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面对病菌,植物会开启“诱敌”模式

在病菌面前,为什么有的植物被侵害,而有的植物“毛发无损”?日前出版的《科学》杂志发表了中国科学家的论文,揭示了植物抗病的机理。这一发现对于未来设计农作物抗病品种、发展绿色农业具有重要意义。 上世纪40年代,科学家提出了植物抗病基因的理论。1994年,科学家发现了植物抗病基因编码抗病蛋白,但是一直不清楚抗病蛋白是怎样发挥作用的。清华大学柴继杰团队、中科院遗传发育所周俭民团队、清华大学王宏伟团队合作,终于解析了植物抗病蛋白的结构,发现了抗病小体,了解了“诱饵蛋白激活抗病蛋白”的机制。 原来,在细胞的表层有许多被称为受体的蛋白,这些受体筑成了植物防御病菌的第一道防线。受体能够识别出病菌的分子,一旦发现病菌,受体便调动细胞内的防御系统予以抵抗。此时病菌会向植物细胞内分泌毒性蛋白,企图杀死细胞内的防御卫士。 植物还有第二道防线,就是通过“诱饵”蛋白迷惑病菌的毒性蛋白。当毒蛋白上来破坏“诱饵”蛋白时,植物中的一个“开关”被打开,从......阅读全文

面对病菌,植物会开启“诱敌”模式

  在病菌面前,为什么有的植物被侵害,而有的植物“毛发无损”?日前出版的《科学》杂志发表了中国科学家的论文,揭示了植物抗病的机理。这一发现对于未来设计农作物抗病品种、发展绿色农业具有重要意义。  上世纪40年代,科学家提出了植物抗病基因的理论。1994年,科学家发现了植物抗病基因编码抗病蛋白,但是一

植物病菌检测仪的简单介绍

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除了会受到虫害的困扰,也会遭受一些病害,其中病菌类要分为真菌类病害、细菌类病害和病毒类病害。植物产生的病害主要由这三种病毒所引起的,以往由于农民不知道病害是由何种细菌或病毒引起的,所以会“病急乱投医”,喷洒大量农药,但是由于没有针对性的用药,对于农民来讲,不仅造成了经济上的浪费,

部分植物面对病菌为何毫发无损?

  在病菌面前,为什么有的植物被侵害,而有的植物“毛发无损”?日前出版的《科学》杂志发表了中国科学家的论文,揭示了植物抗病的机理。这一发现对于未来设计农作物抗病品种、发展绿色农业具有重要意义。  上世纪40年代,科学家提出了植物抗病基因的理论。1994年,科学家发现了植物抗病基因编码抗病蛋白,但是一

植物灰霉病菌致病新机制获解

   死体营养型植物病原真菌在杀死植物细胞获取营养前的能量来源和代谢途径是什么?这一问题一直困扰着相关学术界。记者10日从吉林大学了解到,国际微生物领域著名学术期刊《环境微生物学》(《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杂志日前在线发表了该校植物科学学院秦庆明教授课题组的研究

植物灰霉病菌致病新机制获解

  死体营养型植物病原真菌在杀死植物细胞获取营养前的能量来源和代谢途径是什么?这一问题一直困扰着相关学术界。记者10日从吉林大学了解到,国际微生物领域著名学术期刊《环境微生物学》(《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杂志日前在线发表了该校植物科学学院秦庆明教授课题组的研究成果,

植物灰霉病菌致病新机制获解

  死体营养型植物病原真菌在杀死植物细胞获取营养前的能量来源和代谢途径是什么?这一问题一直困扰着相关学术界。记者10日从吉林大学了解到,国际微生物领域著名学术期刊《环境微生物学》(《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杂志日前在线发表了该校植物科学学院秦庆明教授课题组的研究成果,

PNAS:病菌逃避免疫攻击的变身术

  最近,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布隆博格公共卫生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最流行的致病真菌,可以通过一种新的途径,抵抗免疫系统的攻击。  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九月七日的《PNAS》,对于“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引起阴道酵母菌感染和口腔感染鹅口疮的真菌)一旦进入血液,是如何引发致命感染的

免疫磁分离致病菌快速检测系统介绍

·Matrix公司创新采用大样循环免疫磁分离(IMS)技术,结合磁酶联显色技术,推出目前世界上速度最快的致病菌免疫检测方法。该方法已经获得美国AOAC认证,具有高灵敏度、高特异性、高稳定性、无污染、无毒性、检测迅速等特点。·特别适合大中型食品、药品和化妆品出口企业及微生物检测机构对产品中致病菌进行快

细胞免疫细胞免疫

  几乎所有的细胞表面都有MHC-I,CD8+T细胞能识别细胞表面的MHCI+抗原复合物,识别后进行攻击。  根据功能不同T细胞可分为三类,其表面均有相应的受体,具有抗原特异性:细胞毒性T细胞(Cytotoxic T cells,Tc)、辅助性T细胞(helper T cells,TH)、抑制性T细

植物免疫受体蛋白可“双重免疫”

当植物免疫系统监测到有病原菌入侵时,植物免疫受体蛋白就像“哨兵”一样活跃起来,调动机体启动免疫反应。但是,植物免疫受体蛋白究竟是如何被激活的,一直成谜。9月21日晚,南京农业大学王源超教授团队和清华大学柴继杰教授团队合作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发表的一篇论文,首次揭示了细胞膜受体蛋白是如何一边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