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红杰教授|炎症性肠病的肠道菌群研究进展

炎症性肠病(IBD)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多认为是环境因素作用于易感人群引发肠免疫紊乱,最终导致肠道炎症反应形成。 来自流行病学、临床及实验动物模型的研究显示,IBD患者存在肠道菌群的异常,而肠道菌群是该免疫损伤过程的重要触发因子。 一、肠道菌群与IBD发病的研究现状 1. IBD患病风险因素与肠道菌群的改变有关 无论是在儿童早期和成年期使用抗生素,IBD发生风险均增加。急性胃肠道感染也可增加IBD的风险。 另有研究表明,宿主的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蛋白2(NOD2)基因及半胱天冬酶募集结构域蛋白9(CARD9)基因的突变,增加宿主发生IBD的风险。 而NOD2是宿主接收肠道细菌变化的"感受器",CARD9是感知肠道真菌变化的"感受器",通过启动宿主肠免疫紊乱,致炎因子过度产生,肠道炎症反应形成。 2.IBD肠道菌群组成结构的研究结果存在异同 IBD患者肠道菌群的多......阅读全文

营养干预法改善炎症性肠病

  6月1日,国际学术期刊The Journal of Nutritional Biochemistry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陈雁研究组的研究成果“Intermittent administration of a fasting-mimicking diet reduces int

小儿炎症性肠病的发病机制

  (1)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有大量证据表明IBD有一定的遗传易感性,流行病学研究发现IBD患者亲属发病率高于人群,CD高出30倍,UC高15倍,单卵双生报道134例中16%有一,二级直系亲属患有,IBD这种家族聚集现象提示与遗传有关,但这种遗传不符合简单的盂德尔遗传规律,UC及CD的单卵双生子同患

炎症性肠病的临床表现

  一般起病缓慢,少数急骤。病情轻重不一。易反复发作,发作诱因有精神刺激、过度疲劳、饮食失调、继发感染等。  1.腹部症状  (1)腹泻血性腹泻是UC最主要的症状,粪中含血、脓和黏液。轻者每日2~4次,严重者可达10~30次,呈血水样;CD腹泻为常见症状,多数每日大便2~6次,糊状或水样,一般无脓血

诊断炎症性肠病新方法问世

  炎症性肠病(IBD)对患者来说是一种“缓慢的折磨”。该病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已知肠道黏膜免疫系统异常反应所导致的炎症反应在发病中起重要作用,被认为是由多因素相互作用所致,主要包括环境、遗传、感染和免疫因素。目前,尽管活检和内镜检查的组织学分析都已被用于评估疾病状态,但测量结果往往有延迟

小儿炎症性肠病的发病原因

  迄今,炎症性肠病病因,发病机制未明,多认为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所致,包括遗传,感染,精神,环境,饮食,黏膜局部免疫紊乱等因素,目前认为IBD发病机制可能为:某些遗传决定因素使易感个体易于患病,在感染因子或肠腔内抗原的作用下刺激黏膜相关淋巴组织,引起上调的T细胞反应,由此激活各种细胞因子的网络,使局

小儿炎症性肠病的并发症

  1.中毒性巨结肠为溃疡性结肠炎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死亡率高达20%~30%,其发生率大概在3%~5%,一般在溃疡性结肠炎发病的头5年之内发生,有25%~40%在初次发作时发生,多出现在重型及全结肠炎型患者,使用胆碱能受体阻断药,钡灌肠或肠镜检查及存在低钾血症均可诱发,其病理生理改变并不十分清楚,

小儿炎症性肠病的发病原因

  迄今,炎症性肠病病因,发病机制未明,多认为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所致,包括遗传,感染,精神,环境,饮食,黏膜局部免疫紊乱等因素,目前认为IBD发病机制可能为:某些遗传决定因素使易感个体易于患病,在感染因子或肠腔内抗原的作用下刺激黏膜相关淋巴组织,引起上调的T细胞反应,由此激活各种细胞因子的网络,使局

小儿炎症性肠病的并发症

  1.中毒性巨结肠为溃疡性结肠炎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死亡率高达20%~30%,其发生率大概在3%~5%,一般在溃疡性结肠炎发病的头5年之内发生,有25%~40%在初次发作时发生,多出现在重型及全结肠炎型患者,使用胆碱能受体阻断药,钡灌肠或肠镜检查及存在低钾血症均可诱发,其病理生理改变并不十分清楚,

