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用于测量垃圾填埋场和温室气体排放热点甲烷通量的无...

用于测量垃圾填埋场和温室气体排放热点甲烷通量的无人机系统的开发和试验摘要:本文介绍了一种新的采样和测量方法,该方法使用无人航空系统(UAS)记录的二氧化碳浓度和风力数据的代用测量结果来推断甲烷通量。这里描述和试验的通量法适用于垃圾填埋场和类似温室气体排放热点的空间尺度,使其成为一种低成本和快速案例研究量化目前尚不能确定(但非常重要)温室气体通量的重要新方法源。我们提供了一个研究案例,利用这些基于UAS的测量结果,从英格兰北部的试验填埋场获得瞬时甲烷通量,采用为UAS采样定制的质量平衡模型,并将CO 2浓度联合排放作为甲烷排放代用品。在2014年11月27日和2015年3月5日进行的两次试验中,甲烷通量(和通量不确定性)分别为0.140 kg s-1(1σ时为±61%)和0.050 kg s-1(1σ时为±54%)。背景(流入)浓度(> 40%)和风速(> 10%)的环境变化主导了流量的不确定性;而仪器所导致......阅读全文

用于测量垃圾填埋场和温室气体排放热点甲烷通量的无...

用于测量垃圾填埋场和温室气体排放热点甲烷通量的无人机系统的开发和试验摘要:本文介绍了一种新的采样和测量方法,该方法使用无人航空系统(UAS)记录的二氧化碳浓度和风力数据的代用测量结果来推断甲烷通量。这里描述和试验的通量法适用于垃圾填埋场和类似温室气体排放热点的空间尺度,使其成为一种低成本和快速案例研

甲烷气体预校准模块保障垃圾填埋场安全

随着世界能源危机的日益严重及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开发再生能源、解决日趋紧张能源问题的重要性。开发再生能源,不仅有助于减轻温室效应,促进生态良性循环,而且可替代部分石油和煤炭等燃料,成为解决能源问题的一种重要途径。因此,开发具有无污染、价格底等特点的新型清洁能源,越来越受

我国学者首次量化氮沉降引起的土壤酸化效应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温室效应所引发的全球变暖和生态恶化已经成为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甲烷是引起温室效应的一种重要气体,它引起的温室效应是同等质量二氧化碳的20-30倍,并且垃圾填埋场是甲烷的重要生物释放源之一,其每年甲烷排放总量为20-70Tg。由此可见,有效控制填埋场甲烷排放对抑制

甲烷作为温室气体的危害有多大

温室效应,又称“花房效应”,是大气保温效应的俗称.大气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但地表向外放出的长波热辐射线却被大气吸收,这样就使地表与低层大气温度增高,因其作用类似于栽培农作物的温室,故名温室效应.如果大气不存在这种效应,那么地表温度将会下降约3度或更多.反之,若温室效应不断加强,全球温度也必将逐

首个垃圾填埋场气体发电项目开始运行

  6月18日,佛冈县首个垃圾填埋气体发电项目开始运行,标志着垃圾填埋场的沼气处理进入了一个新局面。垃圾填埋气是生活垃圾填埋后,经过微生物分解,产生的以甲烷和二氧化碳为主要成分的混合气体。这种垃圾填埋气可用来产生电能和热能。  据悉,垃圾填埋气发电是近年来在国际上新兴的垃圾处理技术。在现有垃圾场内建

亚洲最大垃圾填埋气发电项目并网 为10万人供电

  图为上海老港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填埋气体回收发电厂  昨天,目前亚洲地区最大的垃圾填埋气体发电项目――上海老港垃圾填埋气发电项目正式并网。该项目满负荷生产后每年可向上海电网输送绿色电力约1.1亿千瓦时,解决约10万户居民的日常用电,年电费收入约7000万元。常务副市长杨雄出席了昨天的并网仪式。  

上海老港垃圾填埋气发电并网 年发电超一亿千瓦

      亚洲最大的垃圾填埋气发电项目――上海老港垃圾填埋气发电项目昨天正式并网,标志着这一上海生活垃圾处理处置的重要基地,逐渐由单一的无害化处理基地向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的固废基地转变。据悉,项目满负荷生产后每年可向上海电网输送绿色电力约1.1亿千

上海10万户居民将用上垃圾填埋气发电

  上海老港垃圾填埋气发电项目日前正式并网。据悉,作为亚洲最大的垃圾填埋气发电项目,项目并网后每年可向上海电网输送电力约1.1亿千瓦时,解决约10万户居民的日常用电,为缓解上海电网高峰时段供电压力发挥作用。   由单一无害化处理向资源回收利用转变   据介绍,上海老港生活垃圾填埋场占

“温室气体排放大国”只是表象

  如果以国家为统计单元算总量,中国是排放大国。但是,从人均水平看,化石能源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碳,2007年中国为4.6吨,不足美国的1/4,只有欧盟的1/2。中国努力减排二氧化碳,在世界上是做得最好的,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1990年到2007年,全球单位产出的二氧化碳

中国不靠排放温室气体促发展

  “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中国的能源需求还会合理增长,但我们绝不能重复发达国家传统的发展道路,也不应靠无约束的排放温室气体来实现经济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气候变化绿皮书的主编王伟光近日在《2010气候变化绿皮书》发布会上表示。  中国环境承载能力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