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研究在两栖动物生态毒理学获进展

在农田生态系统中,化肥和农药的大量使用在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效益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残留的化肥和农药通过人为或自然因素进入水体,对生活在其中的藻类、鱼类、两栖类等非靶标生物产生潜在的危害。两栖动物由于复杂的生活史和较高的水体依赖性使得其对环境变化更为敏感。同时,其幼体蝌蚪的鳃、受精卵甚至是皮肤都具有较高的通透性,水体中残留的化肥和农药很容易进入其体内并累积,进而引起机体的一系列不良反应。当水体中的污染物浓度达到或超过一定浓度时,机体将在细胞、组织、器官、个体性状、行为及生理生化水平等方面出现不良反应。 在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江建平的带领下,两栖动物多样性与保育团队以常见农田两栖类物种蝌蚪为对象,解析了常用化肥尿素(Urea)和常用草甘膦(Glyphosate)农药对两栖动物的生态毒理效应以及潜在的作用机制。 成都生物所赵天等以中华蟾蜍(Bufo gargarizans)蝌蚪为对象,研究了不同......阅读全文

生态中心在转化毒理学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杜宇国、刘思金团队通过多方合作在转化毒理学方面取得新进展。  免疫系统的调控紊乱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目前KRN7000是一种被广泛认可并具有成药潜力的α-GalCer类Th1型免疫反应激活剂。但是由于α-GalCe

软脂酸的毒理学和生态学数据

毒理学数据1、皮肤或眼睛刺激性:人,皮肤接触,标准 Draize test试验,75mg/3D,轻度反应。2、急性毒性:大鼠经口LD50:>10mg/kg;小鼠静脉LC50:57mg/kg。3、致癌性:小鼠移植TCLo:1000mg/kg。生态学数据通常来说对水是不危害的。若无政府许可,勿将材料排入

研究在两栖动物生态毒理学获进展

  在农田生态系统中,化肥和农药的大量使用在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效益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残留的化肥和农药通过人为或自然因素进入水体,对生活在其中的藻类、鱼类、两栖类等非靶标生物产生潜在的危害。两栖动物由于复杂的生活史和较高的水体依赖性使得其对环境变化更为敏感。同时,其幼体蝌蚪的鳃

肉豆蔻酸的毒理学和生态学数据

毒理学数据1、皮肤/眼睛刺激数据:标准Draize测试人直接接触皮肤:75 mg/3D (Intermittent)REACTION SEVERITY:中度;标准Draize测试兔子直接接触眼睛:100 mgREACTION SEVERITY:轻度;2、急性毒性:大鼠经口LD50:>10gm/kg,

高内涵筛选技术的原理及其在生态毒理学的应用

随着现代工业进步,人类合成、使用和间接产生的化合物的数量和种类在不断增长,其中包括了化工原料、阻燃剂、农药、增塑剂、食品添加剂、药物、天然化合物及衍生物、饮用水消毒副产物和化学合成副产物等多个类别[1-2]。然而由于在对化合物毒性作用方面认识的不足,绝大多数的化合物缺乏有效监管,部分化合物因此能够以

新化学物质生态毒理学测试技术研讨会在广州召开

  必须加强自身GLP实验室的建设,为保护我国环境,也为保护我国化工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在近日于广州召开的2011年新化学物质生态毒理学测试技术研讨会上,环保部化学品登记中心主任高映新如是说。    据介绍,GLP实验室为Good Laboratory Practice(良好实验室规范)的缩写,

我国学者揭示两栖动物生态毒理学新进展

  在农田生态系统中,化肥和农药的大量使用在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效益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残留的化肥和农药通过人为或自然因素进入水体,对生活在其中的藻类、鱼类、两栖类等非靶标生物产生潜在的危害。两栖动物由于复杂的生活史和较高的水体依赖性使得其对环境变化更为敏感。同时,其幼体蝌蚪的鳃

生态中心提出开展环境污染物“干细胞毒理学”研究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外籍研究员Francesco Faiola研究组结合环境毒理学和干细胞生物学,在国际上首次明确提出研究环境污染物“干细胞毒理学”,相应观点作为Viewpoint发表于Environ. Sci & Technol.。  近年来,

关于软脂酸的毒理学数据和生态学数据介绍

  一、毒理学数据  1、皮肤或眼睛刺激性:人,皮肤接触,标准 Draize test试验,75mg/3D,轻度反应。  2、急性毒性:大鼠经口LD50:>10mg/kg;小鼠静脉LC50:57mg/kg。  3、致癌性:小鼠移植TCLo:1000mg/kg。  二、生态学数据  通常来说对水是不危

烟台海岸带所在纳米银生态毒理学研究中取得进展

  最近,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生态毒理学研究组在毒理学领域期刊Nanotoxicology 上发表论文,在纳米银及其释放的银离子对蚯蚓的毒理效应和作用机制研究中取得了新进展。   该研究巧妙地利用半透膜装置,证明了纳米银所释放的银离子对蚯蚓的氧化胁迫,以及纳米银和银离子在蚯蚓体内亚细胞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