英研究揭示炎症性肠病关键分子

  最近英国一研究小组发现,一种名为T—bet的蛋白在维持肠道免疫系统与肠内菌群微妙平衡时起到重要的作用,实验表明,该蛋白缺失会导致小鼠出现类似人类炎症性肠病(IBD)的症状。据此研究人员认为,该蛋白影响肠道免疫系统的方式可作为一个研究方向,最终为研发炎症性肠病治疗新法铺平道路。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最

诊断炎症性肠病新方法问世

  炎症性肠病(IBD)对患者来说是一种“缓慢的折磨”。该病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已知肠道黏膜免疫系统异常反应所导致的炎症反应在发病中起重要作用,被认为是由多因素相互作用所致,主要包括环境、遗传、感染和免疫因素。目前,尽管活检和内镜检查的组织学分析都已被用于评估疾病状态,但测量结果往往有延迟,

炎症性肠病关节炎的分类

  关节炎及关节痛是炎症性肠病最常见的肠外表现,发生率为10%~35%,分为外周型和中央型。外周型发生率为11%~20%,又可分两型:一种常以膝、踝、肩和腕关节受累为主,关节受累数目少,呈不对称性,与炎症性肠病活动有关;另一种以对称性小关节受累为主,侵犯多个关节,与炎症性肠病活动关系不密切,仅反映其

炎症性肠病关节炎的诊断

  炎症肠病性关节炎的诊断不难,临床上,当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诊断明确,并出现外周关节炎和中轴关节病变,排除其他疾病即可诊断。

概述小儿炎症性肠病的症状体征

  儿童IBD的临床症状与体征除常见的胃肠道表现外,常有明显的肠外表现,如关节炎、生长迟缓、体重不增、营养不良、贫血、神经性厌食等,尤其生长迟缓是生长期儿童的最独特的症状,常在婴儿期就已出现。  1.溃疡性结肠炎 大多数UC起病隐匿,或轻度腹泻,便血,仅见大便潜血。约30%患儿症状明显,起病较急,多

分析小儿炎症性肠病的病理病因

  迄今,炎症性肠病病因、发病机制未明。多认为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所致,包括遗传、感染、精神、环境、饮食、黏膜局部免疫紊乱等因素。目前认为IBD发病机制可能为:某些遗传决定因素使易感个体易于患病,在感染因子或肠腔内抗原的作用下刺激黏膜相关淋巴组织,引起上调的T细胞反应,由此激活各种细胞因子的网络,使局

未确定型炎症性肠病的病因

  尚不清楚,多与遗传、环境、肠道免疫异常有关。可能为遗传易感的个体,在环境因素,特别是肠腔内多种抗原刺激的影响下,启动了肠道的异常免疫反应,包括先天性与获得性免疫反应的异常。

未确定型炎症性肠病的治疗

  治疗首先使用水杨酸类药物,无效或中、重度病例需使用糖皮质激素,顽固或激素抵抗病例可考虑用免疫抑制剂或生物制剂。

炎症肠病性关节炎的相关介绍

  炎症肠病性关节炎是指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引起关节炎的统称。主要表现为外周关节炎和中轴关节病变,不明原因的肠道非感染性炎症,并可伴发关节外或肠道外其他全身症状如皮肤黏膜病变及炎症性眼病等表现。本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以20~40岁年轻人和儿童最多见,男、女均可发病,起病缓急不一,病情轻重与病变范围

炎症肠病性关节炎的病因分析

  迄今尚未明确本病的特异性致病因素,现研究认为与以下因素有关[2]:  1.遗传  研究显示炎症肠病性关节炎具有高度遗传倾向,遗传因素在发病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涉及的遗传因素包括HLA-B27基因和HLA-B27以外的相关基因。而以HLA-B27基因与疾病的相关性最为显著。遗传易感性导致抗原递呈异常

从病例谈炎症性肠病的诊断

  患者,女性,21岁,因疲劳,腹部不适,就诊。她因缺铁性贫血(归因于月经过多)接受治疗,推测为肠易激综合征。住院几个月后,诊断为疑似阑尾炎,检查显示维生素B12缺乏,炎症标志物升高,提示需要到消化科复诊。回肠末端结肠镜检查活检证实克罗恩病诊断。    什么是炎症性肠病?    炎症性肠病包括溃疡性

关于小儿炎症性肠病的基本介绍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指原因不明的一组非特异性慢性胃肠道炎症性疾病。常见为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与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但也存在其他类型的IBD,如未定型结肠炎、胶原性和淋

