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组印记

这是根据我写的一个PPT摘录的,希望能有朋友讨论这方面的问题。并拓宽这个领域,讨论epigenetics更广泛的问题。毕竟epigenetics是现在动物功能基因组研究的主流和一个重要方向。1. 印迹基因的概念及重要意义概念:基因组印迹是特指来源于亲本的等位基因进行不对称后成修饰后而导致的单等位基因表达的现象。这种在生物进化中形成的、有规律而又受控的基因失活是机体中基因表达调节的一种重要方式。2. 研究印迹基因的重要意义已有的资料显示,印迹基因对胎儿生前的生长及其谱系发育起着重要的作用,动物的发育过程、某些遗传疾病及癌症的发生过程都与基因印迹密切相关;印迹基因在哺乳动物配子中总是优先表达,这就开启了一个与发育相关的重要开关,使哺乳动物能依据环境的特点向最优化的种系方向发育。进一步筛选出和克隆出更多新的印迹基因,并进行印迹机制的深入研究对于进一步理解个体发育、遗传疾病及癌症的发生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3. 印迹机制在哺乳动物中所发现......阅读全文

Cell子刊:-人类诱导多能干细胞内在基因组特性

  人诱导多能干细胞(Human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hipsCs)因其表观异质性而表现出不同的分化潜能,除了印迹和X染色体等研究充分的成分/染色体外,其分化程度/属性尚不清楚。在这里,作者展示了7个不同种系潜力的hipsC株系表现出明显的表观基因组异质性

细胞化学基础碱基的种类及发现进程

发现进程生物体中常见的碱基有5种,分别是腺嘌呤(A)、鸟嘌呤(G)、胞嘧啶(C)、胸腺嘧啶(T)和尿嘧啶(U) ,2019年又人工合成了4种碱基,美国科学家StevenA. Benner将这4个新成员分别命名为“Z”“P”“S”“B”(顾名思义,前5种碱基中,腺嘌呤和鸟嘌呤属于嘌呤族(缩写作R),它

揭示胚胎发育过程中关键信号通路的表观遗传调控机理

  哺乳动物基因组DNA中的5-甲基胞嘧啶(5mC)是一种稳定存在的表观遗传修饰,通过DNA甲基转移酶(DNMTs)催化产生。近年来研究发现,TET双加氧酶家族蛋白可以氧化5mC,从而介导DNA发生去甲基化。虽然DNA甲基化在哺乳动物基因组印记和X染色体失活等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DNA甲基

北京基因组所合作开发完成长非编码RNA数据库

  长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 lncRNA)是近年来国际研究的新热点,与人类癌症、神经系统等疾病发生密切相关,在疾病诊疗方面表现出了潜在的重大应用价值。虽然长非编码RNA表达量相对较低,但由于其在转录、基因组印记、翻译、可变剪切、转录后表达调控、蛋白运输与定位等过程的

美国Sequenom公司开发无创孕期癌症检测技术

  美国Sequenom公司长期以来一直依靠其无创性产前诊断来驱动增长和规模扩增。但如今,该公司推出了全新产品MaterniT21,该产品能够测试孕妇患癌的情况。这一潜在的改变将使Sequenom扩张其市场范围。  这个位于加州圣地亚哥的公司表示,MaterniT21通过检测孕妇外周血样本可以实现同

8月15日《自然》杂志精选

  极端气候造成二氧化碳浓度升高   最新研究表明,极端气候事件(如热浪、干旱和风暴)能部分抵消碳汇,甚至造成碳库的净损失。这篇观点文章研究极端气候在全球尺度上对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的影响。它得出的结论是:极端气候具有压倒逐渐变暖的“碳汇效应”的潜力,促使碳从积累的碳库中迅速丢失,并在不远的将来增

Nature:印记基因的重要影响

  我们基因组中的所有基因都有两个拷贝,一个来自父亲一个来自于母亲。大多数基因的两个拷贝均能表达,但有一小部分基因带有“印记”。这些印记基因(imprinted gene)的活性取决于它源自父亲还是母亲。  基因组印记主要发生在哺乳动物中,是一种复杂的表观遗传学现象,它使基因呈现出亲本依赖性的差异表

