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NALP3炎性体与非感染性炎症疾病及其通路研究工具(一)

一、NALP3炎性体的结构和分布 NALP3炎性体是一类分子量约为700kDa的大分子蛋白复合体,由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nucleotide-binding oligomerization domain-like receptors,NLRs)家族成员NALP3、衔接蛋白ASC(apoptosis-associated speck-like protein containing a CARD)和CARDINAL,以及效应蛋白caspase-1组成,在细胞质内发挥外源性微生物或内源性危险信号感受器的作用,是活化半胱天冬酶-1(caspase-1)的分子平台,调控IL-1β、IL-18、IL-33等促炎细胞因子的成熟和分泌,在天然免疫、获得性 免疫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表明,激活NALP3炎性体的内源性危险信号包括ATP、尿酸晶体、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阅读全文

NALP3炎性体与非感染性炎症疾病及其通路研究工具(一)

一、NALP3炎性体的结构和分布 NALP3炎性体是一类分子量约为700kDa的大分子蛋白复合体,由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nucleotide-binding oligomerization domain-like receptors,NLRs)家族成员NALP3、衔接蛋白ASC(a

NALP3炎性体与非感染性炎症疾病及其通路研究工具

  一、NALP3炎性体的结构和分布   NALP3炎性体是一类分子量约为700kDa的大分子蛋白复合体,由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nucleotide-binding oligomerization domain-like receptors,NLRs)家族成员NALP3、衔接蛋白ASC

NALP3炎性体与非感染性炎症疾病及其通路研究工具(二)

(三)、NALP3炎性体与阿尔兹海默病 IL-1β在阿尔兹海默病的发病过程中起关键作用,β淀粉样蛋白(amyloid-β)诱导小神经胶质细胞产生大量IL-1β,诱发脑内炎症反应,加重脑组织的损伤。NALP3炎性体参与调控IL-1β的活化和分泌。Halle等的研究结果显示,细胞外Aβ被原代小鼠小神经胶

mBio:揭示肺炎支原体引发呼吸道疾病的新机制

  近日,发表在国际杂志mBio上的一项研究报告中,来自德克萨斯大学健康科学中心的研究人员通过对哮喘及其它急慢性肺部疾病进行研究,揭示了细菌毒素引发严重机体炎症的一种新型机制,相关研究结果或有助开发潜在疗法从而为改善患者机体健康提供帮助。  早在2006年研究人员就发现了一种肺炎支原体社区获得性呼吸

浅谈几种常见非感染性**头炎的治疗经验

在泌尿外科门诊,很多男性患者因为**头出现炎性病变来就诊,并表现出十分紧张的情绪,怕自己得了性病治不好。其实**头部的炎症是十分常见的,在治疗方面也不复杂,但是需要诊断明确,并针对用药。在一些社区基层医院,很多医生是全科医生,有的对一些**头炎并不是十分了解,本文就**头非感染性炎症的治疗做一浅谈。

中国科学家建立斑马鱼非感染性肠道炎症模型

   斑马鱼是肠道发育和疾病研究的理想模型       PI3P缺失导致上皮细胞连接破坏,最终招募中性粒细胞,发生急性炎症       北京时间7月6日17时,国际学术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讯》)在线发表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

分析非感染性发热的病因及常见疾病

  1.无菌性组织损伤及坏死产物性发热  如大手术后、骨折、大面积烧伤、X线照射后的机械、物理性损伤;脾破裂、消化道出血、血管阻塞引起的心、肝、脾等内脏梗死或肢体坏死;溶血性贫血、网状内皮细胞增生症、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及各种恶性肿瘤引起的组织坏死等。  2.生物制剂或药物反应引起的发热  主要见

Help T细胞的分化调控与通路研究工具(一)

CD4+ Th细胞激活后分化为功能不同的Th1和Th2效应细胞,Th1细胞分泌IL2、IFNγ、TNFβ等介导细胞免疫应答、迟发型超敏反应和器官特异自身免疫性疾病在宿主抗胞内病原感染中起重要作用。Th2 细胞产生IL4、IL5、IL6、IL9、IL10、IL13等细胞因子介导体液免疫应答、过敏性和感

玻璃体切割术后感染性眼内炎诊疗分析

临床资料 病例 女,48岁,农民,因“右眼视力下降2个月”于2015.01.09入院。患者于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眼视力下降,无眼红、眼痛、流泪等症状,为进一步诊治就诊于我院。患者一般状态良好,无其他不良主诉。同时,患者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其他全身疾病。入院查体:右眼视力:指数/50 cm

一项研究发现新型自身炎症性疾病及其致病机制

  浙江大学、哈佛大学医学院和复旦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的一项研究发现一种新型自身炎症性疾病及其致病基因,在临床治疗中“对症下药”可取得较好治疗效果。相关论文于北京时间2019年12月12日刊登于《自然》杂志。  据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王晓川教授介绍,一年前,该院收治了一名2岁患儿,这名患儿在没有感染的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