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揭示稳定铁同位素指示水稻吸收转运铁的过程机制

铁是植物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其在细胞呼吸、光合作用和金属蛋白的催化反应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植物有两种铁吸收方式,即机理(Strategy)I和机理II。机理Ⅰ是指还原酶首先将Fe3+还原成Fe2+,然后由铁转运蛋白将Fe2+运输到植物体内。机理II是指植物体内合成大量的植物铁载体,并分泌到根际土壤与Fe3+直接结合,以螯合物的形式转运至植物体内。传统观点认为,植物只具备其中一种特定的铁吸收方式。然而近期研究表明,水稻兼具两种机理。 为了研究水稻在富铁与缺铁环境下铁的吸收及转运机理,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人员与合作者系统研究了高有效态铁(Fe3+-EDTA培养液体系)和低有效态铁(喀斯特地区碱性稻田)种植条件下水稻对铁的吸收转运过程。通过分析土壤、孔隙水及培养液水稻各组织部位的Fe同位素组成,发现两种不同种植条件下的水稻Fe同位素分馏方向和尺度具有明显差异。高有效态铁种植环境中,植物根系Fe同位素组成(d56Fe)......阅读全文

地化所在污染河流铁同位素研究中取得进展

  铁是生物生命必需元素,因此准确判定从陆地到海洋输送的铁的通量及其同位素组成对深入了解全球铁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其对海洋生物初级生产力的影响至关重要。相对于被广泛研究的背景区大型河流如亚马逊河,备受人类活动干扰的中小规模流域中铁同位素研究还非常有限。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陈玖斌及其合

第五届金属组学国际研讨会大会报告(六)

  分析测试百科网讯 2015年9月9日-12日,第五届金属组学国际研讨会在北京西郊宾馆召开,会议由中国科学院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清华大学共同主办,来自世界各地的近200位金属组学领域的专家学者汇聚一堂,探讨金属组学的最新进展及未来展望。  9月12日上午的B会场,来自

土壤中低镁黏土矿物与铁氧化物富集轻镁同位素研究进展

  镁是动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之一,参与动植物生长的多个生理过程,如蛋白和叶绿素的合成等。土壤是植物主要的“营养元素库”,镁通过根系吸收进入植物,再通过食物链进入动物体中。因此,了解镁在土壤体系中的生物地球化学行为,对农业生产及人体健康保护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铁锰结核是区域性土壤中的常见矿物组分,由于

稳定铁同位素指示水稻吸收转运铁的过程机制

  铁是植物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其在细胞呼吸、光合作用和金属蛋白的催化反应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植物有两种铁吸收方式,即机理(Strategy)I和机理II。机理I是指还原酶首先将Fe3+还原成Fe2+,然后由铁转运蛋白将Fe2+运输到植物体内。机理II是指植物体内合成大量的植物铁载体,并分泌到根际

海底神秘同位素提供线索 迄今距地球最近的超新星“现身”

  德国的研究团队发现了一颗迄今为止距离地球最近的超新星,并且它的爆发时间就发生在过去数百万年前,相对而言是一颗较为年轻的超新星。这一研究对人们了解恒星的形成,以及地球周围的恒星环境具有重要的价值。相关论文发表在最新一期的《自然》杂志上。   超新星爆发是恒星在演化接近末期时经历的一种剧烈爆炸,通常

地质地球所揭示早寒武世深海氧化原因

  寒武纪早期,地球生物出现急剧的演变,埃迪卡拉晚期软体生物消失,而寒武纪生物出现了大爆发。最可能促使大生物演化的内在因素是氧气。深海氧化程度的增强被认为导致了大动物的演化。  以前主要利用铁组分和硫同位素组成对过渡时期扬子海洋化学进行研究,但铁组分和硫同位素值主要反映海洋底水条件。而对于分层的海洋

李雪芳鉴定出铁-锰水合物表面吸附复合物结构

贵阳地化所用稳定同位素分馏方法鉴定铁-锰水合物表面吸附复合物结构  铁-锰水合物是自然界水体中最主要的吸附剂或共沉降物之一,研究溶液中的金属离子或金属化合物是以何种形式吸附在铁-锰水合物表面,可以了解这些金属被移除的方式、条件和种类,并最终理解溶液中金属元素的分配形式和同位素分馏。但是,该研究有如下

地质地球所提出超低含量超镁铁岩Sm-Nd同位素分析方法

  超低含量超镁铁岩Sm-Nd同位素分析技术在地幔包体、蛇绿岩、深海橄榄岩及陨石等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但是,由于超镁铁岩Sm-Nd含量极低,一般仅为ppb(10-9g/g)量级,同时,超镁铁岩具有较高的MgO含量(~40%),采用HF溶解样品时,HF与Mg会形成氟化物沉淀,Sm、Nd会与氟化物

