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同行评审容不得没有质疑与批判精神的专家

随着国家清理在学术评价中“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政策措施的不断落地,相信学术共同体内的同行评审制度将进一步受到重视和青睐。的确,同行评审作为一项国内外公论的以评审学术成果质量而见长的技术或方法,由同行专家来评判学术成果水平的高低能最大限度地保证其客观性和准确性。但不可否认的是,同行评审也容易掉入领导意志“传声筒”和学术权威“一言堂”的“陷阱”。 同行评审最大的价值在于它的科学性,因为学术成果水平的高低由同行专家来评判能最大限度地保证其客观性和准确性,而这正是学人和社会追求的学术评价公平、公正的基础。但同行评审优势的体现必须以同行评审专家发挥其独立思考、理性求证、尽善尽美、开放兼容等质疑精神和批判精神为前提。学术活动是追求高深知识、探索真理、真相的过程,学问是在不断否定之否定过程中被推进向前的,因而同行评审本质上也就是在行使质疑和批判职责。 之所以现今要格外强调同行评审专家的质疑精神和批判精神,是因为在当下的大......阅读全文

“同行评审”造假再曝学术丑闻

  北京时间3月27日,《华盛顿邮报》在一篇题为《主要出版社撤回43篇科学论文剑指大面积“同行评审”造假丑闻》的文章中称,英国大型学术医疗科学出版商现代生物出版集团(BioMed Central)撤销了43篇生物医学论文,其中41篇是中国作者,单位涉及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中国医科大学等多家高校附

性别对学术论文同行评审或引用的影响

  据《自然》(Nature)杂志网站2013年12月11日报道,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University of Montreal)信息科学家文森特·拉里维埃(Vincent Larivière)助理教授和印地安纳大学伯明顿分校(Indiana University Bloomington)

41篇中国医界学术论文涉嫌伪造同行评审被撤

  近日,美国知名学术出版机构BioMedCentral(简称BMC)撤销了43篇伪造同行评审的学术论文,其中41篇出自中国作者之手,作者单位涉及38家国内知名医科院校及三甲医院。  同行评审被伪造  BMC集团是世界上最大的开放获取学术期刊出版机构,总部位于美国,拥有277家同行评审期刊。该出版机

周向宇院士等人最新学术成果引起国际同行关注

   周向宇爱人领孩子来玩时,在办公室黑板上,抄录了沈复《童趣》中的一段话。这段话写儿童对世界充满好奇、兴趣,周向宇认为,做研究也是如此。  在这个热闹的世界,有一群学者常年默默耕耘在人类的基础研究领域。对大多数人来说,他们思考的问题离生活太远,但没有这些扎实的探索,人类文明的步伐终将困于一隅之地。

《科学》:美NIH考虑调整同行评审制度

“生物医学界已经被系统性的行政负担折磨得精疲力竭” 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分子生物学家基思·山本是NIH顾问,他坦诚提出自己对同行评审系统的建议。(图片提供:《科学》杂志) 同行评审是生物医学的基石,如今,在对这套系统进行大规模的检查和反省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正在审慎思考,是否对其

朱大明:学术评价量化与同行评议

随着学术界对“核心期刊”、SCI论文以及影响因子等学术量化指标的重视,量化评价也受到了种种质疑和责难,认为“学术评价量化背离学术评价宗旨”,“学术评价要靠同行评议”,甚至认为是学术评价量化导致了种种学术不端行为。对此,笔者认为,有必要仔细分析学术评价量化与同行评议的关系。 概括而言,科研论文的评价分

欧洲科学基金会公布同行评审指南

旨在提高科研经费申请公平性   据《自然》网站消息,欧洲科学基金会(ESF)于上周公布《欧洲同行评审指南》(The European Peer Review Guide)(以下简称《指南》),为实现欧洲科研经费申请过程中的公平性提供指导和相应建议。   该《指南》针对在经费申请评审中会遇到的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反省同行评审系统

9月13日出版的《自然》杂志发表社论指出,NIH目前的预算已经达到270亿美元,但它的经费评审系统已走过半个多世纪,进入步履蹒跚的老年期。 今天,随着科学领域的不断拓展,雪花般拥来的申请书早已让这套系统不堪重负,改革呼声风起云涌,改革需求迫在眉睫。 从300美元到290亿美元 NIH的起源可以追溯至

自然出版集团推出“快速同行评审”付费试点项目

  近日,英国自然出版集团(Nature Publishing Group,NPG)推出了一项付费试点项目,允许研究人员向旗下期刊投稿时,使用“快速同行评审”通道,但作者需要支付一笔费用。然而,该集团旗下一家编辑部拒绝在相关协议上签字。由此,迅速引发学者对同行评审付费问题的争议。  付费即可获得评审

潘建伟:科研评审应多请国际同行 可避免评审不公现象

  记者在全国两会驻地见到中科院院士、中科大教授潘建伟委员时,这位国际知名的量子通信科学家衣着朴素,略显腼腆,但谈及到科研项目专家评审这样的专业话题时,他似乎马上开启了“演讲”模式。  谈到科研项目专家评审中的回避制度时,潘建伟坦言,这项制度的出发点很好,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还是有一些漏洞,应该加以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