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团队联手合作在金刚石力学性能研究获进展

近期,燕山大学亚稳材料制备技术与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田永君院士团队与浙江大学交叉力学中心杨卫院士团队合作,凭借自主研发的原位微纳米力学实验平台,成功实现了实现了金刚石的超高弹性应变(拉伸强度)和室温位错诱导的塑性变形。研究成果相继发表在《自然—通讯》及《物质》上。 据介绍,金刚石是自然界已知最硬的材料,被广泛应用于珠宝、机械、半导体、对顶砧以及新型微纳操纵等行业和领域,是不可或缺的战略性材料,得到世界各工业发达国家的高度重视。然而,室温下的金刚石块材极易脆断,实测弹性应变不足2%,传统更认为其不具备塑性变形能力,这些特征严重限制了金刚石的潜在应用。 燕山大学与浙江大学合作,凭借自主研发的原位微纳米力学实验平台,在透射电镜下对金刚石纳米针进行了原位弯曲实验。实验结果表明,金刚石纳米针的最大拉伸应变对尺寸、晶向及表面粗糙度有很大的依赖关系。值得关注的是,该团队在金刚石纳米针中实现了高达13.4%的可回复拉伸应变,对应的拉伸强......阅读全文

院士团队联手合作在金刚石力学性能研究获进展

   近期,燕山大学亚稳材料制备技术与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田永君院士团队与浙江大学交叉力学中心杨卫院士团队合作,凭借自主研发的原位微纳米力学实验平台,成功实现了实现了金刚石的超高弹性应变(拉伸强度)和室温位错诱导的塑性变形。研究成果相继发表在《自然—通讯》及《物质》上。  据介绍,金刚石是自然界已知最

金刚石表面重构研究获进展

  近日,吉林大学超硬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在“表面重构的模拟新方法与金刚石表面的自组装碳纳米管阵列”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该研究成果发表在2014年4月16日出版的《自然—通讯》期刊上。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面上和重点基金,科技部973计划,教育部长江学者研

张杰院士团队在强太赫兹辐射源研究获重要进展

  记者今天从上海交通大学获悉,该校物理与天文系张杰院士研究团队基于相对论激光等离子体的强太赫兹辐射源研究获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物理快报》。  太赫兹(THz)辐射位于中红外和微波辐射之间,具有单光子能量低和谱“指纹性”等独特优势,在材料科学、生物医疗和国防安全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然而

研究团队在太阳能燃料研究中获进展

  近年来,聚光太阳能利用逐渐成为能源领域中的国际前沿热点,太阳能热化学循环制取太阳能燃料被认为是具有发展前景的聚光太阳能热利用方式之一。聚光太阳能可实现不同聚光比条件下驱动碳氢燃料参与的化学反应和太阳能互补系统的燃料转化。太阳能燃料制备的主要问题在于热化学循环反应温度高、辐射热损失大、不可逆损失严

研究团队在肿瘤声动力治疗研究中获进展

  作为一种新兴的非侵入性肿瘤治疗手段,声动力治疗(SDT)技术发展迅速。较之于现有的光动力治疗技术,SDT技术具有更好的组织穿透能力,因此其在肿瘤治疗领域具有优势。超声作用下的声热、声空化和声化学过程是SDT过程对肿瘤细胞杀灭的主要机制。其中,声敏剂参与下的声化学过程在SDT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因此

合作研究团队在植物叶际微生物群稳态维持的研究获进展

  4月8日,《自然》(Nature)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A plant genetic network for preventing dysbiosis in the phyllosphere 的研究论文。这项工作由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辛秀芳研究组与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何胜洋研究组合作完

合作研究团队在海洋次表层动力过程反演研究取得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LTO)研究员薛惠洁研究团队与日本国立海洋研究开发机构(JAMSTEC)科学家合作,探究基于高分辨率海表卫星观测资料对次表层垂直速度进行反演的动力学方法,并取得进展。2月11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Journal of Physical O

研究团队在广义土体收缩曲线模型研究中获进展

  土体收缩曲线是指干燥过程中土体体积变化与含水量的关系曲线,其在土力学中应用广泛,是定量研究土体收缩变形、缩限与进气值等不可或缺的本构关系之一。现有土体收缩曲线方程通常根据试验结果,将收缩曲线进行分区,随后采用分段线性拟合来建立收缩曲线的数学描述。这类方程的特点是参数多,且难以区分收缩特征区域的

