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举行“ITER工业日”活动

2017年12月4日,欧盟委员会在布鲁塞尔举行“ITER工业日”活动,来自欧洲和其他国家的政界、业界百余名专家与会。此次活动旨在阐明ITER项目和聚变能为工业、就业、经济增长和创新等带来的机遇和产生的积极影响。与会代表就ITER项目的建设对整个经济社会的直接益处,与ITER项目相关的先进技术的交叉效应和间接效益,以及ITER项目激发国际技术合作并为欧洲和其他ITER参与国的企业带来的独特商机等议题进行了热烈研讨。 为了兑现欧洲对ITER项目的承诺,现已有超过400家欧洲公司同20多个欧洲国家的60个科研实体签订了合同。ITER项目为欧洲公司提供了未来几年引领高科技和高附加值行业的机会。 ITER项目汇集了来自欧盟、美国、中国、俄罗斯、日本、印度和韩国的工程师和科学家。其设施正在法国南部的卡达拉舍建设,ITER欧盟执行机构Fusion for Energy(F4E)位于西班牙巴塞罗那。近日ITER项目10周年庆祝活动陆......阅读全文

我国核聚变工程技术领跑全球

  核聚变能因其清洁、环保、安全、原料丰富等特点,被认为是人类未来最有希望的能源之一。由中国、美国、日本、俄罗斯、欧盟、韩国、印度七大经济体共同参与的国际大科学项目——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是目前世界最大的国际合作组织,ITER也是实现未来商业用聚变能的关键一步。日前,由中国科学院合肥研究

全球最大“人造太阳”核心部件完成首件制造

  记者22日从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获悉,全球最大“人造太阳”核心部件取得重大进展,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增强热负荷第一壁完成首件制造,其核心指标显著优于设计要求,具备了批量制造条件。这标志着中国全面突破“ITER增强热负荷第一壁”关键技术,实现该项核心科技持续领跑。  探索开发聚变能源的国

ITER磁体馈线系统设计研发工作取得新进展

  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所开展的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磁体馈线系统(Feeder)设计研发工作在研发和工程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重要进展——Feeder S弯形超导电缆原型件顺利通过低温绝缘性能测试。  ITER磁体馈线系统是为ITER磁体系统如TF、PF、CS

国际热核聚变(ITER)极向场线圈工作组会议成功举办

   4月21日-24日,2015年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极向场线圈工作组会议在中科院等离子体所成功举办。中国国际核聚变能源计划执行中心(以下简称核聚变中心)孙键副主任、何开辉处长出席本次会议,来自中国、俄罗斯、欧盟国内执行机构的30余位代表参加了会议。  ITER极向场线圈工作组会议是由I

解码欧盟2011科研计划:64亿欧元花落51项目

  64亿欧元后,又是8.6亿欧元。  欧盟7月19日、20日连续公布《第七个科研框架计划(2007—2013)》下两项规模庞大的科研投资。  19日,欧盟委员会提出将在2011年投资约64亿欧元用于科研和创新领域,这是迄今为止欧盟在科研和创新领域推出的最大年度投资计划。欧盟20日随即披露

ITER910米极向场导体生产顺利完成

  日前,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ITER)极向场导体采购包第二阶段(Phase Ⅱ)910米极向场PF2/3/4号导体的成型和收绕工作在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等离子体所顺利生产完成。此导体将交付给ITER国际组织,用于极向场线圈绕制实验。导体生产过程中,设备运行正常,导体的各项参数满足采购协议

我国ITER最大采购包合同落户等离子体所

双方签署合同   12月21日下午,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所与中国国际核聚变能源计划执行中心(ITER中心)在北京科技会堂签署了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的一份大单——“ITER计划变流器电源系统采购包设计及国内集成合同”。这是我国参加ITER计划以来、乃至今后在整个ITER

世界最大科学工程之一ITER面临延误困境

  虽然基础设施已经铺设,但是ITER建设由于复杂的合约处理方式而面临延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科学工程之一 ——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正遭遇进一步推迟的威胁。原因是各机构正在争相完成相关设计,并试图与工业合作者签署价值数百亿欧元的合约。  ITER计划是目前全球规模最

等离子体所代表参加ITER标准化培训

  7月1日至4日,由核工业标准化研究所主办的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标准化培训班在黄山举行,参加培训的代表主要来自于我国承担ITER采购包任务的一级承包商和分承包商单位主管技术、质量、安全的各级人员共约40余人。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研究所ITER导体、Feeder(

