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陈佳洱:让阅读涤荡我们的灵魂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中科院院士陈佳洱日前欣然接受《中国科学报》的采访。作为我国著名的加速器物理学家,他透露自己也曾有过作家梦。 在采访过程中,陈佳洱一再强调的观点就是“开卷有益”。他认为,读书的作用方方面面,有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高修养、丰富生活等功能。“‘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时代,读书的目的是升官发财;而今天,我们谈读书的重要性,不能太过急功近利、心浮气躁,也不能短视地把读书当做赚钱的工具。读书,更重要的是给自己一个正确的定位,帮助自己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陈佳洱的父亲是著名儿童文学家陈伯吹。陈佳洱是读着父亲的作品《伟人孙中山》、《阿丽思小姐》、《波罗乔少爷》、《华家的儿子》、《火线上的孩子们》等长大的。 “我清晰地记得那本《伟人孙中山》,记得孙中山为中国的振兴奋斗终身的抱负,记得他历经磨难不舍追求的执著。” 陈佳洱......阅读全文

交大博士血泪自述:不是读博的料,别上博士这条船

  一、前言  原先我是准备等到毕业的那一天,痛痛快快地哭过了之后,一口气写掉这篇文章的。其实一直在零散时间打腹稿,差不多已经煲熟了。刚才有同样读博士读得凄凄惨惨切切的师兄表示期待,于是一横心决定现在就写了。何况,早点让更多还没上博士这条船的弟妹们看到,提醒他们读博要谨慎谨慎再谨慎,能多挽救一个像我

中国优秀科研苗子为何难修正果:缺乏兴趣和狂热激情

  我在美国访问期间,有机会拜访了一些北大校友。这些校友大多数从小就非常优秀,经过北大四年的培养后到美国最好的研究生院继续深造,博士毕业后留在美国工作,在各自的领域里都做出了突出的成绩,有些人已经成为国际学术界冉冉升起的新星。他们取得的成就让人感到由衷的高兴——这说明我们的人才培养质量已经达到世界先

教育漫谈:中国优秀科研苗子为何难修正果

   我在美国访问期间,有机会拜访了一些北大校友。这些校友大多数从小就非常优秀,经过北大四年的培养后到美国最好的研究生院继续深造,博士毕业后留在美国工作,在各自的领域里都做出了突出的成绩,有些人已经成为国际学术界冉冉升起的新星。他们取得的成就让人感到由衷的高兴——这说明我们的人才培养质量已经达到世界

日本为何能获这么多诺贝尔奖,背后的教育启示令人深思

  【导读】日本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人数达到了22人(包括2008年获奖的美国国籍的南部阳一郎和今年的诺贝尔奖获得者)。除了经济学尚没有获奖者外,其余学科领域(物理学、化学、文学、生理学或医学、和平)均有人获奖,其中物理学有10人之多,化学也达到了7人。人们不禁要问:日本人为何屡获诺贝尔奖?下面给大家分

杨焕明院士:爱上科学是最大的幸运

  □对大自然爱恨交织的感悟,让杨焕明产生了探索生命的动力,走上了科学之路  □直到现在,杨焕明还能清晰流利地背出英语书里几乎所有的课文及后面的补充阅读和英文诗歌  □至今,杨焕明仍每天读30篇以上的文献资料,他把这看作“戏读”,如游戏一般  有人说水乡的孩子爱水,山里的孩子爱山,海边的孩

激光技术专家赵伊君院士:星剑光芒射斗牛

  赵伊君,1930年出生于北京,激光技术专家,中国国防科技信息中心研究员,国防科技大学教授。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从事原子分子物理、物理力学、激光技术的教学和科研工作。20世纪60年代研制出核爆炸光辐射最小照度到来时间测试仪,参加中国第一、二次核试验,获得有价值的测量结果。20世纪8

从砍柴割草到“编写生命密码”——记基因组学家杨焕明院士

  在世界上首次利用全基因组“霰弹法”策略对大型植物基因组进行测序,独立完成超级杂交水稻父本籼稻“9311”基因组的“工作框架图”;在抗击非典行动中研制了SARS的诊断用抗原、抗体和相关标记物,并在全球首个公布SARS诊断试剂……  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研究员杨焕明,一名从砍柴

杨焕明院士:曾在全球首个公布SARS诊断试剂

   在世界上首次利用全基因组“霰弹法”策略对大型植物基因组进行测序,独立完成超级杂交水稻父本籼稻“9311”基因组的“工作框架图”;在抗击非典行动中研制了SARS的诊断用抗原、抗体和相关标记物,并在全球首个公布SARS诊断试剂……  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研究员杨焕明,一名从砍

