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囊藻毒素检测的高效样品处理

本文采用美国horizon全自动固相萃取系统与DryVap定量浓缩系统、Labtech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水中的痕量微囊藻毒素,回收率可达97%以上,RSD仅为1.05%。其特有的盘式全自动固相萃取系统,具有截面积大、不易堵塞、高流速、处理时间短等特点,可直接处理含大颗粒物的脏污样品,每次处理样品量最高可至8L,处理速度100ml/min,显著提高萃取效率,排除人为干扰因素,从而保证结果的一致性和准确性。 淡水中蓝绿藻属分泌产生的蓝藻毒素是目前已经发现的污染范围最广,研究最多的一类藻毒素。其中的微囊藻毒素-LR是目前已知的毒性最强、急性危害最大的一种淡水蓝藻毒素。全球已经发生了多起有关藻毒素中毒并引起死亡的事故。近年来淡水藻类污染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目前各国饮用水中的藻毒素含量标准一般都为微囊藻毒素-LR的含量。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饮用水中的藻毒素标准为1.0ug/L,我国现颁布执行的生......阅读全文

微囊藻毒素分类

水体产毒藻种主要为蓝藻,如微囊藻、鱼腥藻和束丝藻等。微囊藻可产生肝毒素,导致腹泻、呕吐、肝肾等器官的损坏,并有促瘤致癌作用。鱼腥藻和束丝藻可产生神经毒素,损害神经系统,引起惊厥、口舌麻木、呼吸困难甚至呼吸衰竭。目前,淡水藻类产生的毒素可分为多肽毒素、生物碱毒素和其他毒素三类。微囊藻毒素是环状的七氨酸

微囊藻毒素的检测分析方法

现在主要有两种方法被用作微囊藻毒素的检测与分析,生物(生物化学)检测法和物理化学检测法。

微囊藻毒素检测的高效样品处理

本文采用美国horizon全自动固相萃取系统与DryVap定量浓缩系统、Labtech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水中的痕量微囊藻毒素,回收率可达97%以上,RSD仅为1.05%。其特有的盘式全自动固相萃取系统,具有截面积大、不易堵塞、高流速、处理时间短等特点,可直接处理含大颗粒物的脏污样品,每次处理样

微囊藻毒素的检测分析方法对比

两种方法的不同点在于检测原理、前处理阶段的复杂程度及检测结果的表现形式。最终选择哪种检测方法取决于方法的便利程度、技术的可靠性与所需结果的表现形式。然而,可选择性和灵敏度是衡量检测方法最重要的标准。表给出了几种生物测试法和物理化学方法在选择性和灵敏度方面的比较。我国自2007年1月1日开始执行《水中

微囊藻毒素的毒效应

动物模型实验表明,MC具有明显的嗜肝性,其污染与肝癌的发生、肝坏死以及肝内出血有密切关系,严重时甚至能引起受试生物死亡。MC跨膜转运需要ATP 依赖性的转运蛋白(ATP-dependent transporter)。对大鼠毒理学研究表明,胆汁酸转运蛋白(bileacid transporter)很可

微囊藻毒素的分析步骤

①标准曲线的绘制。配制成0.30μg/L、0.50μg/L、1.00μg/L、2.00μg/L、5.00μgMC-RR和MC-LR标准使用液。分别取20μL注入高压液相色谱仪,测得各浓度的峰面以峰面积为纵坐标,浓度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②标准色谱图。分别注入样品20μL,以标样核对,记录色谱峰的保

微囊藻毒素是什么?有没有毒?

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MC)是一类具有生物活性的环状七肽化合物,为分布最广泛的肝毒素。主要由淡水藻类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产生  。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它能够强烈抑制蛋白磷酸酶的活性,还是强烈的肝脏肿瘤促进剂。中国生活饮用水标准限制饮用水中该毒素含量为

微囊藻毒素的化学性质

MC具有水溶性和耐热性,加热煮沸都不能将毒素破坏;自来水处理工艺的混凝沉淀、过滤、加氯、氧化、活性炭吸附等也不能将其完全去除。MC易溶于水,甲醇或丙酮,不挥发,抗pH变化。化学性质相当稳定,自然降解过程十分缓慢。MC在去离子水中可保持稳定状态长达27d,在灭菌的河水中可保持稳定12d,而在普通河水中

微囊藻毒素的LCMS/MS测定

水体中微囊藻毒(MCs)的检测方法已相对较完善,但鱼类等水产品中微囊藻毒素的限量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本文报道了同时对鱼体中MC-RR、YR、LR、LW、LF进行定量分析的LC–MS/MS法,该方法具有优良的选择性,对样品的纯化步骤要求不高,能够在混合物中同时实现多种藻类毒素的分离和鉴定。

