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研究发现:北极成海洋酸化“重灾区”

近日,北极圈现32度罕见高温,引发公众对北极熊生存现状的担忧。殊不知,北极生态系统面临的潜在威胁远不止于此。科学家研究发现,全球气候变化所诱发的北极快速变化将放大北冰洋海洋酸化。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研究员陈立奇团队通过对历次中国北极科考航次数据的集成与精细分析,发现北极酸化水体以每年1.5%速度快速扩张,并预估酸化水体将在本世纪中叶覆盖整个北冰洋。酸化最严重的北冰洋 海洋酸化和全球变暖“祸出同因”,都源于二氧化碳过量排放。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溶于海水后形成碳酸,引起海水pH值和碳酸钙饱和度下降, 这一过程称为海洋酸化。 全球海洋酸化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快速增长。据英国卡迪夫大学7月23日发布的最新研究结果,海洋酸化达到1400万年未见的水平。目前全球表层海水的平均pH值为8.1,预计到2100年将下降到7.8,即意味着酸度将增加75%。 “这给海洋生物的生存带来极大挑战。”陈立奇告诉记者,海洋酸化所引起的......阅读全文

砗磲幼贝响应海洋酸化机制研究取得进展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喻子牛团队主导,联合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广东海洋大学,在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总体环境科学》)上发表了关于砗磲幼贝对海洋酸化反应及其机制的研究成果(Assessment of t

海洋酸化传感器研发公司获XPRIZE竞赛大奖

  XPRIZE基金会是一个旨在奖励那些对科技创新、人类进步作出非凡贡献的项目的非营利性组织。  该组织创始人兼主席Peter Diamandis曾说过一句经典名言--“预测未来的最好方法就是自己亲手去创造它!”,而这也正是该组织一直在努力的方向。在由该基金会举办的竞赛当中,获奖的项目有从地面进入太

研究证实海水酸化使海洋生物种类锐减

  英国和巴西研究人员8月25日发布一项最新研究成果说,地中海一海域因火山活动排放二氧化碳导致海水酸化后,那里的海洋生物种类大幅减少。  研究小组在新一期英国《地质学会杂志》(Journal of the Geological Society)上发表论文说,意大利那不勒斯附近一地中海海域发

科学家称海洋酸化将加速全球变暖趋势

  美国华盛顿大学科学家近日在《自然气候变化》期刊中发表文章指出,由于人类向海洋排放了大量的化工燃料排放物,使海洋酸性提高,同时减少了能够帮助屏蔽辐射的天然气排放,这就加速了全球变暖的进程。研究人员还表示,他们所发现的这一巨大的潜在因素,目前尚未被人们作为气候变化预测的因素加以考虑。   科学家称

海洋优势固氮类群束毛藻对海洋酸化响应研究取得新进展

  在“全球变化及应对”重点专项的支持下,“海洋生态系统储碳过程的多尺度调控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项目团队在海洋优势固氮类群束毛藻对海洋酸化响应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该专项中厦门大学史大林教授团队分析了束毛藻对海洋酸化响应的细胞生理及分子生物学实验数据,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个束毛藻“资源最优化分配

中国北极科考队布放首个极地大型海洋观测浮标

  8月4日,“黄河”号小艇正在将大型浮标从“雪龙”号船中部拖至船尾部。当日,中国第五次北极科考队在北纬70度、东经3度的挪威海布放了中国首个极地大型海洋观测浮标,这也是中国首次将自主研发的浮标和观测技术推广到北极海域,并利用大型浮标对海气相互作用进行连续观测。

科学研究发现-海洋环流可解释为何北极变暖快于南极

  近几十年来,科学家观察地球两极的气候难题:北极变暖并逐渐丧失海冰,而南极许多地方却有所降温,甚至在增加海冰。现在,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已经更好地了解南北极响应因人类活动导致气候变化影响的不对称现象的基本过程。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绿色海洋学教授约翰·马歇尔及其团队通过研究海洋动力学这一现象发现,

研究发现南极磷虾对海洋酸化有适应能力

  据澳大利亚研究人员最新发现,在海水逐渐变酸时,成年南极磷虾能够维持体液的酸碱平衡,表现出适应海洋酸化的能力。   海洋酸化指人类活动排放的二氧化碳被海水大量吸收,导致海水酸性增加的现象。海洋酸化已对珊瑚等物种造成不良影响。南极磷虾是一些海洋哺乳动物和海鸟的主要食物,在南极生态系统中有重要作用

