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酶的动力学实验_Km和Vmax的确定

实验材料蛋白底物试剂、试剂盒ATP仪器、耗材分析试管实验步骤1. 准备三套分析试管,分别含有不同量的每种蛋白底物,使 ATP 浓度保持在饱和浓度。2. 进行激酶测定。3. 进行使 ATP 浓度变化,蛋白饱和浓度不变的实验。4. 一旦知道了蛋白底物和 ATP 的 Km 和 Vmax 值,就用这个数据去设计酶/底物对的最佳实验条件。展开......阅读全文

激酶的动力学实验_Km和Vmax的确定

实验材料蛋白底物试剂、试剂盒ATP仪器、耗材分析试管实验步骤1. 准备三套分析试管,分别含有不同量的每种蛋白底物,使 ATP 浓度保持在饱和浓度。2. 进行激酶测定。3. 进行使 ATP 浓度变化,蛋白饱和浓度不变的实验。4. 一旦知道了蛋白底物和 ATP 的 Km 和 Vmax 值,就用这个数据去

激酶的动力学实验

Km和Vmax的确定             实验材料 蛋白底物 试剂、试剂盒

米氏方程的定义和表达式

米氏方程(Michaelis-Menten equation)表示一个酶促反应的起始速度(v)与底物浓度(S)关系的速度方程,v=VmaxS/(Km+S)。酶促反应动力学简称酶动力学,主要研究酶促反应的速度以及其它因素,例如抑制剂等对反应速度的影响。在酶促反应中,在低浓度底物情况下,反应相对于底物是

底物浓度对催化反应速度的影响-_二硝基水杨酸法

实验方法原理根据Michaelis-Menten 方程:  可以得到Lineweaver-Burk 双倒数值线方程:  在 1/ V 纵轴上的截距是1/ Vmax , 在1/ [ S ] 横轴上的截距是- 1/ Km 。 测定Km 和Vmax , 特别是测定Km , 是酶学研究的基本内容之一, Km

底物浓度对催化反应速度的影响及米氏常数Km

二硝基水杨酸法             实验方法原理 根据Michaelis-Menten 方程:     可以得到Lineweaver-Burk 双倒数值线方程:     在

酶促反应动力学(一)

  酶促反应动力学(kinetics of enzyme-catalyzed reactions)是研究酶促反应速度及其影响因素的科学。这些因素主要包括酶的浓度、底物的浓度、pH、温度、抑制剂和激活剂等。在研究某一因素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时,应该维持反应中其它因素不变,而只改变要研究的因素。

底物浓度对催化反应速度的影响及米氏常数Km-和最大-...

底物浓度对催化反应速度的影响及米氏常数Km 和最大 反应速度Vmax的测定实验实验方法原理 根据Michaelis-Menten 方程: 可以得到Lineweaver-Burk 双倒数值线方程: 在 1/ V 纵轴上的截距是1/ Vma x , 在1/ [ S ] 横轴上的截距是- 1/ Km 。 

米氏常数的计算方法

Km即是当反应速度为最大反应速度一半时的底物浓度。从v—[s]矩形双曲线上可得V,再从V/2处可求得Km值,但实际上,即使用很大的底物浓度,也只能得到趋近于V的反应速度,而达不到真正的V,因此测不到准确的Km值,为了得到准确的Km值,可以把米氏方程式加以改变,使之成为斜截式:y=kx+b的直线方程,

葡糖激酶酶动力学特征和催化功能

GK作为独特的单体变构酶,与葡萄糖结合后,酶的构象发生改变,新构象有利于后续葡萄糖与酶结合及酶亲和度的提高,希尔系数为1.7(希尔系数>1为正协同,即一个葡萄糖分子与GK结合,GK对其他葡萄糖分子亲和度增加),因而出现同促正协同作用,葡萄糖动力学曲线为“S”型,底物葡萄糖浓度较低时,酶活性增长缓慢,

测抑制剂IC50,酶浓度怎么确定

如果只是IC50,一个底物浓度就够了。但是IC50会随底物浓度的变化而变化,所以你要指定一个底物的浓度,发表IC50的时候要注明你底物的浓度。这个浓度如果没有任何依据的随意指定一个,感觉上就会不专业。如果你已经有其它人关于这个酶和其它抑制剂的资料(并且上面详细注明了所用的酶和底物的浓度,还有对底物的