微囊藻计数

摘要:微囊藻计数是藻类监测实验工作中一件困难的工作。本文使用迅数Algacount藻类计数仪进行微囊藻细胞计数,大大缩短了计数所需的时间和人力,提高了计数效率。关键词: 有囊藻类 藻细胞 微囊藻计数 藻类计数仪藻类监测是一项长期而重要的工作。实验人员需要对江河湖海等各种水体系统是否发生水华或赤潮做出

固相微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水中的微囊藻毒素

摘 要: 采用CWX/DVB萃取头, 应用固相微萃取与高效液相色谱联用技术( SPME /HPLC)分析了水溶液中的痕量微囊藻毒素。对SPME的萃取条件进行了优化, 并对实际水样进行了分析。该方法测定MC - LR (LR型微囊藻毒素)的线性范围为1.00~200μg/L, 相关系数为0.999 5

全自动固相萃取仪分析水中-3-种微囊藻毒素

方案优势       通过条件优化,8 种有机氯农药在色谱上得到了较好的分离。               采用标准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           方法/原理/步骤         实验方法   取

J-Proteome-Res:-代谢组学应用于微囊藻毒素代谢研究

  微囊藻毒素(MCLR),作为一种肝毒素,正在威胁着人类的公共卫生安全。在体内,肝脏是MCLR主要攻击的器官,然而具体代谢变化目前任然未知。近日,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谢平等研究人员在与上海敏芯信息科技公司的合作下,通过对灌服MCLR的大鼠模型进行代谢组学的研究,向我们揭示了MCLR扰乱肝脏代谢

磁性固相萃取液相色定环境水样中痕量的微囊藻毒素

通过水热合成法制备出磁性膨润土复合材料作为固相萃取吸附剂,采用磁性固相萃取(MSPE)前处理技术,结合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器(HPLC/UV),建立了对环境水中痕量生物污染物微囊藻毒素(MC-LR)的快速检测分析方法。通过对MSPE技术中吸附剂用量、吸附时间、洗脱溶剂的配比、体积等参数的优化,实现

微囊藻毒素长期暴露,引起小鼠脑区特异性脂质代谢变化

  随着水体富营养化日益严重以及气候变暖,全球湖泊蓝藻水华日益频发。蓝藻衍生污染物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s,MCs)慢性暴露已成为全球性健康问题。MCs具有强烈的神经毒性,能够影响哺乳动物大脑结构和功能,并与人群神经退行性疾病阿尔兹海默症有关。已有研究或基于整个大脑(不分区)或主要关注在

青岛能源所蓝藻甲烷化与微囊藻毒素降解研究取得新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生物制氢与沼气团队研究人员袁宪正等在蓝藻厌氧消化与微囊藻毒素降解方面取得新进展,研究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的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上。   水体富营养化及其产生的蓝藻的无害化处置,是沿湖地区所面临的一个主要环境问题,

新型固相萃取—高效液定水中微囊藻毒素和磺酰脲类农药

由于环境水体中基质成分复杂,而待测的有机污染化合物的含量通常是痕量级,因此在仪器分析之前需对样品进行前处理,以便达到富集净化的目的。在环境污染物的分析中,固相萃取样品预处理技术被广泛应用,在此基础上发展的高效、快速、便捷的新型样品前处理技术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本论文针对水中微囊藻毒素和磺酰脲类农药

微囊藻毒素长期暴露引起小鼠脑区特异性的脂质代谢变化

  随着水体富营养化日益严重以及气候变暖,全球湖泊蓝藻水华日益频发。蓝藻衍生污染物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s,MCs)慢性暴露已成为全球性健康问题。MCs具有强烈的神经毒性,能够影响哺乳动物大脑结构和功能,并与人群神经退行性疾病阿尔兹海默症有关。已有研究或基于整个大脑(不分区)或主要关注在

臭氧灭活水中铜绿微囊藻影响因素研究

为研究臭氧在水体中杀灭铜绿微囊藻的效果,利用中性红染色法探讨了不同因素(臭氧投量、作用时间、pH 值、温度、浑浊度、初始藻细胞密度等)对臭氧灭活铜绿微囊藻效果的 影响。     世界上淡水湖泊藻类水华发生的频率与严重程度都呈现增长的趋势,其中蓝藻是引起藻类水华污染的主要藻类。水体中藻类的大量繁殖不仅

