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欧阳自远:走!到月球背面去

12月8日凌晨2时23分,中国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成功将嫦娥四号探测器送上太空……在近地点约200公里、远地点约42万公里的地月转移轨道上,人类开启首次“月背之旅”。 “月球背面的南部,有一个巨大的坑,这是42亿年以前砸出来的,把月球最古老的东西给翻出来了。我们嫦娥四号,将要落在月球背面的那个大坑里。”在一次演讲中,欧阳自远用通俗的语言为大家做着讲解。 作为中国探月工程首任首席科学家,他把一生都献给了探月工程,曾成功推动中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的发射升空,指导中国月球探测的近期目标与长远规划的制定,被誉为“嫦娥之父”。2014年11月4日,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将一颗编号为8919号小行星命名为欧阳自远星。 登上神秘的月球 地球和月球是什么关系,宇宙苍穹到底是什么样子? 1969年7月20日,美国阿波罗号飞船的宇航员带着一系列的任务奔向月球,希望能近距离观察月球,从而让关于月球的种种猜测尘......阅读全文

欧阳自远:探月工程对科学和经济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一项科学工程的责任不仅仅是推进科技进步,而且对经济发展、国民素质提高都应该发挥作用。我国的探月工程是可以推动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在12月2日由中科院研究生院举办的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上,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中科院院士欧阳自远如是说。   今天,欧阳自远应邀在中国科学与

中国科学报:托起“嫦娥”的中科院人

嫦娥三号任务器地正样对接试验。 地面应用系统嫦娥三号任务演练。   12月2日凌晨,嫦娥三号发射时,中国科学院嫦娥三号任务有效载荷发射场试验队队员们聚在一起,看着火箭缓缓上升,欣慰地鼓掌庆祝。回忆起这三个多月的日子,有效载荷发射场试验队队长庞红勋感慨良多:“个中艰辛只有亲身经历才能理解。”  

欧阳自远:2009年或发射嫦娥备份卫星 月照没作假

嫦娥一号备份星或将于2009年奔月而去。在12月2日的新民咖啡馆上,中国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中科院院士欧阳自远透露了这一消息。由于届时技术已成熟,因此这颗卫星将尝试不再“绕弯路”进行近月制动等变轨动作,而是“走捷径”直接送入月球轨道。 欧阳自远透露,在实施嫦娥一号奔月工程时,造了两个完全一

欧阳自远院士应邀到新疆作报告

  7月20日至21日,欧阳自远院士应邀到新疆参加自治区党委统战部和新疆留学人员联谊会共同组织的“同心·留学人员为民服务”活动启动仪式以及新疆自治区科协组织的“新疆科学大讲堂”院士专题报告会,分别在乌鲁木齐和石河子市作了三场题为《嫦娥工程——中国人的探月梦》的报告。来自两市政府机关的干部职工、服务团

中国月球研究获多方面重要成果

  2010年5月31日,由国际宇航联合会和中国宇航学会共同主办的世界月球会议在北京开幕,美国、俄罗斯、加拿大、德国、英国、意大利、印度、日本、韩国等26个国家和地区的59个航天相关领域研究机构与企业以及29所大学、6个非政府组织等航天专家和月球科学家群贤毕至,与东道主中国的同行们共

欧阳自远:嫦娥五号将实现从月面起飞 绕月飞行

  中国登月下一步   所有参与航天活动的国家都承认,航天是一项风险极高的事业,几乎都曾饱尝过失败的苦涩。中国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坦言,探月工程经受不起失败。特别是嫦娥三号80%的产品和技术都是新的,更增加了风险。   即使是在相对成熟的发射阶段,其运载火箭必须满足高可靠性、高安全性和

欧阳自远:嫦娥五号计划2017年发射

    中国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10月10日在中国宇航学会举行的庆祝2012年世界空间周科普报告上透露,嫦娥三号将于2013年实施,嫦娥五号计划在2017年完成我国无人月球探测“绕落回”中的第三步也是最后一步——取样返回任务。  欧阳自远说,嫦娥三号将于明年执行“

两院举行学部学术活动 百余院士共烹学术盛宴

6月14日讯 今天,第三届中科院学部学术年会在京西宾馆举行;同日,中国工程院第十一次院士大会在友谊宾馆举行各学部学术活动。两院一百余位院士登台作学术报告。  在第三届中科院学部学术年会上,4位院士作综合性大会报告,65位院士作专题性报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路甬祥、全国政协副主席王

