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全球变化及应对”在城乡气候变化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在“全球变化及应对”重点专项的支持下,“基于多源卫星遥感的高分辨率全球碳同化系统研究(2016YFA0600200)”项目团队在城市气候变化和植被光合物候监测方面取得新进展。 基于城市地区与郊区之间的温度和CO2梯度差异,南京大学居为民和张永光教授团队结合高空间分辨率叶绿素荧光数据(OCO-2 SIF)提出一种城市-郊区梯度的植物光合作用和光合生理状况研究方法。将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880个城市及周围的郊区作为研究区,分别提取了城市和郊区植被的光合物候信息和结构物候信息。结果显示:相较于郊区植被,城市地区植被的光合作用开始时间、达到峰值的时间通常较早,其光合作用结束时间通常较晚,因此城市地区植被通常具有较长的生长期。该种差异在北半球几乎所有城市中均存在,且在半干旱地区更为显著(图1)。进一步研究表明,植被光合物候开始期和峰值期提前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温度和大气CO2, 而影响植被光合物候结束期延后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大气CO2。研究......阅读全文

我国应急启动全球变化研究 共设19个项目

  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全球变化研究于7月9日正式启动。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全国政协常委、教科文卫体委员会主任、科技部原部长徐冠华,科技部副部长曹健林,中科院副院长丁仲礼等领导和专家出席会议。  “以全球气候变化为主要内容的全球变化问题日益突出,成为人类可持续发展最严峻的挑

“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1 为什么要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

北京生科院全球变化生物学联合研究中心成立

  7月12日,中科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全球变化生物学联合研究中心”成立暨学术研讨会召开。北京生科院院长康乐研究员宣读了成立全球变化生物学联合研究中心的通知,来自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动物研究所、研究生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河南大学,北京大学和南京大学相关领域研究员、教授做了

中科院北京生科院全球变化生物学联合研究中心成立

  7月12日,中科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全球变化生物学联合研究中心”成立暨学术研讨会召开。北京生科院院长康乐研究员宣读了成立全球变化生物学联合研究中心的通知,来自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动物研究所、研究生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河南大学,北京大学和南京大学相关领域研究员、教授做了代表中国全球变化

扎根西部 创新发展

          记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地处西部的兰州大学,先后被确立为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培养人才,服务地方,兰大在融入西部的发展中即将迎来百年校庆。   作为兰州大学众多科研

第十四届世界水大会在巴西召开

  以“面向未来的适应性水资源管理 ”为主题的第十四届世界水大会(XIVth World Water Congress)于9月25日至29日在巴西累西腓(Recife,Brazil)举行。来自全球56个国家近千名专家学者参加了大会。中国派出了以水利部、科研机构专家学者组成代表团参加大

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2011年度重要支持方向确定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科技厅(委、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办公厅(室):  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是《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部署的、引领未来发展、对科学和技术发展有很强带动作用的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携手构建合作共赢、公平合理的气候变化治理机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习近平  尊敬的奥朗德总统,  尊敬的各位同事,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今天,我们齐聚巴黎,出席联合国气候变化巴黎大会开幕式。这表明,恐怖主义阻挡不了全人类应对气候变化、追求美好未来的进程。借此机会,我愿向法国人民致以诚挚的慰问,同时对奥朗德总统和法国政府为这次大会召

符淙斌院士:坐看风云际会时

  中国科学院院士、气候学家符淙斌   南京大学东南楼,70岁的符淙斌院士的新办公室简约而素净。这幢楼是上世纪50年代建筑学大师杨廷宝先生的杰作。窗外,金陵苑满眼的花树在冬日的阳光下,透着江南特有的气息,冬青、雪松的深绿伴着银杏树的深黄,杂着腊梅花初吐的暗香,还有不远处中国气象学奠基人竺可桢先

当“青椒”遇上“三极” 期待更多“中国声音”

  青藏高原是全球的“高极”,与南极、北极并称为地球“三极”。作为全球生态环境的重要屏障和关键纽带,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脆弱区,“三极”研究日益成为全球科研的前沿和热点。  青年学者作为“三极”研究的主力军和创新的动力源泉,他们都在关注哪些前沿问题?9月28日,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与中科院青年

当“青椒”遇上“三极” 期待更多“中国声音”

   青藏高原是全球的“高极”,与南极、北极并称为地球“三极”。作为全球生态环境的重要屏障和关键纽带,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脆弱区,“三极”研究日益成为全球科研的前沿和热点。  青年学者作为“三极”研究的主力军和创新的动力源泉,他们都在关注哪些前沿问题?9月28日,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与中科院青

安芷生院士:科学研究需要信念

  上世纪90年代,全球冰期—间冰期变化是解释第四纪全球环境和气候变化的经典理论。安芷生团队基于中国黄土和其他生物地质记录的野外观测和大陆环境科学钻探的研究,将野外观测、实验分析和数值模拟相结合,提出东亚环境变化的季风控制论和过去亚洲季风变迁的动力学,解析了亚洲环境变化的机理,得到国际认可。  作为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1)》白皮书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2日发表《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1)》白皮书。全文如下: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1) (2011年11月22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目录   前言   一、减缓气候变化   二、适应气候变化   三、基础能力建设

我国“对地观测大数据应对全球变化”获联合国奖项

  北京时间9月3日,联合国官网发布消息,中国科学院遥感地球所郭华东院士率领的“对地观测大数据应对全球变化”研究团队荣获“全球脉动”计划奖项。全球共有9个团队获奖,郭华东团队是唯一的中国团队。  此项研究于2014年5月启动,是由联合国“全球脉动”计划和联合国秘书长气候变化支持小组联合主办,旨在提出

