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第三极环境联合科教中心在京揭牌

7月6日,中国科协国际联络部副部长王庆林一行前往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调研。调研期间,王庆林与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理事长、第三极环境联合科教中心主任姚檀栋共同为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第三极环境联合科教中心”揭牌。 为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中国科协于2016年6月启动“中国科协‘一带一路’国际科技组织合作平台”项目,其中包括第三极环境联合科教中心在内的6个“一带一路”国际科技组织联合研究中心/培训中心。王庆林表示,启动该项目是中国科协积极推进开展民间科技外交的重要举措,中国科协正在积极推动“一带一路”相关工作,为促进民间科技交流和推动实现民心相通作贡献。 姚檀栋对“第三极环境”国际计划、以及第三极环境联合科教中心项目启动以来的基本情况作了介绍。依托青藏高原研究会建成的第三极环境联合科教中心,是中国科协“一带一路”国际科技组织合作平台建设项目首批启动的联合科教中心之一,旨在通过已经凝聚起来的一批国......阅读全文

“第三极环境”国际计划尼泊尔气候环境科考完成

  南亚地区是“第三极环境”研究的重要区域,而尼泊尔是该国际计划实施的重要一站。尼泊尔位于喜马拉雅山南坡。地理上,尼泊尔是“第三极”的南缘,海拔跨度从南部的几十米到北部的八千米以上。尼泊尔也是印度季风输送过程中的重要通道,是研究季风对第三极地区气候环境变化的理想的地区。  2009年10月

第三极环境联合科教中心在京揭牌

   7月6日,中国科协国际联络部副部长王庆林一行前往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调研。调研期间,王庆林与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理事长、第三极环境联合科教中心主任姚檀栋共同为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第三极环境联合科教中心”揭牌。   为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中国科协于2016年

第三极环境联合科教中心在京揭牌

  7月6日,中国科协国际联络部副部长王庆林一行前往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调研。调研期间,王庆林与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理事长、第三极环境联合科教中心主任姚檀栋共同为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第三极环境联合科教中心”揭牌。  为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中国科协于2016年6月启动

《第三极环境科学评估报告》全球发布

  4月28日,联合国环境署面向全球发布《第三极环境科学评估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发布会以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进行,线下在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以下简称青藏高原所)北京部举行。  地球第三极包括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山区,该报告是关于第三极环境变化的首个综合评估报告,它从气候、水体、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

中国将用新技术立体观测泛第三极环境变化

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考“河湖源”冰川与环境变化考察队在西藏阿里地区日土县东汝乡阿汝村留影  中国科学院院士、泛第三极环境专项负责人姚檀栋日前透露,中国科学家将用覆盖地、空、天的最新技术,立体、综合地观测泛第三极的环境变化。  在近日召开的“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ANSO)成立大会暨第二届“一带

《自然》报道中国科学家发起的“第三极环境计划”

  11月11日,《自然》(NATURE)第468期报道了由中国科学家发起的“第三极环境(Third Pole Environment, TPE)计划”,科学家们聚集一堂,准备通过开展这一国际研究计划来理解和减轻“第三极地区”的环境变化。以下是全文译文。  环境变化与冰川变

第四届“第三极环境”专家研讨会在印度召开

开幕式与会代表合影 冰岛总统和嘉宾为开幕式点灯 TPE联合主席在主席台   2013年4月1至3日,第四届“第三极环境(TPE)”国际资深专家研讨会在印度北阿坎德邦首府德拉敦召开,由瓦迪亚喜马拉雅地质研究所(Wadia Institute of Himalayan Geology)承办

青藏高原冰芯库:研究第三极气候环境变化的钥匙

  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亚洲水塔,是地球第三极。监测亚洲水塔的动态变化,是2017年启动的第二次青藏科考十大任务之一。而采集冰芯等冰雪样品,是其重要手段。位于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拉萨部的青藏高原冰芯库,好比是研究第三极气候环境变化的钥匙。  记者跟随第二次青藏科考队队长、中科院院士姚檀栋走进青藏高原

泛第三极生态环境与气候变化前沿科学中心揭牌

近日,“泛第三极生态环境与气候变化前沿科学中心”揭牌仪式暨建设方案论证会在兰州大学举行。 据介绍,该中心依托于兰州大学,与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协同共建,针对泛第三极生态环境与气候变化,以生态环境与气候变化领域的前沿科学问题为牵引,着力进行青藏高原隆升对泛第三极环境格局的影响、泛第三极环境