中国科技馆启动“科学讲坛”系列科普活动

  6月20日上午,随着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李静海、中国科协副主席齐让、浙江大学校长杨卫、中国科技馆馆长徐延豪共同转动巨型齿轮,缓缓开启蕴涵着知识、力量的“科学讲坛”大门,“‘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巡讲团中国科技馆‘科学讲坛’”活动正式启动。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协、中宣部、教育部、

欧阳自远院士:中国预计6年后登陆火星

有着“嫦娥之父”之称的中科院院士、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在昨天第22届国际天文馆学会大会的开幕式上透露,我国即将开展深空探测,其中预计2020年着陆火星,2030年实现火星采样返回。 不久前,美国国家科学院公布了他们的登火星时间表,计划在2037年至2050年间以数百亿美元

我国将首次以月基天文望远镜观测天体

  月球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人类为什么要登陆月球?在中国探月工程“嫦娥三号”即将发射之际,新华网邀请到中国绕月探测工程首任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欧阳自远做客新华访谈,解答广大网友和青少年朋友关心、关注的问题。在访谈中欧阳自远院士介绍,设置在着陆器上的一台天

我国月球探测器可应对“月夜生存”挑战

  在中国科技馆今天组织的“‘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巡讲团”首场讲座中,中国绕月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介绍了“嫦娥三号”将实现的软着陆、无人探测及月夜生存三大创新点。   “月球晚上的温度是零下180摄氏度,而且一天黑就是半个月,如果不能持续提供能源,保证一定温度,所有的仪器都会冻坏

我国月球车将探测百米深月壤

嫦娥三号探月车模型  月球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人类为什么要登陆月球?在中国探月工程“嫦娥三号”即将发射之际,新华网邀请到中国绕月探测工程首任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欧阳自远做客新华访谈,解答广大网友和青少年朋友关心、关注的问题。   在谈到“嫦娥三号”月球

我国有望在2013年实现火星探测器发射

我国已具备自主火星探测能力,有望在2013年实现火星探测器发射。  这是记者从10月21日举行的CAST空间技术论坛上获悉的。当日,以火星探测为主题的CAST空间技术论坛在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举行,我国航天领域的主要专家聚集一堂,共同商讨我国自主火星探测问题。  中国科学院院士叶培建认为:“

月球建电站靠谱不?专家称条件具备但需破解技术关

  日企称2035年开建月球太阳能电站   11月28日,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日本清水公司计划在月球表面铺设太阳能电池板,以此缓解能源危机。消息中指出,日本一家建筑业巨头建议沿月球赤道带铺设长约合400公里的太阳能电池板带,并通过激光和微波将电能传送回地球,从而将月球变成一座巨大的太阳能发电站

中国必须成为科技创新大国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民族禀赋。嫦娥三号任务是我国航天领域迄今最复杂、难度最大的任务之一,是货真价实、名副其实的中国创造。取得这样的成就,最根本的一点,就是中国航天事业始终坚持自力更生、自主创新。中国是一个大国,必须成为科技创新大国。  ——

龙乐豪院士:交会对接是载人登月必备技术

  交会对接技术的成功和成熟,“将为今后空间站的建立及载人登月等航天工程作必要的技术储备。”中国工程院院士、运载火箭系列总设计师、国家月球探测工程副总设计师龙乐豪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自动和手动交会对接技术都是载人登月工程中很可能要用的关键技术之一。”   交会对接是载

让科学跑赢谣言——“科学辟谣平台”正式启动

  8月30日,由中国科协、卫生健康委、应急管理部和市场监管总局等部委主办,中央网信办指导,全国学会、权威媒体、社会机构和科技工作者共同打造的“科学辟谣平台”在京正式启动。该平台旨在切实提高辟谣信息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让谣言止于智者,让科学跑赢谣言。  科学辟谣平台特聘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

人民日报:还有多少“XX之父”

  采访荣获2010年度国家科技最高奖的师昌绪先生已经是20多天以前的事了,但其中的一个细节至今还在脑海徘徊。  那天上午采访快结束的时候,有记者问师先生:“称您为‘高温合金之父’可以吗?”  “这个不对,因为国外早就有人研制高温合金了。”师先生断然否认。  “‘中国的高温合金之父’总可以