鲨鱼皮肤受伤-竟然与海洋酸化密切相关

  气候变化将使海洋更加酸化,并可能损伤鲨鱼皮肤。酸性增强会腐蚀鲨鱼的牙本质——覆盖在皮肤上的微小的齿状鳞片,进而损害它们的游泳能力。相关成果日前发表于《科学报告》。埃氏宽瓣鲨正面临着海洋酸化的风险。图片来源:Juniors Bildarchiv GmbH/Alamy  南非政府农业、林业和渔业部的

2.5亿年前生物大灭绝-海洋酸化害的

   研究人员今天表示,海洋酸化是地球约2亿5000万年前最大规模物种灭绝的关键驱动因子。  根据这篇发表在"科学"(Science)期刊的研究,西伯利亚火山在2亿5200万年前激烈喷发出大量二氧化碳,可能使得海洋严重酸化,导致超过90%海洋生物与2/3陆地生物因此灭绝。  研究人员研究阿拉伯联合大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海洋酸化威胁渔业

酸化可能导致小丑鱼失去它们的方向感和嗅觉(图片来源:FlickrNemo"s great uncle)  在墨西哥举行的2010年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COP16,第16次缔约方会议)上发布的一份报告说,海洋可能正在以6500万年以来最快的速度酸化,这对于依赖于从鱼类获取蛋白质的30亿

我国完成北冰洋科考-“雪龙”号驶离北极圈

  中国第四次北极科学考察队已圆满完成北冰洋科学考察任务,8月31日乘坐“雪龙”号极地科考船驶出位于北纬66度33分的北极圈。  自今年7月20日进入北冰洋以来,中国第四次北极科学考察队全体队员连续奋战,截至目前已完成130多个海洋站位的综合调查、9个短期冰站考察和一个为期13天的长期冰站

功能材料学家陈立泉:宁静致远

  ●1979年国外提出锂离子电池的概念,陈立泉的实验室也在那时候成立。  ●1997年9月,陈立泉建成中国第一条锂离子电池中试生产线。由于没有经验可资借鉴,在这条生产线上,陈立泉当了一年多“工人”。  ●2001年,陈立泉专门到上海拜访了时任“863”计划电动汽车重大专项负责人万钢

美国将对北极能源开采项目进行科学评估

  当美国奥巴马政府于2009年12月宣布,将在近20年里首次允许在北极的楚科奇海钻探石油和天然气后,环境保护主义者便开始担心,此举会对生活在美国阿拉斯加州西北海域原始栖息地的北极露脊鲸和其他海洋生物造成影响。他们呼吁就钻探可能对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进行一次科学评估。 美国将对北极能源开采项目进

自主研发水下机器人-北极进行海洋环境监测

流线式外形,鹅黄色“皮肤”……在“雪龙”号船舱底部,“藏匿”着中国第三次北极科考的一名神秘“队员”——“北极ARV”。 “北极ARV”是中国自主研发的首个自主与遥控混合作业模式水下机器人,它将携带多种测量设备,在此次北极科考中开展海洋环境监测活动。科考队首席科学家张海生说,这是中国自主研发的智能型

全球正经历3亿年来最快海洋酸化进程

  近日在《科学》杂志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全球海洋正在迅速酸化,且速率是过去3亿年来最快的,甚至快于5600万年前温室气体急剧增加的时期。   迅速被酸化的海水将腐蚀能给许多动物和植物提供栖息地的珊瑚礁,让贝类和牡蛎难以长出保护性的外壳,还可能损害包括鲑鱼在内的食用鱼类的生长。   据路透社

海洋酸化让海参“变矮”,海水升温则会减轻这一影响

自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CO2水平的上升导致了海洋酸化(Ocean acidification,OA)和变暖(Ocean warming,OW)。IPCC(2021)报告表明,到21世纪末,海洋平均pH值将下降0.3-0.4个单位(RCP8.5),海水平均温度将上升1.5°C至3.0°C。OA和OW已

海洋酸化让海参“变矮”,海水升温则会减轻这一影响

  自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CO2水平的上升导致了海洋酸化(Ocean acidification,OA)和变暖(Ocean warming,OW)。IPCC(2021)报告表明,到21世纪末,海洋平均pH值将下降0.3-0.4个单位(RCP8.5),海水平均温度将上升1.5°C至3.0°C。OA和O