海底冷泉区的甲烷厌氧氧化作用研究获进展

  甲烷厌氧氧化作用(AOM)是海洋中的一个重要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消耗了海洋沉积物中绝大多数的甲烷,并影响着海底碳酸盐沉积体的形成。除了硫酸根和硝酸根等能作为电子受体以外,三价铁(Fe3+)也可以作为潜在的电子受体,驱动与铁还原耦合的甲烷厌氧氧化作用(Fe-driven AOM)。尽管已有少量实验

西南印度洋脊热液区硫化物中汞同位素研究获进展

  目前,汞同位素在物质循环及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中有重要应用,其具有特殊的地球化学及同位素地球化学性质。相比于其他金属同位素(如锌和铁等元素的同位素),汞在多数生物过程中有着明显的非质量分馏,其机制主要是光化学还原及甲基化等过程控制,且汞的非质量信号伴随着汞的迁移而一直保存,是示踪物质循环的理想工具。

X射线能使铁-57的原子核变得透明

  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2月9日(北京时间)报道,德国科学家首次利用能提供高亮度X射线同步辐射光源的第三代正负电子串联环形加速器(PETRA Ⅲ),证明X射线也存在电磁感应透明(EIT)效应,能使铁-57的原子核变得透明。   EIT效应本质是电磁场与原子系统相互作用形成的量子相干效应,即特定

7月10日《自然》杂志精选

   为什么城市比农村热?  一个城市的气温经常要比其周围农村地区高,这种城市热岛效应的普遍解释是由城市地区蒸发冷却率较低造成的。但Xuhui Lee及同事在这项研究中通过气候模拟发现,对北美各地的城市来说,白天的城市热岛效应随地表和低层大气之间热对流的效率发生变化。这种对流效应随气候条件不同而不同

第五届金属组学国际研讨会大会报告(五)

  分析测试百科网讯 2015年9月9日-12日,第五届金属组学国际研讨会在北京西郊宾馆召开,会议由中国科学院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清华大学共同主办,来自世界各地的近200位金属组学领域的专家学者汇聚一堂,探讨金属组学的最新进展及未来展望。12日的分会场一,来自复旦大学的Xiangshi T

地化所开展云南临沧超大型锗矿床沉积物的锗同位素研究

  作为一个新的非传统同位素,锗同位素目前积累的研究资料非常有限。已有工作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1)地质体和天体物质的锗同位素组成研究,分析对象包括火成岩、海洋沉积物、海底热液、热水沉积铁氧化物、高温地热流体和铁陨石;(2)锗同位素分馏参数的理论预测。这些研究初步奠定了锗同位素应用的

单颗粒ICP-MS应用:通用池技术消除铁纳米颗粒质谱干扰

随着纳米颗粒在工业上的广泛应用,采用单颗粒模式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SP-ICP-MS)分析金属纳米颗粒成为最有前途的技术之一。由于其高灵敏度、易用性和分析速度快等特点,ICP-MS是一种理想的技术,用于检测纳米颗粒的特性:无机成分、浓度、尺寸大小、粒度分布和聚集等。除了金和银纳米颗粒以外,零价铁

向“共享”迈进 金属组学平台启动会在高能所成功召开

  分析测试百科网讯 2020年1月17日,为推动北京地区金属组学研究相关机构合作与 交流,充分发挥各单位优势,经相关机构与专家协商,由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多学科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纳米生物效应与安全性重点实验,中国科学院-香港大学金属组学与健康和环境联合实验室,国家环境保护汞污染防治工程技术中

仙后座A放射性同位素分布“重现”

  日本理化学研究所的一个国际联合研究小组利用最新计算机模拟,成功再现了大约340年前爆发的超新星残骸仙后座A中钛和镍的放射性同位素空间分布。由于这种分布能直接反映中子星爆炸的情况,有助于解开“超新星爆发”之谜。  质量超出太阳8倍以上的大质量星诞生之后,经过数百万年稳定进化,星体中心大部分由铁形成

英国皇家化学会期刊JAAS研讨会在清华大学隆重召开

激光烧蚀ICP质谱作为一种多方面工具在地球和生命科学领域的使用介绍  日本京都大学自然科学学院地球和行星科学系Takafumi Hirata教授作了题为《激光烧蚀ICP质谱作为一种多方面工具在地球和生命科学领域的使用介绍》的报告,主要介绍了ICP质谱和激光烧蚀技术在固体地球化学样品的多元素测定或同位

研究称地球与月球形成时间比以前认为的更晚

地球与月球形成时间比以前认为的更晚  北京时间6月10日消息,据物理学家组织网报道,地球和月球是2颗体积跟火星和金星差不多的行星撞在一起产生的。迄今为止人们一直认为这次撞击事件发生在我们的太阳系只有3000万岁时,或者发生在距今大约45.37亿年前。然而丹麦尼耳斯·玻尔研究所进行的最

