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棉花”真能变“肉松”吗?

民以食为天。这些年,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不断加强,但一些似是而非的食品谣言仍在网上不断传播,影响消费信心。治理食品谣言,既要从源头上打击恶意造谣的不法分子,也要普及食品安全知识,引导人们增强识别谣言的能力,不信谣不传谣。从今天起,我们推出“揭穿食品谣言”专题,采访权威专家,对一些网上传播的食品谣言进行驳斥,帮助消费者增加食品知识,守护“舌尖上的安全”。 ——编 者 肉松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而棉花是植物纤维,其主要成分是纤维素。用棉花造肉松,不仅成本高,造假效果也难以达到,是根本不可能的 6月初,苏州太仓有网民发布在某蛋糕店购买的手撕蛋糕中发现“棉花”的视频;6月11日,山东聊城一名女子在其朋友圈发布“棉花肉松”视频;7月9日,一条“常德市金萝莎肉松蛋糕的肉松是由棉花做的”视频在微信朋友圈传播。自2017年“棉花肉松”事件以来,旧谣又开始新传,引发广泛关注。 在“棉花肉松”视频中,解说人将肉松放在水中不停地揉搓,发现肉松呈......阅读全文

“棉花”真能变“肉松”吗?

  民以食为天。这些年,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不断加强,但一些似是而非的食品谣言仍在网上不断传播,影响消费信心。治理食品谣言,既要从源头上打击恶意造谣的不法分子,也要普及食品安全知识,引导人们增强识别谣言的能力,不信谣不传谣。从今天起,我们推出“揭穿食品谣言”专题,采访权威专家,对一些网上传播的食品谣言进

网传青岛肉松蛋糕洗出棉花不实 官方:未验出棉花基因

  半岛网5月26日消息 5月22日下午,一名网友发布了从费县路一蛋糕店所售肉松蛋糕中洗出棉花的视频,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和转发。接到举报后,市南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执法人员立即前往现场进行勘验,依法抽取了肉松蛋糕及其使用的肉松原料,并委托第三方具有资质的检验机构检验。检验报告显示,肉松样品中未检出棉

45%网络谣言涉食品安全 “棉花肉松”等撞击社会神经

  前不久,一段视频在网络传播并引发大量关注。视频中,有人假借所谓“科学实验”,造谣某品牌紫菜为塑料制品假冒,引起恐慌。在食品安全领域,类似网上造谣、传谣事件早已屡见不鲜,从“纸馅肉包子”到“棉花肉松”,从“低钠盐是夺命盐”再到此次“塑料紫菜”事件,食品安全谣言一次又一次地撞击着社会神经。  “塑料

肉松面包难寻“真肉松” 豆粉、肉粉混合制假“肉松”成潜规则

   近期,有市民爆料称,市面上销售的绝大多数肉松类产品配料为“猪肉味豆粉松”,这种豆粉松“原料跟猪肉无关,是豌豆粉加猪肉香精混合而成”。北京青年报记者调查发现,加入了少许肉粉的豆粉松“假扮”肉松做内馅儿,几乎已是烘焙行业内公开的秘密。厂商为了降低成本,使用的并非真正的肉松。   对此,食品行业专家

“牛肉松面包”没牛肉 企业回复:是这个肉松很牛

  “牛”肉松的意思,就是这个肉松很牛。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听得懂中国话的都明白,牛肉松就是牛肉做的肉松;正如羊毛衫是羊毛做的衫,而不是洋气的毛衫。怎么叫肉松很牛呢?说南京的张先生买了南京福安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一个面包,包装上大字写着“牛肉松”,还画了一只牛。但是张先生找遍了食品配料表,

越南查获质量不合格肉松产品原料

  越南某媒体报道:越南Ha Tinh省农林水产质监管分局官员称,近期执法人员对食品生产企业进行突击检查,并对不法行为进行及时查处。    2020年7月2号,越南Ha Tinh省的农林水产质监管分局对位于Hong Linh镇的某生产肉松企业进行检查时发现,生产商正在使用400公斤无法确定其来源

超市肉松超范围添加维生素E

  付某在乐购潜山路店购买了一袋“新东阳儿童肉松”,价格为35.3元。事后,他查看产品包装袋发现,标明的配料成分显示添加了“维生素E”成分。    付某根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2011)中可以添加“维生素E”的食品中不包含肉松的规定,拨打了12315进行举报。  

棉花塞制作实验

实验材料棉花试剂、试剂盒水仪器、耗材试管实验步骤加塞时,应使棉塞长度的1/3在试管口外, 2/3在试管口内,如图1所示,做塞的棉花要选纤维较长的,一般不用脱脂棉做棉塞。因为 它容易吸水变湿,造成污染,而且价格也贵,做棉塞过程如图2。图1 棉塞 图2 棉塞制作过程 此外在微生物实验和科研中,往往要用到

棉花塞制作实验

实验材料 棉花试剂、试剂盒 水仪器、耗材 试管实验步骤 加塞时,应使棉塞长度的1/3在试管口外, 2/3在试管口内,如图1所示,做塞的棉花要选纤维较长的,一般不用脱脂棉做棉塞。因为 它容易吸水变湿,造成污染,而且价格也贵,做棉塞过程如图2。此外在微生物实验和科研中,往往要用到通气塞,所谓通气塞,就是

食品造谣传谣59人被追责

  今年,“塑料紫菜”、“棉花肉松”、“小孩吃辣条身亡”、“吃杨梅感染病毒”等谣言出现,有的甚至影响到了某一个行业的正常发展。有关部门对此重拳打击。  本报记者梳理发现,2017年至少有59人因为制造、传播食品谣言被追究责任。其中截至目前最严重者,造谣者被处以1年10个月的有期徒刑。  造谣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