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Cell:阻断蛋白GPR89有望治疗昏睡病

昏睡病是一种称为锥虫(Trypanosome, 也译作锥体虫)的寄生虫感染造成的疾病,流行于中部非洲。锥虫能够调节它们在不同状态下进行切换的方式以至于它们能够通过受感染的采采蝇叮咬传播给人类。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苏格兰爱丁堡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锥虫释放肽酶,即用来将血液中的蛋白分解为小分子的酶。这些称为寡肽的小分子由位于锥虫表面上发现的蛋白GPR89进行检测。这会触发锥虫进入一种它们能够被采采蝇摄入和传播的状态。相关研究结果于2018年11月29日在线发表在Cell期刊上,论文标题为“Oligopeptide Signaling through TbGPR89 Drives Trypanosome Quorum Sensing”。 这些寡肽是锥虫的营养物,并且被它的表面蛋白GPR89摄取。通过设计干扰GPR89蛋白的药物来破坏这个过程可能提供一种治疗昏睡病的新方法。 这些研究人员指出,这种方法可能以两种方式限制锥虫产......阅读全文

刚果锥虫病的诊断

  凡从非洲流行区来的人发现锥虫性“下疳”、不规则发热、剧烈头痛、嗜睡、昏睡、淋巴结肿大、心动过速者均有助于诊断。确诊有赖于病原体的发现。

刚果锥虫病的治疗

  因为大部分治疗药物的毒性很大,在疗程中死亡率竟达 5%~10%。所以治疗前一定要检查脑脊液,如果脑脊液正常及锥虫(-)者,则选用下列疾病早期用药;如脑脊液异常及锥虫( ),则应用下列疾病晚期伴有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药物。  疾病早期包括初期及淋巴血液期:  (1) 舒拉明钠(苏拉明):一种尿素复合

刚果锥虫病的预防

  控制冈比亚锥虫病的基础,是普查并治疗大量的无症状感染者,特别是淋巴结肿大者,同时治疗患者及加强管理家畜。可采用“香味”诱扑机扑杀采采蝇,1次可扑杀数千克,是减少采采蝇威胁的非常有效的方法;又因为采采蝇容易反复,故需1次/6个月。因为冈比亚锥虫病的潜伏期长,而致不易及时看到其发病率减少的效果。近来

刚果锥虫病的概述

  刚果锥虫病(African trypanosomiasis)又名睡眠病(sleeping sickness),是由于布氏锥虫(Trypanosoma brucei)所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的寄生原虫病。冈比亚锥虫病患者主要为儿童和妇女,而罗得西亚锥虫病患者主要为猎人、渔民和采蜜工临床表现以长期不规则

刚果锥虫病的病因

  刚果锥虫病病原体为布氏锥虫,它广泛地侵犯野生动物与家畜。其中有三个亚种对人能致病,即布氏冈比亚锥虫(T.b.gambiense)、布氏罗得西亚锥虫(T.b.rhodesiense)、布氏布氏锥虫(T.b.brucei),前者引起冈比亚锥虫病,次者引起罗得西亚锥虫病,后者主要引起野生动物及家畜(以

刚果锥虫病的鉴别诊断

  锥虫性“下疳”应与其他昆虫叮咬、蜂窝织炎或焦痴作鉴别。淋巴血液期应与疟疾、伤寒、回归热、病毒性出血热等发热疾病相鉴别。晚期应与脑性疟疾、病毒性脑炎、细菌性脑膜炎的急性期、结核性脑膜炎、神经梅毒和脑脊液中以单核细胞增加为主的各种脑膜炎或脑膜脑炎相鉴别。应注意本病偶有梅毒血清试验阳性者。

刚果锥虫病的发病机制

  采采蝇叮咬人时常引起皮下出血,锥虫在该处发育繁殖,引起炎症反应,有时引起硬性下疳。以后锥虫进入血液循环与淋巴系统,继续分裂繁殖,散播全身,形成淋巴血液期(I期)。锥虫可以引起机体产生抗体,其繁殖也受抗体限制,但由于锥虫表面糖蛋白抗原的变异特性,使寄生虫逃避宿主的免疫反应,即“免疫逃避”,致使宿主

刚果锥虫病的临床表现

  两型锥虫病的病情严重程度及发展过程均有所不同。如冈比亚型感染后多无症状,可持续数月甚至几年,此阶段约半数有颈淋巴结病。初期多无“下疳”。淋巴血液期症状轻。脑膜脑炎出现较晚,进展缓慢。罗得西亚型潜伏期为2~3周。发病急,病情重,多有急性中毒症状,如发热高,消瘦明显,迅速衰竭,并有继发感染或心肌炎等

刚果锥虫病的流行病学

  刚果锥虫病的地理分布范围只限于非洲大陆,北纬14°与南纬29°之间。现在,于40个非洲国家中约6亿人口的健康受到本病的威胁;约有50万人口被感染,如未得到治疗则必将死亡。据WHO报道每年发生的新病例按正式报道的就有25000人。但其真实发病率及病死率要多得多,因为其监测受到限制,很多患者未得到诊

刚果锥虫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病因  刚果锥虫病病原体为布氏锥虫,它广泛地侵犯野生动物与家畜。其中有三个亚种对人能致病,即布氏冈比亚锥虫(T.b.gambiense)、布氏罗得西亚锥虫(T.b.rhodesiense)、布氏布氏锥虫(T.b.brucei),前者引起冈比亚锥虫病,次者引起罗得西亚锥虫病,后者主要引起野生动物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