关于炎症性肠病的鉴别诊断介绍

  1、慢性细菌性痢疾:常有急性细菌性痢疾史,粪便检查可分离出痢疾杆菌,结肠镜检查取黏液脓性分泌物培养的阳性率较高,抗菌治疗有效。  2、阿米巴肠炎:主要侵袭右结肠,也可累及左侧结肠,结肠溃疡较深,边缘潜行,溃疡间黏膜多正常,粪检多可找到阿米巴滋养体包囊,抗阿米巴治疗有效。  3、血吸虫病:有疫水接

炎症肠病性关节炎的关节表现

  (1)外周关节病变多于炎性肠病后出现,有的患者关节病变先于肠道病变几年出现。表现为少数非对称性、一过性、游走性周围关节炎,以膝、踝和足等下肢大关节受累为主,其次是肘、腕或指关节等。任何外周关节均可受累。关节炎严重程度与肠道病变严重程度相关,并伴炎性肠病治疗而消退。多数不遗留关节畸形,偶有小关节和

治疗炎症肠病性关节炎的简介

  治疗原则是积极治疗原发病,控制发作,维持缓解,减少复发,防治并发症。在疾病控制发作之后,均应长期维持治疗,一般以水杨酸类药为主维持治疗,部分患者使用免疫抑制药。维持时间应不少于3~5年,甚至终生维持,其间部分病例可酌情隔日或间隙给药以减少用药量和药物副作用[4]。  1.药物治疗  (1)非甾类

小儿炎症性肠病的发病原因

  迄今,炎症性肠病病因,发病机制未明,多认为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所致,包括遗传,感染,精神,环境,饮食,黏膜局部免疫紊乱等因素,目前认为IBD发病机制可能为:某些遗传决定因素使易感个体易于患病,在感染因子或肠腔内抗原的作用下刺激黏膜相关淋巴组织,引起上调的T细胞反应,由此激活各种细胞因子的网络,使局

概述小儿炎症性肠病的发病机制

  (1)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有大量证据表明IBD有一定的遗传易感性。流行病学研究发现IBD患者亲属发病率高于人群,CD高出30倍,UC高15倍。单卵双生报道134例中16%有一、二级直系亲属患有。IBD这种家族聚集现象提示与遗传有关。但这种遗传不符合简单的盂德尔遗传规律。UC及CD的单卵双生子同患

关于小儿炎症性肠病的预后介绍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预后取决于疾病的类型、并发症的有无以及治疗条件。对儿童患者的长期观察表明:约有10%的患儿在首次发作后可获得长期的缓解;仍有20%的患儿反复发作;有50%的患儿长期存在较轻微的症状,而20%的患儿持续存在较重的症状。全结肠炎患者手术几率高。与成人患者不同,约有1/3的直肠、乙状

关于炎症性肠病的粪便检查介绍

  1.粪便常规检查  肉眼观以糊状黏液脓血便为最常见,重症者粪质极少,少数患者以血便为主,伴有少量黏液或无黏液。镜检可见大量红细胞、白细胞,还可见嗜酸性粒细胞,急性发作期粪便涂片中常见有大量多核巨噬细胞。  2.病原学检查炎症性肠病病原学检查目的在于排除感染性结肠炎,是本病诊断的一个重要步骤。  

未确定型炎症性肠病的诊断

  1.确定以结肠为主的慢性炎症。  2.排除有因可查的各型结肠炎,如感染性、缺血性、药物性等结肠炎和结肠肿瘤等具备炎症性肠病的诊断条件。  3.病理、影像和免疫学检查不能确定为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  4.遗传学或血清学指标支持炎症性肠病。  5.随访观察结肠镜、病理改变和血清学标志物的变化,有

小儿炎症性肠病的血沉(ESR)检查

  血沉(ESR)检查 炎性肠病患者活动期ESR一般均见增高。ESR一般可反映病情活动性,国外报道,缓解期患者平均ESR为18mm/h,轻度活动者为43 mm/h,中度活动者62mm/h,重度活动者83mm/h。  ESR改变反映了本病活动期血清中某些蛋白质浓度的改变。当血清中某些蛋白质浓度,尤其是

概述炎症性肠病的临床表现

  一般起病缓慢,少数急骤。病情轻重不一。易反复发作,发作诱因有精神刺激、过度疲劳、饮食失调、继发感染等。  1、腹部症状  腹泻:血性腹泻是UC最主要的症状,粪中含血、脓和黏液。轻者每日2~4次,严重者可达10~30次,呈血水样;CD腹泻为常见症状,多数每日大便2~6次,糊状或水样,一般无脓血或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