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肝硬化腹水与恶性腹水如何鉴别

恶性腹水可为漏出性(压迫阻塞血管或淋巴管,影响门脉或淋巴回流)、血性(侵蚀破坏血管或癌肿破裂),也可为渗出性和渗漏不典型性。尽管如此,仍以渗出性最常见。但肝硬化并发恶性腹水者,则以渗漏不典型性多见,在检验指标上与良性炎性腹水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两者的治疗、预后截然不同,须作进一步鉴别。(1)血性腹水:若肉眼明显血性或腹水红细胞>10万/μL,红细胞∶白细胞>10∶1,首先怀疑肝癌破裂、腹膜转移或其他肿瘤所致恶性腹水;如为淡血性或红细胞<10万/μL,多考虑为良性炎症(结核、SBP)或肝硬化病人自发性血性腹水。(2)腹水pH:炎症时大多pH<7.3,恶性>7.4。(3) 腹水蛋白:恶性腹水时由于腹膜炎症及微血管通透性增加,腹水蛋白含量增高,常在30g /L以上,腹水/血清白蛋白比值大多>0.5,或血清-腹水白蛋白浓度梯度变小,常<1.1 ,而单纯肝硬化病人有较大的白蛋白浓度梯度。但少数肝硬化病人腹水蛋白也可增高,非癌炎症腹水血清白蛋......阅读全文

如何鉴别肝硬化腹水和恶性腹水?

 恶性腹水可为漏出性(压迫阻塞血管或淋巴管,影响门脉或淋巴回流)、血性(侵蚀破坏血管或癌肿破裂),也可为渗出性和渗漏不典型性。尽管如此,仍以渗出性最常见。但肝硬化并发恶性腹水者,则以渗漏不典型性多见,在检验指标上与良性炎性腹水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两者的治疗、预后截然不同,须作进一步鉴别。   (1

肝硬化腹水与恶性腹水如何鉴别

恶性腹水可为漏出性(压迫阻塞血管或淋巴管,影响门脉或淋巴回流)、血性(侵蚀破坏血管或癌肿破裂),也可为渗出性和渗漏不典型性。尽管如此,仍以渗出性最常见。但肝硬化并发恶性腹水者,则以渗漏不典型性多见,在检验指标上与良性炎性腹水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两者的治疗、预后截然不同,须作进一步鉴别。(1)血性腹水:

肝硬化腹水和恶性腹水的鉴别

 恶性腹水可为漏出性(压迫阻塞血管或淋巴管,影响门脉或淋巴回流)、血性(侵蚀破坏血管或癌肿破裂),也可为渗出性和渗漏不典型性。尽管如此,仍以渗出性最常见。但肝硬化并发恶性腹水者,则以渗漏不典型性多见,在检验指标上与良性炎性腹水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两者的治疗、预后截然不同,须作进一步鉴别。  (1)血性

腹水的诊断

  首先应正确识别腹水、须与其他原因所致的腹部膨胀鉴别。根据病史、症状及系列检查进一步明确病因。  (一)病史  不同病因引起的腹水都具有各原发病的病史。如由心脏病引起的腹水,往往有劳力性呼吸困难、心慌,活动后下肢浮肿,夜间睡眠常取高枕位或半坐位。既往病史常能帮助诊断。内脏疾病引起的腹水,多有肝炎或

腹水的简介

  腹水(ascites),指腹腔内游离液体的过量积聚,是体征而并非一种疾病。任何病理状态下导致腹腔内液体量超过200ml即称为腹水。产生腹水的病因很多,比较常见的有心血管病、肝脏病、腹膜病、肾脏病、营养障碍病、恶性肿瘤腹膜转移、卵巢肿瘤、结缔组织疾病等。腹水定量诊断除影像学检查外,主要依据腹部叩诊

腹水的症状起因

  1、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2、肝内血流动力学改变和门静脉高压。  3、肝脏淋巴液外漏及回流受阻。  4、肾脏血流动力学改变。  5、水钠潴留。  6、激素代谢紊乱。  7、内毒素血症。  8、腹膜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9、腹腔脏器穿孔破裂。

怎样预防腹水疾病?

  1.注意饮食,防止暴饮暴食。  2.多运动,增加机体免疫力,保护内脏功能。  3.手术时,医护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  4.养成合理膳食习惯:保持清淡饮食,多吃新鲜蔬菜及水产品,如青菜、萝卜、海带、紫菜等。少食多餐,禁食肥肉及动物内脏,不可吃刺激性强的葱、椒、咖啡等。

腹水的鉴别诊断

  (一)腹水必须与其他原因所致的腹部膨胀鉴别  1、巨大卵巢囊肿,腹部明显膨隆,酷似腹水。叩诊浊音与波动感,易与腹水相混淆。巨大卵巢囊肿有以下特征:  (1)病人仰卧时,肠被压向腹后部与两侧,因此前腹叩诊呈浊音、两胁腹呈鼓音。  (2)脐至骼前上棘的距离两侧不相等。  (3)脐孔有上移现象。  (

腹水日常如何护理

  1、休息:卧床休息,伴有呼吸困难和压迫症状时应采取半坐卧位。  2、饮食护理:应进食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低钠饮食。对一般腹水患者不限制饮水量,而当血钠在130mmol/L以下时,应限制饮水量。利尿剂的使用  3、利尿剂使用:根据患者病情,合理选择利尿剂种类。使用利尿剂后每日详细、准确记录出

胸腹水常规检查

胸腹水常规检查是检查人体胸腹腔内液体情况的,包括外观,比重,粘蛋白定性实验,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白细胞单核和多核的比例。如无特殊要求,可以不必染色分类。主要用于区分胸腹积液的性质。实验的目的在于鉴别漏出液和渗出液。正常值正常人一般在胸腹腔内不存在大量积液。临床意义异常结果::(1)、血浆渗透压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