  此外,尽管学科评估和各种大学评价不与经费直接挂钩,但仍给学校带来很大压力。“评价的压力,使许多学校利用一切关系去争取科研项目和经费,而且科研项目越大越好。”杨卫说,“目前很多大学的研究经费飞速增长,学校的科研经费远比学费、政府拨款、校友捐款、校办企业收入高。”

  一份中科院的调查显示,科研评价和激励机制的导向是科研诚信的最主要影响因素。专家认为,科学评价是把双刃剑,过度的评价会触发科研的不端行为。

  云南民族大学校长彭金辉把“急于发文章、急于拿学位、急于出著作、急于评职称、急于拿奖项、急于当导师”的现象称为:将“十年磨一剑”的执着与艰辛变成“一年磨几把小刀”的短期速成。

  而一直让张宏费解的是,为什么学术不端和科研失范大多是网络和媒体发现的,而不是科学共同体发现的?“我们的科学评价体系、监督机制、惩罚措施在哪里?”

  对此,中国科协副主席、党组副书记、书记处书记张勤坦言:“科技评价体系还存在许多有待完善的地方,第三方评价机制不健全;科技评价规则有时执行不严,流于形式审查;监督及处理的手段太弱,导致审查、评价过程中形成寻租和腐败,违规代价过低等。”

  他分析说,目前,评价指标不全面,有些在操作上过分简化,使得对于某些群体的评价不科学、不公平。比如,某些单位对科技工作者只以核心期刊论文发表数、部委级课题承担数等进行考察,而忽略了学术内容和实际贡献。同时,评价的操作不严格,只重形式、不管内容,评价时只找熟人或有学术关系的圈内人,互相捧场。此外,外行评内行,权力左右学术评价。由于评价权、审查权往往依附于行政权,评价工作常常要听命于行政权力;由于对评价的监督不够,使得评价不透明,就会发生暗箱操作的现象。

  “科技界学风浮躁、学术失范和学术不端行为,腐蚀了科技界的肌体,损害了科技工作者的声誉。”他说,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所面临的挑战,从内在原因看,是一些科研工作者道德约束力削弱、科学精神缺失、急功近利思想泛滥所致;从外部环境看,与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滞后、科技评价体系不完善、科学道德教育机制不健全、学术批评与监督不力等不无关系。

  “不要因为走得太远,忘了我们当初为什么出发。”一直把这句话挂在办公室墙上的张宏说,他在国内一些大学看到,还是有很多大学老师和研究者希望“大学做大学曾经想做的事情,把科学和名利分开”。在张宏看来,“科学就是科学,跟科学无关的都应‘Pass’掉。”

相关文章

大湾区大学(筹)无机类设备等科研设备采购项目,这家公司2174万中标!

大湾区大学(筹)无机类设备等科研设备采购项目,广东省中科进出口有限公司2174.87万元中标,详细信息如下:采购项目名称大湾区大学(筹)无机类设备等科研设备采购项目采购计划编号441901-2023-......

科研人员必看!Nature发出最新警告:AI人工智能对科学探索存在隐藏的危机

    导读:12月5日Nature发表的新闻评论,关于使用AI的许多论文的有效性或可靠性存在许多潜在问题,但目前尚不清楚基于AI的科学文献中的错误或不可靠的发......

这个科研成果全球第11的国家,不再“唯论文”

根据西班牙国家评估和认证机构(ANECA)的新提议,该国备受诟病的科学家评价体系将彻底改革。在旧体系中,学术职业发展的唯一评价标准是发表论文。据《科学》报道,上月宣布的这一改革举措提出,将首次评估西班......

第一批科研仪器设备采购项目,2275万元成交!

ZYCGR22011901公共技术服务中心第一批科研仪器设备采购项目,总金额2275.87万元成交。详细信息如下:一、项目编号:OITC-G230291679(招标文件编号:OITC-G2302916......

2023年“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榜单发布

10月27日,《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引证年报》(2023版)在第四届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影响力高层论坛发布。中国知网和清华大学图书馆已经连续12年联合研制发布《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引证年报》,通过统计国际期刊对中......

院士汤钊猷:搞科研不能只为SCI

“今天要讲我的一生做成的两件半事,其实这些都是我和团队一起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肝癌的早诊早治,大幅度提高疗效;第二件事,就是不能切除的肝癌,过去一般没有活过5年,通过综合治疗,缩小后切除;另外半件事,......

“青椒”指南:教学与科研如何兼得

最近,总遇到青年教师反映不知道如何平衡教学和科研的苦恼。这是当下高校的普遍现象,特别是对于那些新体制下的青年教师,尽管各学校的政策可能稍有不同,但最终的考核大致相同——既要有令人惊艳的科研创新成果,又......

作者仅3人!山西小伙“打破常规”收获一篇Science

这是山西小伙高天的“巴黎读博记”:2019年春,28岁的他只身来到法国巴黎,第一眼就爱上了这座城市。他进入著名的巴黎高等物理化工学院(ESPCI-Paris)PMMH实验室,遇上了两位不摆架子的“朋友......

中国科研经费&论文两大利好!

近日,有两则关于中国科研投入和产出的好消息令人振奋。一是据《2022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2022年全国研发经费投入总量首次超过3万亿元,达到30782.9亿元;二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报告20......

卷,太卷了!院士也来申请国自然面上项目……

科研难做,难在发论文和申基金。两者相比,基金或许更难上一筹。每年到国自然基金评选阶段,那真是千万大军挤独木桥,有人欢喜有人忧。近几年,有不少科研人表示,国自然基金越来越卷了。更有人在小红书上吐槽,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