动物所发现大鼠干细胞多能性调控新规律

  胚胎干细胞(ESCs)和诱导多能性干细胞(iPSCs)具有多潜能分化能力,能够分化形成各种类型和功能的细胞,因而在发育生物学研究和再生医学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通过四倍体补偿实验让ESCs和iPSCs独立发育成健康的个体,是评估细胞多能性的最严格的标准,迄今只有小鼠的ESCs和iPSCs具有这

科学家发现大鼠干细胞多能性调控新规律

  胚胎干细胞(ESCs)和诱导多能性干细胞(iPSCs)具有多潜能分化能力,能够分化形成各种类型和功能的细胞,因而在发育生物学研究和再生医学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通过四倍体补偿实验让ESCs和iPSCs独立发育成健康的个体,是评估细胞多能性的最严格的标准,迄今只有小鼠的ESCs和ipsCs具有这种

PLoS-Biol:父亲的基因竟会影响母爱行为

  父亲的基因或许并不再仅仅被认为能为后代提供生长和发育的“蓝图”了,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PLoS Biology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卡迪夫大学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父亲的基因或许还能影响后代出生前后被照顾的类型。图片来源:dailymail.co.uk  研究人员一直在调查女性怀孕期间胎盘所

我国完成桑蚕大规模基因组重测序和遗传变异图谱构建

  北京时间8月28日凌晨2时,由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与西南大学合作的研究成果“40个基因组的重测序揭示了蚕的驯化事件及驯化相关基因”在国际权威学术刊物《科学》上发表,这是科学家继2003年在家蚕基因组研究领域取得进展后的又一重要成果。   据悉,科学家共获得了40个家蚕突变品系和中国野桑蚕的全基因

PNAS:大鼠干细胞多能性调控新规律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周琪研究组首次报道了除小鼠之外,大鼠胚胎干细胞也具有通过四倍体补偿实验产生健康个体的能力,证实最高等级的多能性可以在不同物种的干细胞上建立,并发现多能性维持的新规律,为研究干细胞多能性的物种进化差异和调控机制提供了新基础。  胚胎干细胞(ESCs)和诱导多能性干细胞(iPSC

DNA碱基家族迎新成员-甲基腺嘌呤碱基成新表观遗传标记

  西班牙科学家在最新出版的《细胞》杂志上撰文指出,或许存在着第六种碱基——甲基腺嘌呤(mA),其主要作用是确定表观基因组的性质,并因此在细胞的生命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脱氧核糖核酸(DNA)是遗传物质的主要组成成分,一般认为,它由A(腺嘌呤)、C(胞嘧啶)、G(鸟嘌呤)和T(胸腺嘧啶)四种碱基结

带你走进神秘的长链非编码RNA

长链非编码RNA(lncRNA)是一类转录本长度超过200nt的RNA分子,它们并不编码蛋白,而是以RNA的形式在多种层面上(表观遗传调控、转录调控以及转录后调控等)调控基因的表达水平。lncRNA起初被认为是基因组转录的“噪音”,是RNA聚合酶II转录的副产物,不具有生物学功能。然而,近年来的研究

同济大学教授最新文章:癌症与长链非编码RNA

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HULC cooperates with MALAT1 to aggravate liver cancer stem cells growth through telomere repeat-binding factor 2”的文章,长链非编码RNA-

哈医大张岩课题组《NAR》发表疾病甲基化新成果

  近日,哈尔滨医科大学生物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张岩教授带领的计算表观遗传学课题组在著名生命科学杂志《Nucleic Acids Research》在线发表新成果,发布了人类疾病甲基化数据库DiseaseMeth version 2.0。  DNA甲基化是一种发生在DNA序列上的表观遗传修饰,在基因的

第二军医大学独家发表Nature-Cell-Biology文章

  来自第二军医大学医学遗传学教研室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The MBNL3 splicing factor promotes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by increasing PXN expression through the alternative splicing

哈医大张岩课题组《NAR》发表疾病甲基化新成果

近日,哈尔滨医科大学生物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张岩教授带领的计算表观遗传学课题组在著名生命科学杂志《Nucleic Acids Research》在线发表新成果,发布了人类疾病甲基化数据库DiseaseMeth version 2.0。DNA甲基化是一种发生在DNA序列上的表观遗传修饰,在基因的转录调控

北大学者Cell子刊揭示表观遗传调控新机制

   2016年6月20日《Developmental Cell》以封面文章形式发表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朱健研究组题为””的论文。此项研究鉴定出了表观遗传领域全新的调控因子Stuxnet (Stx),并初步阐释了Stx通过调控Polycomb-group(PcG)多梳蛋白复合体的稳定性而调节表观遗传