投资2700万 明年四川将建成首个二恶英实验室

二噁英分析设备   你是否有在路边遇见焚烧垃圾场面?不要忽视这样的行为,它是世界上最毒的物质二噁英产生的最主要来源。到底我们身边的二噁英污染到了什么程度,现在还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   近日获悉,四川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实验大楼建设项目目前已在成都开建。500余天后,当新的环境监测中心站

太平洋洋隆之下软流圈地幔中铁同位素的高度不均一性

  近日,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在线刊发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肖媛媛课题组研究人员对东太平洋洋隆5-15°N两侧海山玄武岩的铁(Fe)同位素的研究成果,揭示了太平洋洋隆之下软流圈地幔中Fe同位素的高度不均一性。  对大洋中脊玄武岩(MORB)的研究表明,上地幔在

2017年中国质谱学会无机及同位素质谱学术报告(续)

  分析测试百科网讯 2017年8月18-21日,2017年中国质谱学会无机及同位素质谱学术会议在四川成都召开。会议期间,邀请多位专家学者进行大会报告,分享无机及同位素质谱的相关研究和技术的最新进展。  相关报道:开幕式,大会报告(一),大会报告(二)  20日的大会报告中,清华大学教授张新荣、中国

中国质谱学会第31届年会分会报告(二)

  更多阅读:中国质谱学会第31届年会分会报告(一)  链接:http://www.antpedia.com/news/98/n-158298.html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刘丽萍老师  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刘丽萍

技术课堂之X荧光激发源的激发方式

  针对通常的X射线荧光光谱仪,比较普及的激发方法有一下几种:   一、用放射性同位素源激发   源激发是将小量的放射性同位素,如55Fe(铁)、109Cd(镉)等化学物质固封在密封性的多出小圆孔的铅罐中,持续发射点出低能γ放射线,经准直后照射被测化学物质上造成X莹光。放射性同位素源传出的X射线

专用ICP-MS半导体杂质检测应用

对Fab工厂而言,控制晶圆、电子化学品、电子特气和靶材等原材料中的无机元素杂质含量至关重要,即便是超痕量的杂质都有可能造成器件缺陷。 然而半导体杂质含量通常在ppt级,ICP-MS分析时用到的氩气及样品基体都很容易产生多原子离子干扰,标准模式、碰撞模式下很难在高本底干扰的情况下分析痕量的目

中国科大三维原子尺度上测定铁基超导材料同位素效应

  近日,中国科大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吴自玉教授研究小组和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陈仙辉教授研究小组利用X射线吸收谱学,在三维原子尺度上研究了铁基超导材料的同位素效应,取得了重要进展。这一成果发表在4月29日自然出版集团的Scientific Reports(《科学报告》)上。   自2008年

2011年第31届中国质谱学会年会日程公布

  由中国物理学会质谱分会主办,西北核技术研究所承办的2011年第31届中国质谱学会年会,将于2011年8月6日至8月10日在西安未央湖大酒店召开,会期五天。本届年会的主题是:前沿质谱新方法、新技术及其应用的最新进展。本次年会将邀请知名质谱专家,做高水平的学术报告;并组

科学家4天发现45种新放射性同位素

  日本理化学研究所6月8日宣布,一个国际联合研究小组利用RI射束工厂的放射性同位素射束加速器,在4天之内发现了从锰(25号元素)到钡(56号元素)的45种新放射性同位素。新发现的同位素数量高于世界上约40种年平均发现的同位素数量。对破解长期以来元素的合成以及中子过剩原子核之谜打开了

我国学者发现贵金属元素Os在俯冲脱水过程中的活动性

   物以稀为贵,地球早期发生核幔分离时,部分元素随着铁镍合金进入地核,从而造成它们在硅酸岩地球(包括地幔和地壳)中的含量极低,因此它们被称为贵金属元素,包括Os和其它七个元素(即Ir, Ru, Rh, Pt, Pd, Ag和Au)。这些元素主要赋存在硫化物中。强亲铁元素中的Re-Os同位素体系主要

地质地球所西藏蛇绿岩研究揭示特提斯洋演化历史

  新特提斯洋是中生代以来位于南半球冈瓦纳大陆和北半球欧亚大陆之间的古海洋,它的构造演化直接塑造了现今洋陆格局,因此一直是地质学关注的重要问题。新特提斯洋的演化存在诸多争议,关键一点在于其大洋岩石圈是否保存于现今大陆之上,这也直接限制了人们对特提斯基本问题的理解,如新特提斯洋的打开和俯冲时代、俯冲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