泛第三极生态环境与气候变化前沿科学中心揭牌

   近日,“泛第三极生态环境与气候变化前沿科学中心”揭牌仪式暨建设方案论证会在兰州大学举行。   据介绍,该中心依托于兰州大学,与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协同共建,针对泛第三极生态环境与气候变化,以生态环境与气候变化领域的前沿科学问题为牵引,着力进行青藏高原隆升对泛第三极环境格局的影响、泛第三极环境形

“第三极”生态变化之忧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加剧,冰川退缩显著、水土流失严重、珍稀生物资源减少等诸多警示性词汇,开始越来越多地与青藏高原联系在一起。   作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青藏高原是否依然固若金汤?它面临着哪些威胁与挑战?我们该如何应对?在日前于厦门举行的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年会上,相关专家纷纷就“第三极”生态现状

“第三极环境国际计划”学术研讨会预备会在冰岛召开

  经中冰友好协商,第三届“第三极环境(TPE)国际计划”(以下简称TPE计划)学术研讨会定于2011年8月29日-9月1日期间在冰岛召开,此次会议将由中国科学院和冰岛总统办公室共同主办,由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和冰岛大学具体承办。   为确保会议的顺利召开,进一步推动TPE国际计划的深入实施,

第三极立体观测布下“天罗地网”

  “监测第三极水循环,除了跟踪气温、湿度、气压,降水、风速等传统气象要素外,还需要通过测量大气水汽中氢和氧稳定同位素比率来获得更多关于水循环的信息。”第二次青藏科考首席科学家姚檀栋院士前几天刚从西藏林芝科考现场回来,他告诉科技日报记者,科考队这次用“极目一号浮空艇”垂直上升3000米左右,抵达海拔

加强“泛第三极”环境研究有助于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

  中国科学院院士姚檀栋日前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泛第三极”正在发生的环境变化可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产生环境影响,呼吁相关国家和地区加强科技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环境挑战,共同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  姚檀栋日前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相关论坛上组织了“从第三极到泛第三极和广域环境变

院士专家解读“地球第三极”前沿科研

中新网成都7月15日电 (贺劭清 李云舒)“此次科考首次系统查明青藏高原自然灾害本底,建立完善的青藏高原自然灾害数据库,编制了灾害分布图。”中国科学院院士崔鹏15日在成都表示,在气候暖化、地震活跃和人类活动加剧耦合作用下,高原灾害风险加剧,未来青藏高原灾害研究与防治应以地球系统科学为科学主线,探索巨

青藏铁路打造世界“第三极”环保典范

  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青藏铁路全线通车7年来,未对高原生态、藏羚羊等野生动物生存、繁衍造成不利影响。   青藏铁路地处世界“第三极”,生态环境敏感而脆弱。这里是黄河、长江、怒江、雅鲁藏布江等5大水系发源地,也是藏羚羊、藏野驴、雪豹等国家珍稀物种的栖息地,植被遭到破坏后很难恢复。   青藏铁路公司副

青藏科考:勇攀地球第三极科考高峰

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亚洲水塔,是地球第三极。探秘青藏高原,了解巍巍珠峰,对揭示环境变化机理、促进全球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2017年8月19日,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在拉萨启动。 2022年5月,科考队员向地球之巅发起“冲顶”,我国珠峰科考首次突破8000米以上海拔高度,创造了

姚檀栋:为“一带一路”提供科研支持

  2013年,习近平主席以贯通古今的战略眼光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同。“一带一路”倡议是我国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拓宽国际合作领域的重要举措。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科技合作是重要环节,科学研究要提供重要支持。  2015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的《推动共

昆明植物所呼吁各国携手保护第三极脆弱的生态系统

  生态问题是区域乃至全球性的问题,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种子需要在国际社会广泛播撒。近日,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多样性与基因组学团队李德铢研究组、植物多样性演化和生态适应团队高连明研究组在《科学》(Science)撰文呼吁有关各国携手保护地球第三极脆弱的生态系统。  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山地是世界上