华东师范大学JBC发表表观遗传研究新成果

  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证实,Tet (Ten-Eleven Translocation)蛋白家族受到O-GlcNAc糖基转移酶(OGT)的差异调控。这一研究发现发表在1月6日的《生物化学杂志》(JBC)上。   文章的通讯作者是华东师范大学生命医学研究所的翁杰敏(Jiemin

中科院Cell子刊发表lncRNA新发现

  生物通报道:长非编码RNA(lncRNA)是一些长度超过二百个核苷酸的RNA分子,来自于基因组的非编码区域。虽然lncRNA没有编码任何蛋白质,但它们在不同组织和发育阶段特异性表达。研究者们普遍认为lncRNA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但对它们的具体功能还知之甚少。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

中科院Cell发表表观遗传突破性发现

  来自中科院北京基因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斑马鱼实验中证实,早期胚胎过程中维持了精子而非卵母细胞的DNA甲基化组(Methylome)。这一突破性的研究发现以封面文章形式发表在5月9日的《细胞》(Cell)杂志上。   来自中科院北京基因研究所的刘江(Jiang Liu)博士和慈维敏(Weimin

清华大学首席科学家Cell-Stem-Cell发布lncRNA重要发现

  来自清华大学、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揭示,在多能细胞中Divergent lncRNAs调控了基因表达和谱系分化。这一重要的研究发现发布在3月17日的《细胞干细胞》(Cell Stem Cell)杂志上。  清华大学973项目首席科学家沈晓骅(Xiaohua Shen)是这篇论文的通讯作者。

Nature重要成果:唤醒沉默的基因

  多数的基因都具有两个工作拷贝,一个遗传自母亲,一个来自于父亲。但在少数情况下,一个基因会被打上印迹,使得这一拷贝被沉默掉。人们将之称作为基因组印迹(genomic imprinting)(延伸阅读:Nature重要发现:基因组印记的“擦除器” )。如果活性拷贝发生突变,那么就会导致疾病产生,即便

《Cell》:lncRNAs开辟增强子生物学新时代

  长链非编码RNAs(long noncoding RNAs ,LncRNAs)是在真核生物中发现的一类长度大于200个核苷酸、没有长阅读框架、但往往具有mRNA结构特征的RNA。LncRNAs在基因组中存在普遍的转录现象,但较之编码蛋白质的基因,往往表达水平比较低。LncRNAs自身的表达水

表观遗传学关于DNA甲基化

表观遗传学是研究表观遗传变异的遗传学分支学科从目前的研究来看,X 染色体剂量补偿、DNA 甲基化、组蛋白密码、基因组印记、表观基因组学和人类表观基因组计划等问题都是表观遗传学研究的内容。其中甲基化是基因组DNA 的一种主要表观遗传修饰形式,是调节基因组功能的重要手段。在脊椎动物中,CpG二核

上海交大LncRNA研究刊登国际期刊

  长非编码RNA(lncRNA)不编码蛋白质,最初被认为是基因组“暗物质”的一部分。最近,有研究表明,lncRNAs在染色质修饰复合物的招募过程中发挥作用,并能影响基因的表达。然而,是否lncRNAs以类似的方式在癌症中发挥作用,尚不明确。延伸阅读:中美学者JBC解析lncRNA在EMT中的作用。

朱健康院士Cell-Research发布表观遗传新发现

  来自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学研究中心、美国普渡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拟南芥中揭示出了Dicer非依赖性的RNA介导的DNA甲基化机制(RdDM)。这一重要的研究发现发布在12月8日的《细胞研究》(Cell Research)杂志上。  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学研究中心主任朱健康(Jian-K

中国科学家Nature子刊发布lincRNA研究重要发现

  来自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的研究人员证实,一种叫做Linc-YY1的lincRNA分子通过与转录因子YY1互作,促进了成肌分化和肌肉再生。这一研究发现发布在12月11日的《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  香港中文大学的王华婷(Huat

北大学者朱健发表两项表观遗传学成果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朱健研究员带领的课题组,运用经典发育遗传学与细胞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紧密结合的研究手段,揭示在表观遗传学、小RNA、RNA可变剪切、蛋白修饰及跨膜转运等多个层次上调控信号转导途径的关键因子及其作用机理。近期,该课题组先后在国际学术期刊《Developmental Cell》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