科学时报:核电前沿技术迷局

  1942年12月2日,美国芝加哥大学足球场西看台下的一个室内网球场里,费米领导他的团队成功完成了第一座原子核反应堆的首次自持链式反应实验。此时的他,可能并没有想到,人类会由此出发,在探索利用核能技术提供日常能源的道路上走得那么远。  1954年,苏联建成电功率为5000千瓦的

“人造太阳”温度升高到1亿度

位于安徽合肥的“人造太阳”装置位于安徽合肥的“人造太阳”装置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自主研制的全超导托卡马克实验装置(俗称“人造太阳”)正在接受技术升级。它是目前世界上唯一能达到持续 400秒、中心温度大于2000万摄氏度实验环境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正在进行的升级计划

中国科学家吴宜灿获欧洲聚变核能创新奖

当地时间9月16日,欧洲聚变核能创新奖(SOFT InnovationPrize)颁奖典礼在意大利西西里岛贾尔迪尼举行。欧盟委员会能源研究主席Patrick Child为中国科学家吴宜灿颁奖,以表彰其在核能中子物理前沿领域作出的开创性贡献。吴宜灿研究员是该奖项设立以来首位获奖的中国学者,也是首位

英国向全球首座核聚变电站迈进

  12月2日,英国政府邀请全国各地的社区自愿为核聚变反应堆原型选址,这将是第一个将电力投入电网的反应堆。 这个名为“能源生产球形托卡马克”(STEP)的项目于去年启动,最初5年投入2.22亿英镑用于设计开发。负责监督这项工作的英国原子能管理局(UKAEA)表示,STEP最早可能在2032年开始

ITER校正场线圈盒体激光封焊技术取得重要突破

  经过多年持续联合攻关,我国承担的ITER校正场线圈(以下简称“CC”)全尺寸盒体超大功率激光封焊技术于2018年7月在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按期完成认证。作为线圈制造与集成中技术要求最高、挑战最大的关键环节,该项技术的突破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评价,并被ITER国际组织官网综合报道。同时,

ITER变流器电源采购包初步设计预评审会召开

  5月27至29日,ITER变流器电源采购包初步设计预评审会议在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所召开,会议详细地总结了现阶段变流器采购包工作。   ITER中心技术总监潘传红介绍了采购包的基本情况。ITER变流采购包是一个功能性采购包。这是中国承担的ITER项目任务中第一个需进行

世界三大科研机构强强联手推核聚变能源创新

  近日,中国科大、普林斯顿大学等离子体物理国家实验室、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在合肥签署在先进核聚变能源研究方面进行全面合作的协议。三方将以人才培养为目标,在核聚变理论、装置实验、聚变堆总体、聚变堆关键技术研发方面进行全面合作,同时将酝酿成立以培养人才为核心内容的先进核聚变能源协同创新中心。  

科学家担忧英国退欧能否软着陆

  对英国即将离开欧盟忧心忡忡的科学家,如今面临着各种可能的灾难性后果,尽管理论上还有“缓刑”的机会。两年半前,该国通过普选决定离开欧盟,虽然大多数科学家并不希望这样。现在,英国的政客必须很快决定同欧盟的“分手”是井然有序还是乱成一团。“每个人都屏住呼吸,拭目以待。”研究退欧影响的团队成员之一、谢

59兆焦耳!欧洲聚变反应堆创可持续能源新纪录

  2月9日,在世界上最大的聚变反应堆——欧洲联合环状反应堆(JET)的研究人员宣布:他们打破了生产可控聚变能量的记录。欧洲联合环状反应堆在5秒内产生了创纪录的59兆焦耳能量  据《科学》报到,JET曾在1997年产生约22兆焦耳聚变能量的等离子体,创造了当时的世界能源纪录。此次JET新记录进行的氘

59兆焦耳!欧洲聚变反应堆创可持续能源新纪录

欧洲联合环状反应堆在5秒内产生了创纪录的59兆焦耳能量。图片来源:CHRISTOPHER ROUX (CEA-IRFM)/CC BY  2月9日,在世界上最大的聚变反应堆——欧洲联合环状反应堆(JET)的研究人员宣布:他们打破了生产可控聚变能量的记录。  据《科学》报到,JET曾在1997年产生约2