丘成桐:一个活着的传奇

  丘成桐是名满天下的数学家,他26岁便成就了一生的辉煌。几十年来永不停歇的追求,让他的名字在数学界几乎无处不在。在普通人眼里,他就是一个活着的传奇。  今年1月3日,丘成桐从台北飞回北京,1月4日他又要飞往英国剑桥大学参加斯蒂芬·霍金的七十寿辰庆祝仪式。在这两次飞行的间隙,《中国

首届创新中国论坛在京举行

李政道李佩王志珍黄祖洽叶铭汉秦伯益朱清时张信刚张杰吴德星胡建淼林崇德韩水法章启群熊丙奇   王长乐  10月31日,以“求答钱学森之问:中国如何培养创新人才”为主议题的首届创新中国论坛举行,来自全国教育界、知识界、学术界的专家学者会聚一堂,针对创新与人才培养领域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美

丘成桐:感情的培养是做大学问最重要的一部分

  演讲人:丘成桐   时 间:2010年12月25日   地 点:海南·三亚   演讲人简介:   丘成桐,1949年出生于广东汕头。1983年获得素有数学诺贝尔奖之称的菲尔兹奖,迄今仍是华人数学家中唯一的获奖者。1979年后,丘成桐把主要精力转向振兴祖国数学事业上,先后创建了香港中文大学

给研究生朋友的一些建议

  最近一两个月,又到了研究生录取季。现在研究生,普遍表现出随大流的盲目性,在读期间常表现出对科研不感兴趣,对未来迷茫等消极情绪,这些都将影响研究生的生活质量。在征求20余名研究生和导师意见的基础上,撰写了这篇短文,希望对研究生朋友们,有所帮助。  1.要有读研的整体规划安排。很多研究生,都是随大流

杨玉良说校训:回归人才培养的常识

   高等教育改革中,如何把立德树人的工作做得更好一些?唯博学方可笃志,唯切问方可近思,让学生们博览群书,让他们在反思和交流中把握关于做人的基本道理,才是人才培养之道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这条古训,既是复旦大学的校训,也是历代中国学人最基本的常识。常识永远不会过时,重复万遍也不嫌多。  诺

评大学无偿开放图书馆:是一种积极担当

  市民将有机会走进北大、清华等高校的图书馆、实验室。在5日举行的全国青少年高校科学营活动的开营仪式上,清华大学校长陈吉宁代表41所承办此次活动的名校,向全国高校发出倡议并郑重承诺:定期设立校园开放日,向社会无偿开放图书馆、实验室、研究中心和创新基地。   联合国《公共图书馆宣言》说:“

百年泽慧:沿着不同的道路

  何泽慧(1914~2011),中国核物理、高能物理与高能天体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1914年3月5日生于江苏苏州市,1920年起就读振华女校,1932年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1936~1940年在德国柏林高等工业大学攻读弹道学,获工程博士学位。毕业后进入德国西门子工厂弱电流实验室工作。1943年到海

期刊总编谈怎样写好一篇学术论文

  要撰写好一篇学术论文,必须要掌握好撰写学术论文的方法。作者从事研究二十余年,从事学术刊物的主编已有近十年的经历。本文作者以两种不同的眼光和视角来谈谈如何撰写好一篇学术论文的问题。当然方法论再好,也不能取代认真读书踏实积累的作用,小伙伴们加油吧!  从攻读硕士学位、博士学位到作为研究人员,几乎很少

美国科学院院士朱健康:享受生活 有取有舍

  ●“如果走上科研道路,不要让自己那么累,不要试图让自己每门功课都要最好。”  ●“要去享受生活,慢慢水到渠成。”  ●“每天集中注意力工作4~6小时,其他时间多半就是玩儿。”  ●“最重要是效率!”  ●中西方最大的不一样,朱健康的感受就是“科学精神”。也因此,“差别会慢慢扩大”

中科院上海神经所所长蒲慕明:不著袈衣亦如来

  魂牵梦萦:还一个多年的心愿   蒲慕明是美籍华裔科学家,但他却有一颗纯正的中国心。这位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神经科学研究所的首任和现任所长,多年来一直兢兢业业、孜孜以求,对中国科学的发展,做了最真诚、最实质、也是最为具体的工作。   大陆出生,台湾长大,美国留学,又回到中国来

“第一动力”的历史自觉:中国创新的时代答卷

   历史在这里交汇,又在这里递进。  2018年1月8日,人民大会堂,中国“火药王”王泽山、“病毒斗士”侯云德共同获颁“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习近平总书记紧紧握住两位大奖得主的手。  如潮的掌声,是对复兴大道上科技成就的礼赞,也是对中国坚定走创新之路的共鸣。  40年前,同样如潮般的掌声曾在这里响