米氏常数(Km)和最大反应速度(Vm)的测定

酸性磷酸酯酶动力学性质分析米氏常数(Km)和最大反应速度(Vm)的测定[原理]在温度、pH及酶浓度恒定的条件下,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的速度有很大的影响。在底物浓度很低时,酶促反应的速度(v)随底物浓度的增加而迅速增加;随着底物浓度的继续增加,反应速度的增加开始减慢;当底物浓度增加到某种程度时,反应速度

酶促反应动力学

一、酶促反应1913年,Michaelis和Menten根据Henri等提出的酶-底物复合物学说,用简单的快速平衡或准平衡概念推导了单底物的酶促反应方程,即米-曼氏方程(Michaelis-Menten equation)。酶促反应可表示为:k1 k2 E + S ------------- ES

酶促反应动力学

一、酶促反应1913年,Michaelis和Menten根据Henri等提出的酶-底物复合物学说,用简单的快速平衡或准平衡概念推导了单底物的酶促反应方程,即米-曼氏方程(Michaelis-Menten equation)。酶促反应可表示为: k1                   k2  

关于葡糖激酶的酶动力学特征和催化功能介绍

  GK作为独特的单体变构酶,与葡萄糖结合后,酶的构象发生改变,新构象有利于后续葡萄糖与酶结合及酶亲和度的提高,希尔系数为1.7(希尔系数>1为正协同,即一个葡萄糖分子与GK结合,GK对其他葡萄糖分子亲和度增加),因而出现同促正协同作用,葡萄糖动力学曲线为“S”型,底物葡萄糖浓度较低时,酶活性增长缓

酶促反应动力学

一、酶促反应1913年,Michaelis和Menten根据Henri等提出的酶-底物复合物学说,用简单的快速平衡或准平衡概念推导了单底物的酶促反应方程,即米-曼氏方程(Michaelis-Menten equation)。酶促反应可表示为:                            k

酶促反应动力学

一、酶促反应1913年,Michaelis和Menten根据Henri等提出的酶-底物复合物学说,用简单的快速平衡或准平衡概念推导了单底物的酶促反应方程,即米-曼氏方程(Michaelis-Menten equation)。酶促反应可表示为:                            k

竞争性抑制剂的概念解析

如果抑制剂浓度恒定,则在低底物浓度([S])时抑制作用最为明显,增大[S],抑制作用随之降低,直到[s]增大至很浓时,抑制作用近于消失,达到未加抑制剂时的最大反应速度(Vmax)水平,其动力学特征是:表观反应常数(Km)增大、Vmax不变。抑制程度只与抑制剂浓度有关。典型的例子如丙二酸和草酰乙酸对琥

酶的应用动力学

酶动力学是研究酶结合底物能力和催化反应速率的科学。研究者通过酶反应分析法(enzyme assay)来获得用于酶动力学分析的反应速率数据。1902年,维克多·亨得利提出了酶动力学的定量理论; 随后该理论得到他人证实并扩展为米氏方程。 亨利最大贡献在于其首次提出酶催化反应由两步组成:首先,底物可逆地结

米氏常数的的意义与应用

米氏常数在酶学和代谢研究中均为重要特征数据  。(1)同一种酶如果有几种底物,就有几个Km,其中尾值最小的底物一般称为该酶的最适底物或天然底物。不同的底物有不同的Km值,这说明同一种酶对不同底物的亲和力不同。一般用1/Km近似地表示酶对底物亲和力的大小,1/Km愈大,表示酶对该底物的亲和力愈大,酶促

米氏常数的意义与应用

米氏常数在酶学和代谢研究中均为重要特征数据 。(1)同一种酶如果有几种底物,就有几个Km,其中尾值最小的底物一般称为该酶的最适底物或天然底物。不同的底物有不同的Km值,这说明同一种酶对不同底物的亲和力不同。一般用1/Km近似地表示酶对底物亲和力的大小,1/Km愈大,表示酶对该底物的亲和力愈大,酶促反