北京全球变化国际研讨会召开

  2013年9月23-25日,北京全球变化国际研讨会在北京会议中心举办。会议主题为“全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分全球变化的规律和机理、人类活动对全球变化的影响、气候变化的影响及适应、综合观测和地球系统模式四个专题进行报告,包括12个国际专家大会特邀报告、44个全球变化研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

全球变化研究中心首批项目启动 增强中国话语权

  7月29日下午,经专家团评议,全球变化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在北京师范大学通过了首批拟启动项目,这标志着这个研究全球变化的机构即将正式运转。   全球变化研究协同创新中心成立于2012年8月,由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中科院等共同创办。中心现拥有100多名研究人员,并计划在三年内翻一番。   “这

交叉优势走得更快 清华地学中心成立3年成绩斐然

  9月中旬,教师节过去不久,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心办公楼里仍挂着学生们自己设计的谢师海报,特色明显。与这些海报并排贴着的便是各种讲座信息以及中心新近发表的论文,90%是英文,内容五花八门,有关于大气环流的,有关于湿地保护的,有力学领域的,还有计算机领域的……涉及的领域和学科十分广泛。   

第325次香山会议研讨全球变化问题 徐冠华任执行主席

人类社会与经济活动所引起的全球气候和环境变化已经成为国际政治和外交的热点问题。7月7日,以“全球变化:观测、模拟、人类活动及经济学问题”为主题的第325次香山科学会议在北京举行,来自国内外的40多位专家学者与会。 会议执行主席徐冠华院士介绍说,我国已形成了相当规模的全球变化研究能力。198

全球变化天基观测系统联合研究中心揭牌成立

12月3日,由中山大学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共建的全球变化天基观测系统联合研究中心(以下简称联合中心)在中山大学正式揭牌成立。据介绍,联合中心旨在从国家重大需求和科学目标出发,开展原创载荷的论证、研究与开发,致力于建成世界一流全球气候变化空间系统论证、科学载荷与应用的开放研究平台,产生一批有国际

方修琦:全球变暖面面观

    方修琦 1962年生,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教授,主要从事环境演变及其影响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工作,主持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之课题 “暖期气候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与人类适应研究”。出版有《全球变化》、《中国碳排放的历史与现状》、《中国古地理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成立大会召开

  11月25日,中科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在武汉举办院士报告会暨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成立大会。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主任、科技部原部长徐冠华院士,湖北省副省长郭生练,中科院大气物理所曾庆存院士、测地所许厚泽院士、中国地质大学金振民院士、总参测绘局杨元喜

郑国光撰文谈全球气候变暖若干关键科学问题

  自2009年底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前发生“气候门”事件以来,部分科学家和媒体对气候变化的关键科学问题提出了质疑,甚至彻底否认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四次评估报告的核心结论。极端的意见甚至认为,全球气候变暖是一场闹剧和骗局。这些情况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困惑。  气候变化科学问题争论和质疑的

郑国光:全球气候变暖是一场骗局?

――关于当前气候变化若干关键科学问题的认识  资料图片:这是位于北极附近的挪威斯瓦尔巴群岛的一条冰川。自1966年以来,这条冰川已缩减了3.5公里。研究表明,北极地区气候变暖的速度是地球其他地区气候变暖速度的两倍,这对北极地区的生态系统构成了严重威胁。 

中外合作开展南太平洋科学研究

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景观图。资料图片国际南半球海洋研究中心揭牌仪式。资料图片  2017年5月22日,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国际南半球海洋研究中心在澳大利亚霍巴特正式启用,为加强对南太平洋气候变率的研究,探索气候变化及其对南太平洋岛国的影响提供科学支撑。  该中心由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与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

主动式增温用于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呼吸控制实验

哀牢山生态站在国内首次将主动式增温用于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呼吸控制实验  中国的CO2收支问题已受到国内外的密切关注,目前已成为国家制定战略决策的重大需求。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有机碳库,全球的土壤微生物呼吸不但占全球土壤总呼吸的71%,同时还是每年化石燃料排放碳的9倍,为每年陆地碳汇

何建坤:全球气候治理形势与我国低碳发展对策

  《中国低碳发展报告(2017)》于2017年6月29日《中国低碳发展报告(2017)》发布会暨第六届中国低碳发展论坛上首次与公众见面。  会上,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原常务副校长何建坤教授就全球气候治理形势与我国低碳发展对策进行主题演讲。  何建坤: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郭华东团队获联合国“全球脉动”计划奖项

  近日,记者从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获悉,该所郭华东院士领衔的“对地观测大数据应对全球变化”团队获联合国“全球脉动”计划奖项,并将在2014年联合国气候峰会期间展示。  据郭华东介绍,获奖项目“对地观测大数据应对全球变化”源自他担任首席科学家的“973”计划“空间观测全球变化敏感因子的机理与方

吕达仁刘毅刘宇:追踪碳足迹

  吕达仁院士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和外国专家交流 资料图片  CFP  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各国艰难地通过了《巴黎协定》。中国在其中的贡献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好评,彰显了负责任大国的气度。中科院副院长丁仲礼曾说:排放权就是发展权。中国既要负责任,也要争取平等合理的发展权。   最有

探寻大气污染与气候变化相关联的纽带

   国家防总最近预测表明,今年汛期我国降水总体偏多,同时,华北地区等地同时出现较重旱情,极端天气现象再次引发公众关注。  “气候变化研究里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同时要分析、研究气溶胶的作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同时也要研究气候变化对环境的影响。”前国家气候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丁一汇在接受《中国科学

“大尺度土地利用变化对全球气候的影响”项目启动

  9月16日上午,国家“973”计划全球变化研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大尺度土地利用变化对全球气候的影响”项目启动会召开。中国科学技术部基础研究司,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中科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和遥感应用研究所的专家,以及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