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钦伦秀团队揭示肝癌免疫逃逸新机制

肿瘤免疫治疗是近年来癌症治疗领域的重大进展,靶向阻断 PD-1/PD-L1免疫检查点抗体疗法在癌症免疫治疗中更是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目前,美国FDA批准的PD-1抗体药物nivolumab(英文商品名: Opdivo)和pembrolizumab(英文商品名: Keytruda)与常用的抗癌药多吉美(索拉非尼sorafenib)联用用于治疗肝癌有一定的效果【1,2】,然而由于原发性/继发性耐药问题、免疫逃逸以及抗体药物有效性的问题,目前肝癌患者治疗的生存率并没有显著增加。如何提高有效率、克服耐药是研究的热点与难点。癌细胞与微环境相关对话,通过“免疫编辑”等途径,营造抑制性免疫微环境,从而发生免疫逃逸,是影响免疫治疗疗效的重要方面。因此,寻找新的方法提高肝癌免疫治疗途径具有重要意义。 近日,复旦大学钦伦秀、董琼珠团队与美国MD安德森癌症中心教授洪明奇团队合作在Gut杂志上发表了题为Disruption of tumour-a......阅读全文

钦伦秀团队揭示肝癌免疫逃逸新机制

  肿瘤免疫治疗是近年来癌症治疗领域的重大进展,靶向阻断 PD-1/PD-L1免疫检查点抗体疗法在癌症免疫治疗中更是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目前,美国FDA批准的PD-1抗体药物nivolumab(英文商品名: Opdivo)和pembrolizumab(英文商品名: Keytruda)与常用的抗癌药多

研究揭示乙肝病毒导致肝癌的免疫逃逸机制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免疫学研究所教授田志刚课题组与山东大学药学院教授张彩课题组合作,揭示了乙肝病毒感染导致机体T淋巴细胞免疫耗竭的新机制。  慢性病毒感染和肿瘤微环境可以诱使机体抗病毒或抗肿瘤特异性T细胞衰竭,使其增殖能力和效应功能严重受损,致使机体免疫应答无法抵抗病毒感染或肿瘤发生。T细胞共

乙型肝炎病毒诱发肝癌血管转移和免疫逃逸新机制

  近期,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杨鹏远课题组和研究员王凡课题组合作,在Cancer Research上,发表题为Hepatitis B-induced IL-8 Promotes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Venous Metastasis and Intrahepa

乙肝病毒导致肝癌的免疫逃逸机制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3月28日,自然出版集团旗下《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免疫学研究所田志刚教授课题组与山东大学药学院张彩教授课题组联合攻关的研究论文“Oncofetal gene SALL4 reactivation by hepatitis B virus co

肿瘤免疫逃逸的概念

肿瘤免疫逃逸(Tumor immune escape)是指肿瘤细胞通过多种机制逃避机体免疫系统识别和攻击,从而得以在体内生存和增殖的现象。

复旦附属中山医院团队发现了肝癌免疫逃逸新机制!

  肝细胞癌(HCC)作为全球第六大常见癌症类型,由于通常其确诊时间较晚,每年会导致近83万的死亡[1]。  针对晚期肝癌的治疗,当前主流手段包括多激酶抑制剂索拉菲尼、仑伐替尼等的使用。随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IMbrave150临床试验结果的发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正逐步改变晚期肝癌的治疗方式[2]。 

关于肿瘤免疫逃逸的简介

  肿瘤免疫逃逸(Tumor escape)是指肿瘤细胞通过多种机制逃避机体免疫系统识别和攻击,从而得以在体内生存和增殖的现象。机体免疫系统具有免疫监视功能,当体内出现恶变细胞时,免疫系统能够识别并通过免疫机制特异地清除这些“非己”细胞,抵御肿瘤的发生发展。然而,恶变细胞在某些情况下能通过多种机制逃

中国学者揭示初期肝癌细胞逃逸机制

  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赵斌课题组通过建立初期肝癌动物模型,首次捕捉到单个肝肿瘤起始细胞逃避免疫系统“追杀”的过程并揭示其原理。这一研究将对进一步研究肝癌发病机理和开发免疫治疗手段产生重要影响。相关论文近日在线发表于《基因与发育》杂志。  “肝癌发病率、死亡率较高,多数病人在确诊时已处于癌症中晚期

研究发现膀胱肿瘤免疫逃逸“帮凶”

  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徐洁杰教授和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许乐博士团队合作,对733个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研究发现,肌层浸润性膀胱癌肿瘤中分泌的白介素IL22细胞,在诱导抗肿瘤免疫障碍与辅助化疗抵抗性中发挥重要“坏”作用,该成果对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的化疗和免疫治疗选择提供了新思路,对

关于肿瘤免疫逃逸的基本介绍

  肿瘤免疫逃逸(Tumor escape)是指肿瘤细胞通过多种机制逃避机体免疫系统识别和攻击,从而得以在体内生存和增殖的现象。机体免疫系统具有免疫监视功能,当体内出现恶变细胞时,免疫系统能够识别并通过免疫机制特异地清除这些“非己”细胞,抵御肿瘤的发生发展。然而,恶变细胞在某些情况下能通过多种机制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