微藻氨氮含量检测方法

微藻氨氮含量检测方法步骤如下:1、通过聚乙烯瓶或玻璃瓶进行污水采样。2、取100毫升杯子中的水样于具塞量筒或比色管中,加入硫酸锌溶液和零点一毫升氢氧化钠溶液,混匀,放置使沉淀,用经无氨水充分洗涤过的中速滤纸过滤,弃去初滤液。3、测量吸光度,然后记录下来。4、绘制标准曲线:由测的的吸光度,减去零浓度空

迅数科技:创新技术破解“微囊藻细胞计数”难题

   迅数科技,中国领先的微生物检测技术和仪器供应商,日前发布了其创新的“迅数__Algacount微囊藻细胞计数分析”模块,并宣布将其整合进入倍受赞誉的“迅数__Algacount藻类智能鉴定计数仪”,致力于解决广大藻类监测机构的“微囊藻细胞计数”难题。   水体中“微囊藻密度”监测数据将为有毒藻

首个海洋微藻成分检测标准评审

  由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承担起草的《海洋微藻成分分析第1部分:中性脂的测定》辽宁省地方标准,日前通过辽宁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组织的评审。这是我国有关海洋微藻成分检测和分析的首个规范性推荐标准。   海洋微藻生长繁殖快,光合效率高,培养不占耕地,节约淡水资源。微藻细胞内积累的多种天然产物在水产养殖

微囊藻群体的形态维持与竞争优势研究获得进展

  微囊藻是全球广布性的水华蓝藻种类,也是我国富营养化水体中最常见的蓝藻水华主要构成种类。野外水体中微囊藻水华以群体(colonial, aggregates)形态出现。观测表明,群体的形成、增大和形态的持久维持是微囊藻获得种群优势进而形成水华并维持优势的前提之一。实验室研究表明,群体

水生所研制成功蓝藻毒素检测试剂盒

  5月15日,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完成的“蓝藻毒素检测试剂盒与应用研究”通过了武汉市科学技术局组织的鉴定。   以宋立荣研究员为首的课题组在国内首次研发出微囊藻毒素酶联免疫(ELISA)检测试剂盒,解决了微囊藻毒素灵敏、快速、高通量检测的技术难题。鉴定委员会的专家们认为,该成果在提升微囊藻毒素相

蓝藻水华监测指标与致灾机制方面取得新进展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交叉项目“湖泊富营养化过程监测与水华灾害预警技术研究与系统集成”第一课题研究人员围绕蓝藻水华发生与致灾的关键过程及其监测指标体系,在产毒微囊藻的快速检测、微囊藻毒素含量与藻类种群组成的关系、蓝藻水华情势预判的生物参数与环境指标、微生物作用下的磷循环与蓝藻水

藻毒素对人体的危害

水体富营养化会导致藻类大量繁殖,并产生一种能对水生生物和人体健康有毒害作用的藻毒素,能产生毒素的藻类多为蓝藻,其中以铜绿微囊藻、节球藻、水华鱼腥藻和水华束丝藻毒性最大。微囊藻毒素是分布最厂、最复杂的一种毒素,研究结果发现它是迄今为止已发现的最强的肝肿瘤促进剂。1996年福建东山岛有136人因食用被藻

亲水性藻毒素痕量检测研究取得新进展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12/491030.shtm 离线和在线固相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测定天然水中多种亲水性藻毒素  课题组供图 近年来,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科研人员利用所公共分析测试平台的大型仪器,通过系

土壤所自然生物膜与铜绿微囊藻化感作用研究获进展

  化感作用,尤其是水生微生物间的化感作用因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藻类水华的形成而引起了学界的不断关注。很多研究表明,竞争压力是化感作用的驱动力。例如,当水体中营养物质供应受限时,微生物会通过增强化感物质毒性的方式抑制竞争对手,进而优先获得更多营养物质。然而,当前尚未有直接的研究结果证明营养充分供应

技术生物所发现等离子体放电可杀灭蓝藻细胞并降解毒素

  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技术生物与农业工程研究所研究员黄青带领的团队近年来一直致力于荷能粒子辐射作用于生物及生物分子的机理及应用生物光谱技术研究辐射条件下生物损伤的原初物理化学变化过程研究。近期,该研究组利用等离子体技术处理水体有害微生物,发现等离子体放电可高效杀灭蓝藻细胞并降解毒素。   蓝

水生所发明可用于饮用水毒素净化的凝胶离子材料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藻种资源与藻类毒理学学科组博士生戴国飞在导师宋立荣、甘南琴的指导下,发明了一种凝胶离子材料用于去除水体中微囊藻毒素,并可用于饮用水的毒素净化。   将离子固定到无毒廉价的凝胶表面,离子和水体中的毒素会发生快速的络合反应。由于微囊藻毒素比较特性的结构(环状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