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中心螺管模型线圈获关键技术突破

  5月16,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CFETR中心螺管模型线圈(CSMC)用超导导体在瑞士Sultan实验室结束了历时一个多月的性能测试。经过2次冷热循环和上万次的电磁循环后,导体性能无衰减,导体分流温度最终达到了6.9K(-266.23 °C),最终以优异性能通过测试。CFETR CSMC导体的测试成

“人造太阳”再获突破性进展!我国可控核聚变装置刷纪录

20日从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处获悉,10月19日下午,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科研团队再传佳绩,中国新一代“人造太阳”科学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HL-2M等离子体电流突破100万安培,创造了我国可控核聚变装置运行新纪录,标志着我国核聚变研发距离聚变点火迈进了重要一步,跻身国际第一方阵,技术

南京大学双聘教授巨新应邀来所做学术交流

  12月3日下午,电工所举行了第42期《科技前沿论坛》学术报告会。南京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双聘教授巨新应邀参加了本期论坛,并作了题为“能源科学相关材料研究中的若干物理问题”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古宏伟研究员主持。   巨新教授首先介绍了目前能源的发展情况。他指出,随着煤、石油、天然气等

罗德隆:国际热核聚变研究的中国力量

耗资100多亿欧元,吸引世界顶尖科学家参加,参与各方人口总和超过全球人口的一半……在这个本世纪最为雄心勃勃的能源科技合作项目——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中,中国正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今年秋天,由我国承担的ITER计划任务中的首个导体采购包可望出关,运往目的地。“我们对其质

中国首批ITER部件开工典礼在等离子体所举行

  罗德隆考察首批ITER部件开工生产情况  8月14日,中国首批ITER部件开工典礼在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举行。随着工人师傅在导体生产线上进行流水作业,中国承担的首批ITER导体任务正式开始批量生产。  中国国际核聚变能源计划执行中心副主任罗德隆,合肥研究院院

ITER重力支撑单板冷却管系统完成氦检漏关键工艺检测

   2016年12月19日~21日,中国国际核聚变能源计划执行中心(CNDA)、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SWIP)及ITER国际组织真空组专家等在贵州航天新力铸锻有限责任公司现场见证了首套ITER环向场线圈重力支撑(GS)单板冷却管系统氦检漏工作。   我国承担的ITER磁体支撑模块制造任务中,全部

ITER-TAC1项目首个超导接头完成组装连接

  近日,随着12号纵场磁体线圈终端盒与过渡馈线间(TF12 CTB-CFT)超导接头第三次绝缘固化结束,由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TAC1团队全面负责的ITER现场首个超导馈线接头的组装连接工作完成,这是ITER主机装配集成的又一重要节点。  超导接头是超导馈线、磁体的核心部

ITER、GEO、SKA亲历者讲述-中国走向国际大科学合作前沿

  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以下简称国际大科学计划)是世界科技创新领域重要的全球公共产品,也是世界科技强国利用全球科技资源、提升本国创新能力的重要合作平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发展中国家的身份有重点地选择了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人类基因组计划(HGP)、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

中国“人造太阳”获重大研究进展

  记者3日从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获悉,中国“人造太阳”EAST物理实验获重大突破,实现在国际上电子温度达到5000万度持续时间最长的等离子体放电,标志着中国在稳态磁约束聚变研究方面继续走在国际前列。  中国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和中国、美国、俄罗斯等七方共同启动的国际热核聚变实

日本大型核聚变实验装置开始运行

  日本和欧盟共同建设、位于日本茨城县那珂市的大型核聚变实验装置 12 月 1 日开始运行,向实现“人造太阳”又迈进了一步。  核聚变是两个轻原子核结合成一个较重的原子核并释放出巨大能量的过程,核聚变理论上可以提供几近无限的能源。人类已经可以实现不受控制的核聚变,即氢弹的爆炸。而目前,科学家正在努力

中青报:我国核聚变人才培养已箭在弦上

  近期发生的日本核泄漏事件持续牵动着世界各国的神经,和平开发利用核能再次成为瞩目的焦点。  就在上个月,国内核聚变界的100余名专家代表也聚集到了一起,由科技部主办的核聚变能发展研究人才工作会议在中国科技大学举行。与会专家纷纷表示,抓紧培养和储备核聚变人才后备力量,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