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急性心肌损伤生物化学标志物

1979年WHO提出急性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①典型的持续的胸痛史,②典型的心电图改变,包括ST段抬高和Q波出现,③心肌酶学的改变。并认为以上三项中的二项以上阳性可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 一个理想的心肌损伤标志物除了高敏感性和高特异性外,还应该具有以下特性:①主要或仅存在于心肌组织,在心肌中有较高的含量,在正常血液中不存在,可反映小范围的损伤;②能检测早期心肌损伤,且窗口期长;③能估计梗死范围大小,判断预后;④能评估溶栓效果。一、历史演变1954年首先报告测定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有助诊断AMI,1952年首先从牛心肌提纯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1955年用于诊断急性心肌梗死。1963年发现了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在急性心肌梗死时快速升高,1966年发表了CK-MB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作用的报告,C......阅读全文

急性心肌损伤生物化学标志物

1979年WHO提出急性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①典型的持续的胸痛史,②典型的心电图改变,包括ST段抬高和Q波出现,③心肌酶学的改变。并认为以上三项中的二项以上阳性可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 一个理想的心肌损伤标志物除了高敏感性和高特异性外,还应该具有以下特性:①主要或仅存在于心肌组织,在心肌中有较高的含

心肌损伤时心肌标志物正确选择

心肌损伤时心肌标志物的正确选择: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的建议认为,肌红蛋白是用于心肌损伤的最佳早期标志物。由于其为小分子物质,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时可快速入血,故在AMI发生的1.5~6h内,通过动态检测二次血清肌红蛋白水平可早期诊断是否有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如第二次检测值明显高于第一次检测值,则具有

心肌损伤时心肌标志物正确选择

心肌损伤时心肌标志物的正确选择: 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的建议认为,肌红蛋白是用于心肌损伤的最佳早期标志物。由于其为小分子物质,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时可快速入血,故在AMI发生的1.5~6h内,通过动态检测二次血清肌红蛋白水平可早期诊断是否有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如第二次检测值明显高于第一次检测值,则

心肌损伤时心肌标志物的正确选择

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的建议认为,肌红蛋白是用于心肌损伤的最佳早期标志物。由于其为小分子物质,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时可快速入血,故在AMI发生的1.5~6h内,通过动态检测二次血清肌红蛋白水平可早期诊断是否有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如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第二次检测值明显高于第一次检测值,则具有极高的阳性

心肌损伤时心肌标志物正确的选择

心肌损伤时心肌标志物的正确选择: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的建议认为,肌红蛋白是用于心肌损伤的最佳早期标志物。由于其为小分子物质,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时可快速入血,故在AMI发生的1.5~6h内,通过动态检测二次血清肌红蛋白水平可早期诊断是否有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如第二次检测值明显高于第一次检测值,则具有

心肌损伤时心肌标志物正确的选择

心肌损伤时心肌标志物的正确选择: 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的建议认为,肌红蛋白是用于心肌损伤的最佳早期标志物。由于其为小分子物质,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时可快速入血,故在AMI发生的1.5~6h内,通过动态检测二次血清肌红蛋白水平可早期诊断是否有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如第二次检测值明显高于第一次检测值,则

心肌损伤早期的生化标志物

指症状出现6小时内血液中升高的标志物。1.Mb(AMI发生0.5~2小时可升高)。2.CK、CK-MB(AMI发生3~8小时可升高)。3.cTnT、cTnI(AMI发生3~6小时可升高)。cTnI/cTnT(或以CK-MB质量替代)是诊断MI的首选标志物。症状发作6h以内应同时检测cTnI/cTnT

心肌损伤时心肌标志物的正确选择原则

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的建议认为,肌红蛋白是用于心肌损伤的最佳早期标志物。由于其为小分子物质,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时可快速入血,故在AMI发生的1.5~6h内,通过动态检测二次血清肌红蛋白水平可早期诊断是否有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如第二次检测值明显高于第一次检测值,则具有极高的阳性预报价值;如动态检测二

心肌损伤6大标志物最全解读

心肌损伤标志物是心肌损伤发病 6~9 小时后,血中出现增高并持续数天、对心肌损伤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都高标志物。理想标志物的特性:1、时间限定性;2、比例特异性;3、敏感被测性;4、分级相关性。心肌损伤标志物分类及测定反应心肌缺血损伤的主要生物化学标志物包括心肌酶及心肌蛋白等,前者有血清天门冬氨酸转氨酶

心肌损伤的生化标志物有哪些?

乳酸脱氢酶(LD)由两种亚单位组成:H和M。它们按不同的形式排列组合形成含4个亚基的5种同工酶,即:LD1(H4)、LD2(H3M1)、LD3(H2M2)、LD4(HM3)、LD5(M4)。LD催化丙酮酸与乳酸之间的还原与氧化反应,在碱性条件下促进乳酸向丙酮酸方向的反应,而在中性条件下促进丙酮酸向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