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在湖南中泥盆世地层发现新型原始鳞木类石松植物

华南中泥盆世植物群是古生代植物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以地方性属种为主。目前,关于中泥盆世植物群的研究主要还是集中在上扬子区的材料,如云南的西冲植物群。而湖南中部,尽管发育中泥盆世非海相沉积,但由于缺乏研究,难与其他同时代植物群进行对比。因此,研究湖南地区中泥盆世植物对于探讨古植物的演化以及华南板块古植物地理分化有重要意义。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徐洪河、副研究员傅强、硕士生汪瑶等组成的工作团队在湖南长沙地区开展古生物学和地层学的研究工作,在该区域中泥盆世跳马涧组发现了一种新型的原始鳞木类石松。相关研究成果近期发表于《古植物学与孢粉学评论》上。 据了解,该植物茎干纤细,叶基椭圆形。叶片向近轴侧卷曲并分叉成三个裂片,有一个小的尖端向下;中间的裂片最长,三个裂片紧密平行排列,裂片基部具有一个细小的突起。孢子叶并未聚成孢子叶球,孢子囊呈椭圆形,见纵向开裂线,以垫片着生于孢子叶近轴侧。该植物被定名为傅氏跳马石松......阅读全文

在湖南中泥盆世地层发现新型原始鳞木类石松植物

  华南中泥盆世植物群是古生代植物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以地方性属种为主。目前,关于中泥盆世植物群的研究主要还是集中在上扬子区的材料,如云南的西冲植物群。而湖南中部,尽管发育中泥盆世非海相沉积,但由于缺乏研究,难与其他同时代植物群进行对比。因此,研究湖南地区中泥盆世植物对于探讨古植物的演化以及华南

在长久的进化中逐步形成!植物根原来是这样长出来的

  现代植物的根部是逐步发展进化而来的,且至少经历过两次演化事件,逐步形成了它们的标志性特征。该结论源自已知最早的陆地生态系统中的过渡性根化石。图片来源:sladeresearch  现代植物根部的标志性特征是分生组织—— 一种自我更新结构,顶端覆盖有根冠。但是,零散的化石记录缺少根分生组织的踪迹,

蕨类植物门、石松亚门、楔叶亚门观察实验

一、目的要求 通过实验掌握石松亚门、楔叶亚门代表种类的形态结构和生活史;掌握石松亚门、楔叶亚门的主要特征以及与其它 亚门的区别。 二、实验材料 石松孢子体;中华卷柏孢子体、孢子叶穗;问荆孢子体、茎横切,孢子叶穗等。 三、实验内容和方法 1.石松属(Lycopodium):观察孢子体外形,石

南京古生物所泥盆纪石松类植物演化研究获新发现

  石松类植物最早可以追溯到距今约4.2亿年前的志留纪Pridoli世。现生的石松类植物都是低矮的草本类型,然而在古生代却具有极高的多样性,不仅有多种多样的草本类型,还有高大的乔木类型。  地质历史时期,陆地上最早的森林出现在中泥盆世,而乔木状石松植物就是构成最早森林的关键植物之一。

水稻幼苗或其它禾木科植物提取

实验概要本实验以水稻幼苗(禾本科)、李(苹果)叶子为材料,学习基因组DNA提取的一般方法。实验原理基因组DNA的提取通常用于构建基因组文库、Southern杂交(包括RFLP)及PCR分离基因等。利用基因组DNA较长的特性,可以将其与细胞器或质粒等小分子DNA分离。加入一定量的异丙醇或乙醇,基因组的

过江龙的简介

  过江龙,多年生草本。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植物,皆有过江龙之名。一为豆科植物 榼藤别名;另一种为蕨类植物,同时为一种药材。别名:蒲地虎、 地蜈蚣(《 滇南本草》), 地刷子(《中国中部植物》), 伸筋草、扁心草(《贵州民间方药集》), 小伸筋、木金草、公鱼秧草、 风尾草、 马尾松(《湖南药物志》),

过江龙的概述

  过江龙,多年生草本。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植物,皆有过江龙之名。一为豆科植物 榼藤别名;另一种为蕨类植物,同时为一种药材。别名:蒲地虎、 地蜈蚣(《 滇南本草》), 地刷子(《中国中部植物》), 伸筋草、扁心草(《贵州民间方药集》), 小伸筋、木金草、公鱼秧草、 风尾草、 马尾松(《湖南药物志》),

研究揭示水龙骨目的早期演化历史

  石松类(如鳞木类)、早期蕨类(如枝蕨类)和前裸子植物(如古羊齿类)建立了最早的陆地森林植被,主导陆地植物生态系统长达亿万年,是古生代主要的成煤植物,也是中生代植食性恐龙的重要食物来源。蕨类植物是植物大尺度宏演化过程的关键类群,也是古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的直接见证者。蕨类植物至今仍是陆地植物生态系统

美国长木公园代表访问华南植物园

  9月24日,美国长木公园(Longwood Gardens)教育部部长道格·哈贝姆博士(Doug Needham)和科研及生产部主管詹姆士·尼达姆博士(James F. Harbage)访问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双方就未来国际合作达成了初步意向。   华南植物园主任助理蚁伟民主持了交流座谈会,

昆明植物所发现石松生物碱具抗艾滋病毒等活性成分

  从中科院昆明植物所获悉,该所赵勤实研究组与杨玉荣研究组合作开展了两个石松类植物生物碱全合成工作,并已完成一个生物碱全合成。同时,他们发现了新型抗艾滋病毒、抗流感病毒、抗乙酰胆碱酯酶化合物和抗糖尿病活性成分,其中若干活性成分正进行全合成、结构修饰及成药性研究。  据介绍,蕨类植物又称羊齿植物,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