追忆徐晓白院士和她的化学人生

  徐晓白,1927年生于江苏苏州。1948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化学系,毕业后在上海中央研究院化学所任职。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先后在中国科学院物理化学所、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所、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以及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中心工作。  徐晓白在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领域都有所贡献。在她科研

致毕业:校长的叮咛是大学期间最后的礼物

大学生们常说,大学里有两次见校长的机会。一次是在开学,一次是在毕业。一次是兴奋,一次是伤感。在他们告别象牙塔,成为社会人之际,校长的叮咛是他们大学期间最后的礼物,也是受用一生的良言。精神做永不褪色的科大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 包信和 做永不褪色的科大人,就是要永葆科大人的本色,科学精神始终

致毕业:校长的叮咛是大学期间最后的礼物

大学生们常说,大学里有两次见校长的机会。一次是在开学,一次是在毕业。一次是兴奋,一次是伤感。在他们告别象牙塔,成为社会人之际,校长的叮咛是他们大学期间最后的礼物,也是受用一生的良言。 精神 做永不褪色的科大人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 包信和 做永不褪色的科大人,就是要永葆科大人的

贺福初院士寄语莘莘学子:明天开学了

  编者的话:  每年的9月1日,都是新学年的开始,有一年级的小同学自豪地背起书包跨入学校大门,更有许许多多进入新学年、迈进人生新阶段的同学迎接着新的挑战。  日前,应北京市教委、北京电视台之邀,中国科学院院士、军事医学科学院院长贺福初作了《明天开学了》的演讲。在演讲中,贺福初亲切地把各阶

基因婴儿事未了!谷歌惊天预言:11年后人类将实现永生

  近日,《纽约时报》杂志就“基因编辑”问题,请到了作家、发明家、计算机科学家、谷歌首席未来学家雷·库兹韦尔(Ray Kurzweil),做专题采访,询问他的独家看法。  本以为雷·库兹韦尔会像其他人一样,站在伦理道德的角度上去谈,可谁知道,他却语出惊人,震惊了世界!  雷·库兹韦尔表示,基因编辑只

王业宁院士:不待扬鞭自奋蹄

王业宁曾这样表达这种热爱:“从中学时代我就迷上了物理,光声热电的世界太有趣了!”从此她一心扑在科研事业上,以她的坚韧、执着、敢拼敢闯、自强不息的精神锐意进取,屡创佳绩。 王业宁(1926年10月14日~) 1926年10月14日出生于安徽安庆,籍贯安徽六安。1945年考入中央

李宁院士:一生长为国家忧

李宁在办公室接受本报记者采访。   1997年,李宁知道克隆羊多利诞生的消息后,用了3年多的时间学习、准备,与全世界的专家频繁交流,到各地参观,不断积累经验。2003年10月,中国第二只克隆牛问世,仅比第一只晚了不到一个月;2006年8月5日,中国第一只克隆猪问世。此后,李宁一直致力于推动动物克隆

微信:碎片化时代的争议

   2014年,我们在微信中醒来,在微信中睡去,在微信中挤地铁,在微信中工作,在微信中吃饭,在微信中旅行。我们舍不得错过一条朋友圈的新鲜事,一个社会话题或者明星八卦。  微信原本是用来填补碎片时间的工具,到头来却无情地撕碎了我们的生活。“为朋友圈而活”  2014微信应用产业峰会给出的数据显示,截

这一年,科技与文化相伴同行

  科学精神照亮逐梦之路  见证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2019年马上就要到了。一百年前,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文章说,只有两位先生可以救中国。其中之一,便是“赛先生”,也就是科学。这声振聋发聩的呐喊在神州大地回荡了一个世纪。  一百年过去了,科学精神对于今天而言依然十分重要,而且随着我国科学技术不断

立心铸魂兴伟业——以总为核心的党中央情系教育事业发展

一个迈向现代化强国的民族,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来振兴?一项开辟新时代篇章的事业,召唤什么样的人才来担当?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带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深刻思考,走访学校、深入校园,细致聆听广大教师和学生的期盼,深刻阐释对教育改革发展的见解。一次次寄语激扬青春梦想,一声声问候温暖教育希望。从

胡海岩:注重品位的力学家

  对北京理工大学校长胡海岩院士的采访就在他的办公室进行。办公室窗外是校园里的一条林荫道,高大的梧桐树遮住了盛夏的阳光,将怡人的绿意和凉爽送进室内。  胡海岩今年56岁,他给人的印象是开朗、平和,谈话思路敏捷,条理清晰,是一位充满活力的大学校长。  15年前,胡海岩从一位大学教授直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