“星海1000”号首获北极冰下冰形冰貌数据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0/509872.shtm日前,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乘“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完成78天的科考任务返回上海。哈尔滨工程大学水下机器人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研制的“星海1000”极地AUV随队出征,在国

科学家称北极变暖可能是永久性的

  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发布的最新报告称,今年气候变化的迹象在整个北极都看得到――空气变得温暖,海冰减少,冰河消融――这些很可能意味着这一地区将无法再回到以前的寒冷状态了。  据路透社报道,这项由美国、加拿大、俄罗斯和丹麦等国科学家合作开展的对北极地区的

中国科大发现大气化学过程将导致北冰洋汞污染加剧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极地环境研究室谢周清课题组通过“雪龙”船考察,发现了夏季北冰洋大气汞循环的独特现象,并经分析认为夏季大气化学过程将导致北冰洋汞污染加剧。   汞,俗称水银,是一种大气污染物。由于汞具有较高的蒸气压、低溶解性和较长的大气保留时间,可以在全球传输,从而到达南北极等边远地区。在

北冰洋正加速酸化

由于受碳排放影响,北冰洋的酸化速度越来越快。 参与“北极监测与评估计划”的科学家们在北极地区监测到了海洋化学物质的大面积变化。 他们说,即使现在停止碳排放,也需要上千年的时间才能让北冰洋中的化学成分重回到工业化之前的水平。包括有商业价值在内的鱼类等许多栖居在这一地带

沈阳生态所在海洋酸化与污染相互作用研究中取得进展

  酸化和污染是当今全球海洋生态系统面临的两个重要环境问题,它们同时存在、共同影响着海洋生物和生态系统功能。但是,目前海洋酸化和污染之间的相互关系仍不清楚。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曾祥峰等对近百篇文献相关数据结果进行了分析,首次发现海洋酸化和污染之间存在正反馈作用。海洋酸化改变了重金属的形态

极地科考:北冰洋海底的“盲盒”都有啥?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7/505694.shtm 关注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考察队搭乘“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在北冰洋楚科奇海上行进时,遭遇到越来越多的浮冰。 总台央视记者 王楠:自从进入北极圈以后,“雪龙2”号极地

北极海冰消退凸显北极航道战略价值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0/510592.shtm

安捷伦授予刘陈立研究员“思想领袖奖”

奖项旨在表彰刘陈立研究员在合成生物学领域的开拓性研究  2023年4月3日,中国上海——安捷伦科技公司(纽约证交所:A)今日宣布刘陈立研究员荣获安捷伦“思想领袖奖”。该奖项将支持他在合成生物学领域的开拓性研究,重点包括采用自下而上的方式理解生物基因回路,通过协同个体细胞功能特性构建可自我复制的合成细

中美科研人员首赴南大洋查“铁”

  “给我半罐铁,我将给地球带来下一个冰河期。”美国化学家约翰·马丁20年前的这一大胆预言,引发了广泛的科学争论。目前正在进行的中国第27次南极科学考察中,中美科研人员首次在南大洋系统开展铁的空间分布及输入通量调查,以研究南大洋的碳循环,探讨“铁假说”的科学基础。   据这一国际合作

中美首赴南大洋查“铁”-探讨“铁假说”科学基础

  “给我半罐铁,我将给地球带来下一个冰河期。”美国化学家约翰·马丁20年前的这一大胆预言,引发了广泛的科学争论。目前正在进行的中国第27次南极科学考察中,中美科研人员首次在南大洋系统开展铁的空间分布及输入通量调查,以研究南大洋的碳循环,探讨“铁假说”的科学基础。   据这一国际合作项目的负责人、

“北极前沿”大会呼吁负责任开发北极资源

  在挪威北极圈内最大城市特隆姆瑟举行的第十届“北极前沿”大会1月26日呼吁各方负责任地开发北极资源,以长远眼光协调该地区的商业和环境利益。  当天的会议围绕“工业和环境”议题展开。冰岛工业和贸易部部长奥德纳多蒂尔表示,北极地区近年来发展加快,受关注程度也日益提高。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不应把北极当成一

为什么北极没企鹅,南极没北极熊?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7/505292.shtm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搭乘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于本月12日正式起航,向着北极进发。总台央视记者王楠也随船出发,全程记录我国此次北冰洋科考进程,带来《北极“楠记”》系列报道。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