研究团队在创新型风能热利用研究方面获进展

  风能热利用是一种可以替代燃煤锅炉供暖并提高风能消纳能力的变革性洁净能源技术。在总结和分析国内外风能热利用系统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以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建中为首的国家能源风电叶片研发(实验)中心基于风能利用与热力学交叉理论提出了“风热机组”的创新理念,该机组以风能作为驱动力,不经过发电环节而直接将风能转

研究团队在深度学习泛化能力研究中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机器人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深度学习泛化能力研究中取得进展,相关研究成果Depth selection for deep ReLU nets in feature extraction and generalization为题,发表在IEEE Transactions

研究团队在愈伤组织能再生器官研究获进展

  组织培养是重要的植物营养繁殖技术,也是基因编辑等现代农业分子育种技术得以应用的基础。20世纪50年代,由Skoog、Miller奠定的组织培养技术沿用至今(Symposia of the Society for Experimental Biology,11:118–130, 1957)。在两步

贺泓院士团队等在钒基催化剂NOx净化研究获重要进展

   氮氧化物(NOx)是一类重要的大气污染物,可以引发酸雨、灰霾、光化学烟雾等一系列大气污染问题,严重危害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人类活动产生的NOx主要来源于燃煤电厂等固定源和柴油车等移动源的燃烧排放。氨选择性催化还原氮氧化物(NH3-SCR)是去除固定源和移动源NOx的主流技术,最为经典的NH3-

我国研究团队在携带角动量的电磁孤子研究获进展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强场激光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携带有角动量的电磁孤子研究方面获新进展。研究团队提出一种利用相对论强度的圆偏振激光与等离子体相互作用作用产生携带有轨道角动量的电磁孤子的方案,并揭示出其中的物理本质是光的自旋角动量转化为轨道角动量。相关成果近日发表于《光学快报》。  

研究团队在异戊二烯估算校验研究中获进展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区域空气质量研究中,异戊二烯的影响不可忽视,准确估计其排放是探讨其作用和影响的重要前提。但当前,全球和区域的异戊二烯排放估算均存在不确定性,前期不同研究对中国地区异戊二烯排放量的估算甚至存在数倍差异,如何缩小其排放估算的不确定性具有挑战性。地基观测和模型模拟对比是广泛用于验证排放

裴仁军等研究团队在肿瘤液体活检研究获进展

   近期,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研究员裴仁军带领研究团队,利用单宁酸(TA)与铁离子的配位作用,制备了功能化四氧化三铁磁性纳米颗粒,并成功从8种癌症病人的血液样品中检测到循环肿瘤细胞(CTCs)。日前,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美国化学学会期刊《应用材料与界面》ACS Applied Ma

研究团队在城市食物系统氮素的转型管理获进展

  人类活动给全球氮(N)循环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改变,累积在环境中的过量活性氮造成了一系列对生态与健康的不利影响。这其中,城市生态系统已成为影响全球氮循环的重要组分,同时城市地区也面临着严重的氮污染问题。鉴于食物系统在氮循环中的主导地位,城市食物系统的氮流动在近年来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如今,众多城市已

科研团队在凋落物分解调控机制研究获进展

  凋落物分解是森林生态系统碳收支和养分循环的核心过程,凋落物的基质质量、土壤生物、环境因子是影响凋落物分解的三个关键要素,共同决定了碳和养分循环速率。以往针对影响凋落物分解三大要素多开展单一要素研究,而凋落物基质、土壤生物与环境因子对凋落物分解影响的相对重要性以及对碳和养分释放影响的异同尚不清楚。

理论物理所等研究团队在轴子探测研究中获进展

  随着希格斯粒子的发现,标准模型已被各种实验证实。标准模型是物理学杰出的成就之一,但它仍有一些问题,如暗物质和强CP问题等。故标准模型不可能是粒子物理的终极理论。Peccei-Quinn(PQ)机制自然解释了强CP问题,并预言了轴子。轴子是暗物质候选者,如果质量约为50 μeV,其剩余丰度与目前观

研究团队在中国食用药用真菌中砷形态研究获进展

  砷是一种有毒元素,环境中的砷对人体健康存在潜在威胁,摄入过量的砷可造成急性或慢性中毒。真菌参与砷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并且部分真菌具有富集砷的能力。而大型真菌中很多种类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中国目前有食用菌967种,占世界总数50%;药用菌540种,占世界总数70%。因此,研究中国食用药用