中国将公布嫦娥工程所摄月球照片

中国探月工程在线访谈实录2007年8月16日,月球探测工程中心副主任郝希凡,以及卫星系统、运载火箭系统、测控系统、地面应用系统等分系统专家做客国防科工委政府门户网站(www.costind.gov.cn)和中国探月网 (www.clep.org.cn),围绕中国探月的路线图、目标

全国气体同位素实验室技术联盟开始筹建

  记者今天从兰州召开的首届气体同位素技术与地球科学应用研讨会上获悉,国内多家科研机构将在会议期间筹备组建全国气体同位素实验室技术联盟。    此次研讨会由中科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等单位共同主办。在为期3天的研讨会期间,来自国内外170多家科研单位的600余名专家学者,将

“中国第一块月球陨石”实系灶神星陨石

  科学研究发现,中国第22次南极科学考察成果中,曾经被全国多家媒体广为报道的“中国第一块月球陨石”,系发现者现场判断失误,其真实身份是灶神星陨石,这一成果收录在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牵头出版的《南极陨石目录与图集》中。   据陨石的发现者、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林杨挺介绍,从南极回来之后,当

中科院正制订深空探测规划 嫦娥三号载荷初样研制

  中国科学院相关专家12月20日披露,该院正在研究制订一个深空探测的长远规划,以推动中国航天事业有序、高水平发展。同时,嫦娥三号任务的有效载荷已经进入初样研制阶段。  中科院当天下午组织专家举行座谈会,学习胡锦涛在庆祝探月工程嫦娥二号任务圆满成功大会上重要讲话精神。中科院院士、探月工程高

中国成功加入“深空探测俱乐部” 蕴藏巨大突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如果宋代诗人苏轼在世,至少在今晚,他的诗句或许不会如此惆怅。   14日晚间,“嫦娥”携带着“玉兔”,安全平稳着陆月面,这意味着中国成功实现地外天体软着陆。按照中国科学家的说法,其落月地点虹湾恰好就是中国古人所称的广寒宫所在地,而古老传说

印度发射首颗探月卫星 将环绕月球两年

综合报道,印度于当地时间10月22日上午6时20分左右(北京时间8时50分左右)在东南部的斯利哈里柯塔岛发射站发射首颗探月卫星“月船一号”。 价值约8千万美元,总重1.38吨的“月船一号”将在今后两年环绕月球,勘察整个月球表面,利用高分辨率遥感装置,分析月球表面的构成,绘制立体电子地图,期

一小时与几十年——国家科技奖部分获奖项目的背后

  1月11日上午10点,人民大会堂奏响了国歌。2009年度国家科技奖获得者代表佩戴红花依次走上铺着红地毯的领奖台,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颁奖仪式仅1小时。然而,这1小时里,饱含着科技人员的艰辛与追求,见证了中国科技事业长足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孙家栋下午在北京友

我继美国后拥有虹湾高精度数据

  “截至目前,嫦娥二号任务取得了圆满成功,任务所确定的工程目标已全部实现,预定的4个科学目标也正陆续实现。下一步将进入对嫦娥二号卫星的长期管理阶段。”   这是探月工程新闻发言人、探月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张嘉浩11月8日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的信息。   当天,国防科技工业局首次公布了嫦娥二号传

欧阳自远:“嫦娥一号”数据可用十年

  由科技部支持的国家863计划“绕月探测工程科学数据应用与研究”重点项目9月28日通过验收。我国绕月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表示,“嫦娥一号”任务至此才算圆满完成,该卫星获取的数据足够让科学家研究10年。   嫦娥一号卫星于2007年10月24日发射,其搭载的8台有效载荷获取了大量探测数据。2

“典赞·2018科普中国”活动举行

   1月16日,由中国科协、人民日报社主办,人民网承办的“典赞•2018科普中国”揭晓盛典在京举行,活动现场揭晓了2018年度十大科学传播人物、十大科学传播事件、十大科普自媒体、十大“科学”流言终结榜和十大网络科普作品。  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中国科学院院士怀进鹏,人民日

20多位院士一致支持:新增“行星科学”一级学科!

2019年1月6日,嫦娥四号在月球背面工作的第3天,每一秒都在刷新人类探月的历史。这一天的上午,中国科学院大学举行第四届学位评定委员会第11次会议,评审通过了行星科学一级学科建设方案,20多位院士一致支持设立行星科学一级学科,并决定启动学科的培育工作。2020年12月8日,国科大决定将行星科学一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