《自然》发表“丝路环境”和“第二次青藏科考”中水问题研究

  1月3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STEP)首席科学家、“泛第三极环境变化与绿色丝绸之路建设”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简称“丝路环境”专项)首席科学家、“第三极环境”(TPE)国际计划主席姚檀栋团队在《自然》杂志发表题为“冰崩威胁亚洲水安全”的

姚檀栋团队《自然》评论:冰崩威胁亚洲水安全

  1月3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STEP)首席科学家、“泛第三极环境变化与绿色丝绸之路建设”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简称“丝路环境”专项)首席科学家、“第三极环境”(TPE)国际计划主席姚檀栋团队在《自然》杂志发表题为“冰崩威胁亚洲水安全”的

“世界第三极”能为实现“双碳”目标做些什么?

(东西问)孙发平:“世界第三极”能为实现“双碳”目标做些什么?中新社西宁4月22日电 题:孙发平:“世界第三极”能为实现“双碳”目标做些什么?中新社记者 潘雨洁今天是世界地球日。珍爱地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愈发成为国际共识。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倡导者与践行者,中国明确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

专家呼吁各国携手保护地球“第三极”生态系统

过度放牧,电网、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对第三极脆弱的生态系统产生威胁  日前,在2018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4)就《巴黎协定》实施细则达成一致并出台“卡托维兹气候共识”之际,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李德铢研究组和高连明研究组在《科学》杂志撰文,呼吁各国政府和公众一起关注第三极地区持续恶化的生态

中国科学家呼吁开展第三极水循环研究

  1月3日,中科院院士、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STEP)首席科学家、泛第三极环境变化与绿色丝绸之路建设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以下简称“丝路环境”专项)首席科学家、第三极环境(TPE)国际计划主席姚檀栋团队在《自然》杂志发表题为《冰崩威胁亚洲水安全》的科学评论文章,旨在阐明第三极地区正在经历

立足“第三极” 破解气候变化之谜 ——访维加奖得主姚檀栋

  太平洋的风吹不到青藏高原,高原的冰冻圈变化却能决定风往哪儿吹。  “青藏高原冰川、积雪面积的大小,会直接影响亚洲季风的强弱,决定我国东部地区的旱涝。”中国科学院院士、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姚檀栋说。  鉴于在青藏高原冰川和环境研究方面作出的贡献,瑞典人类学和地理学会拟将2017年维加奖授予姚檀栋。这

科学家首次系统阐述亚洲水塔失衡问题

以青藏高原为核心的第三极地区,储存着世界上仅次于南北极的固态水。它是亚洲十多条大江大河和数以千计的大小湖泊的源头,地球上近20亿人赖以生存,也被称为“亚洲水塔”。近日,从事第二次青藏科考和第三极环境研究的科学家们系统阐述了亚洲水塔失衡问题,在《自然-地球与环境论评》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该

无人船无人机加持 再探“地球第三极”

  世界屋脊青藏高原,被称为南极北极之外的“地球第三极”。6月17日,江湖源综合科考队从拉萨启程,标志着我国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活动正式启动。这是时隔40余年后,我国再次对青藏高原进行大规模综合性科考。  18日,江湖源综合科考协调组组长、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徐柏青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电话

第三极”冰川科考探究阿里地区冰川特殊变化

  13日晚,在海拔5300多米的西藏阿里日土县东汝乡阿汝冰川前,竖起蓝色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考队旗帜。这标志着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之河湖源冰川与环境变化考察在阿里地区正式启动。  河湖源冰川与环境变化科考队将在这一区域探究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阿里地区冰川的特殊变化。考察的目标主要是通过

共196.9亿!怀柔科学城22个科学设施平台启动建设

  12月28日,怀柔科学城16个科学设施平台项目和6个城市服务配套项目集中启动建设,至此,“十三五”时期国家布局在怀柔科学城的26个科学设施平台全部启动建设。  此次集中启动的重点项目22个,总投资约196.9亿元。其中,16个科学设施平台项目投资约39.4亿元;6个城市服务配套项目投资约157.

TPE计划降水工作组会议在京召开

  作为“第三极环境(Third Pole Environment, TPE)”国际计划框架下的降水工作组于11月14日至15日在北京举办了工作组会议(TPE Precipitation Working Group Meeting)。会议由TPE计划联合主席姚檀栋院士召集,来自国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