非竞争性抑制的基本特点

⑴ 非竞争性抑制剂的化学结构不一定与底物的分子结构类似;⑵ 底物和抑制剂分别独立地与酶的不同部位相结合;⑶ 抑制剂对酶与底物的结合无影响,故底物浓度的改变对抑制程度无影响;⑷ 动力学参数:Km值不变,Vmax值降低。

反竞争性抑制对米氏反应动力学的影响

抑制剂存在时,对米氏方程的修正为:V0=Vmax[S]/(Km+α'[S])α'=1+[I]/Ki由上述式知,反竞争性抑制剂会改变酶对底物的Km,km减小,在底物浓度较低时,[S]Km,V0=Vmax/α',减小了反应理论的最大速率Vmax,表现为"酶量减少"。双倒数作图处理

关于葡萄糖激酶的酶动力学特征和催化功能介绍

  GK作为独特的单体变构酶,与葡萄糖结合后,酶的构象发生改变,新构象有利于后续葡萄糖与酶结合及酶亲和度的提高,希尔系数为1.7(希尔系数>1为正协同,即一个葡萄糖分子与GK结合,GK对其他葡萄糖分子亲和度增加),因而出现同促正协同作用,葡萄糖动力学曲线为“S”型,底物葡萄糖浓度较低时,酶活性增长缓

脲酶Km值的简易测定

步骤1.脲酶的提取:称取大豆粉1克,加入30%的乙醇25mL,充分摇匀后,置于冰箱中过夜,次日用2000rpm离心3分钟,取上清液备用。2.标准曲线的制作:按下表加入各种试剂单位:mL立即摇匀各管,于460nm下比色,1号管为参比。3.酶促反应速度的测定:按下表操作                 

关于酮戊二酸脱氢酶的基本介绍

  酮戊二酸脱氢酶(oxoglutarate dehydrogenase complex,缩写OGDC)是一个复合酶,因其在三羧酸循环中的作用而众所周知。  一、代谢途径  此酶参与三种不同的代谢途径  三羧酸循环  赖氨酸降解  色氨酸代谢  二、动力学特性  下列酶参数的值源自棕色固氮菌:  K

乙酸激酶的测定实验

基本方案             实验方法原理 ATP:乙酸磷酸转移酯(AK)乙酸+ATP→乙酰磷酸+ADP这个反应可以与丙酮酸激酶(PK)偶联,乳酸脱氢酶(LDH)反应如下:

乙酸激酶的测定实验

实验方法原理ATP:乙酸磷酸转移酯(AK)乙酸+ATP→乙酰磷酸+ADP这个反应可以与丙酮酸激酶(PK)偶联,乳酸脱氢酶(LDH)反应如下:实验材料酶样品试剂、试剂盒三乙醇胺-HCl KOH乙酸钠ATPMgCl2磷酸烯醇式丙酮酸LDHPK仪器、耗材分光光度计实验步骤实验所需「试剂」具体见「其他」0.

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快速染色法的研究(2)

  三、讨论  碱性磷酸酶(ALP)催化β-甘油磷酸钠生成甘油和无机磷酸根,AMP作为磷酸基受体,能不断结合磷酸根,加快正向反应速度。磷酸基受体在酶上有结合位点,且遵循Michatelis-Menten动力学,在ALP的催化机理中,转磷酸反应比磷酸水解反应拥有更高的Vmax,因此ALP更易将磷酸根转

米氏方程的方程意义

①当ν=Vmax/2时,Km=[S]。因此,Km等于酶促反应速度达最大值一半时的底物浓度。②当k-1>>k+2时,Km=k-1/k+1=Ks。因此,Km可以反映酶与底物亲和力的大小,即Km值越小,则酶与底物的亲和力越大;反之,则越小。③Km可用于判断反应级数:当[S]100Km时,ν=Vmax,反应

激酶的作用和特性

“激酶”的本意指的是使底物分子“激动”的酶,所以一般指从一个三磷酸核苷转移磷酸基至受体分子的酶,底物分子通过这个磷酸基的转移获得能量而被激活(变得更不稳定),所以很多的激酶需要从ATP转移磷酸基。激酶有时也可以由AMP及焦磷酸转移磷酸基,虽然一般来说,AMP和焦磷酸不能称之为高能化合物,但是“高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