微电子所等研究团队在器件物理研究中获进展

  传统的三维半导体材料表面存在大量的悬挂键,可通过捕获和散射等方式影响和限制自由载流子的运动,因此,表面态的设计、制造和优化是提高三维半导体器件性能的关键因素。类似于三维半导体材料的表面态,单层二维材料(如二硫化钼和石墨烯)在边界原子的终止和重建可以产生边界态,这使二维材料产生较多独特的现象,并得

研究团队在氨分子精细结构强度异常研究中获进展

  氨分子(NH3)谱线是分子云、恒星形成区和星系研究的重要探针,在局部热动平衡条件下,基态NH3(J,K)=(1,1)谱线的5个精细结构强度分别对称相等。1977年,科学家观测发现NH3(J,K)=(1,1)谱线精细结构存在不相等情况,即精细结构强度异常(简称HIA)现象。但HIA现象如何产生、如

上海光机所研究团队在可见光激光玻璃材料研究获进展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高功率激光单元技术实验室面向可见光固体与光纤激光器的发展需求,研究Tb3+/Dy3+共掺的磷酸盐玻璃。利用Dy3+的敏化作用,解决Tb3+在玻璃基质中小吸收截面的缺点,增强其可见光发光效率。  研究团队实验发现,在磷酸盐玻璃中,敏化效应大幅提高Tb3+离子的光学J

我国学者与海外合作者在石墨金刚石相变研究中取得进展

图 (a)石墨-金刚石界面原子像;(b)石墨-金刚石共格界面及结构基元示意图;(c)Gradia样品图;(d)Gradia杂交碳的硬度;(e)Gradia杂交碳的电阻率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52090020、91963203)等资助下,燕山大学赵智胜教授与国内外学者合作,揭开了静高压下

王贤龙课题组在稳定高压合成金刚石烯研究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固体物理研究所计算物理与量子材料研究部王贤龙课题组在稳定高压合成金刚石烯研究中取得新进展。研究表明,B和N掺杂可调控其电子结构性质(半导体、金属、超导),可降低形成能,增强金刚石烯在常温常压下的稳定性。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Physical Review B上。  

上交张翱课题组及合作团队在STING激动剂研究中获新进展

  上海交大药学院张翱课题组及合作团队在STING激动剂研究中获新进展,这些工作最近先后发表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Acta Pharm Sin B(2020, 10, 2272-2298.)以及J Med Chem (2021, 64, 1649-1669.)。  干扰素基因刺激蛋白STING(Stim

张运林团队在藻类水华监测研究方面获进展

  在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双重作用的影响下,藻类水华频发且呈现全球加剧态势,严重威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类健康。由于藻类水华生消过程快,实时精准的监测是藻类水华预测、预警和有效管控的关键。目前藻类水华监测主要包括现场观测、水下自动监测和卫星遥感反演等三种方式。现场观测费时费力,且无法在时间和空间上连

科研团队在核壳复合功能润滑材料研究中获进展

  高端机械装备对自润滑运动零部件的承载能力、工况适应性和服役寿命等性能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传统润滑材料已无法适应苛刻服役工况的应用需求。近年来,发展兼具低摩擦、长寿命和多环境适应性于一体的功能润滑材料,已成为摩擦学领域的前沿方向。  近日,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功能润滑材料课题组和工程用特种

研究团队在抗生素抗性基因水平转移研究获进展

  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在环境中的迁移扩散对人类的健康安全造成威胁。环境中存在大量胞外DNA,在这些DNA中携带的ARGs会通过转化的方式水平转移至人类病原菌中。然而,学界尚不清楚ARGs从环境到临床病原菌的传播轨迹以及ARGs传播风险。  基于此,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崔丽利用单细胞

研究团队在高温含尘烟气滤层内流动传热特性研究获进展

  冶金、化工、建材等高能耗行业能耗占工业总能耗约70%。余能占工业总能耗48%,其中烟气余热占余能35%,烟气余热回收率目前仅为29%,相当于2.4亿吨标煤未得到回收利用,与国外平均水平存在15-20%差距,烟气余热回收节能潜力巨大。含凝尘高温烟气在有色、钢铁、化工、建材等领域的炉窑中广泛存在,例

研究团队在植物对花蜜和花色素重吸收研究中获进展

  花朵凋落这一自然现象一直受到关注。“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描述了花朵凋落和母体植株营养物质循环利用。  花朵作为植物重要的繁殖器官,是植物繁衍的重要资源投资。虫媒传粉的花朵通常具有较大的花展示和生物量,提供丰富的花蜜报酬、艳丽的色彩吸引传粉动物为其传粉。从植物自身能量投入角度看,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