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大连化物所微型分析仪器组在LIF及蛋白定量方面取得进展

近日,大连化物所微型分析仪器研究组(105组)关亚风研究员和耿旭辉副研究员团队与大连理工大学物理学院王晓娜教授团队合作,在低成本高灵敏度激光诱导荧光检测器(LIF)研制及其在单细胞低丰度蛋白定量分析方面取得新进展。 定量检测单细胞表面和内部的低丰度蛋白,是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命过程的重要支撑技术。但商品化高灵敏LIF仪器价格昂贵,推广应用受限。该团队在前期工作中,采用小型、廉价的激光二极管替代激光器为光源,用自主研制的硅基弱光探测器替代进口光电倍增管(PMT)探测荧光,研制出“紧凑式”共聚焦LIF,对荧光素检测限达到3×10-12M(50 μm检测池),且功耗和开机平衡时间优于进口仪器(Talanta, 2018, 182, 279)。在此基础上,该团队选用具有高亮度、长斯托克位移的BV605荧光标记的抗体,进行免疫荧光标记,用毛细管电泳(CE)和LIF定量分析了单个白血病细胞中的active caspase3蛋白,检测限达......阅读全文

大连化物所微型分析仪器组在LIF及蛋白定量方面取得进展

  近日,大连化物所微型分析仪器研究组(105组)关亚风研究员和耿旭辉副研究员团队与大连理工大学物理学院王晓娜教授团队合作,在低成本高灵敏度激光诱导荧光检测器(LIF)研制及其在单细胞低丰度蛋白定量分析方面取得新进展。  定量检测单细胞表面和内部的低丰度蛋白,是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命过程的重要支撑技术

关于LIF的受体的基本介绍

  ILF受体α链为低亲和力受体,其结构属于红细胞生成素受体家族成员,含有2个该家族特征性结构域。gp130是LIF受体的另一个亚单位,与LIF受体α链共同组成高亲和力受体。LIF受体分布较广泛,如脂肪细胞、成骨细胞、神经细胞、胚胎癌细胞、胚胎干细胞、M1白血病细胞以及活化的巨噬细胞等。

LIF的生物学活性的介绍

  (1)调节细胞的增殖、分化和表型:LIF抑制小鼠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ES)的分化。对于造血系统中的肿瘤细胞,LIF常显示出抑制效应,同时诱导这些肿瘤细胞的分化,例如LIF可抑制小鼠白血病M1细胞的增殖,诱导其转变为巨噬细胞表型,如表达Fc受体,并获得吞噬能力等。对

白细胞移动抑制因子(LIF)的简介

  白细胞移动抑制因子(LIF) LIF的产生细胞和产生条件与MIF相同,能抑制多形核粒细胞的移动,对单核-巨噬细胞却无作用。人的LIF是分子量为68000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与MIF不同,而LIF的生物学意义和产生试验的临床意义,均与MIF相同。

LIF的生物学活性基本内容

  (1)调节细胞的增殖、分化和表型:LIF抑制小鼠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ES)的分化。对于造血系统中的肿瘤细胞,LIF常显示出抑制效应,同时诱导这些肿瘤细胞的分化,例如LIF可抑制小鼠白血病M1细胞的增殖,诱导其转变为巨噬细胞表型,如表达Fc受体,并获得吞噬能力等。对

LIF的分子结构和基因相关介绍

  人和小鼠LIF基因分别定位于第22号和第11号染色体,基因长度分别人6.0kb和6.3kb,均含有3个外显子和2个内含子,基因编码区域具有高度的保守序列,其同源性在78~94%。LIF为180个氨基酸,核心蛋白分子量为20kDa,有7个糖基化位点,6个Cys,分子内部二硫键对于维持LIF分子的结

关于LIF的分子结构和基因的介绍

  人和小鼠LIF基因分别定位于第22号和第11号染色体,基因长度分别人6.0kb和6.3kb,均含有3个外显子和2个内含子,基因编码区域具有高度的保守序列,其同源性在78~94%。LIF为180个氨基酸,核心蛋白分子量为20kDa,有7个糖基化位点,6个Cys,分子内部二硫键对于维持LIF分子的结

人白血病抑制因子(LIF)ELISA试剂盒

人白血病抑制因子(LIF)ELISA试剂盒 (用于血清、血浆、细胞培养上清液和其它生物体液内) 原理本实验采用双抗体夹心 ABC-ELISA法。用抗人 LIF 单抗包被于酶标板上,标准品和样品中的 LIF与单抗结合,加入生物素化的抗人LIF,形成免疫复合物连接在板上,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Strept

淋巴因子-单核-白细胞移动抑制因子(LIF)的功能特点

白细胞移动抑制因子(LIF) LIF的产生细胞和产生条件与MIF相同,能抑制多形核粒细胞的移动,对单核-巨噬细胞却无作用。人的LIF是分子量为68000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与MIF不同,而LIF的生物学意义和产生试验的临床意义,均与MIF相同。

大连化物所举办分析仪器使用技能培训

  为提高青年科研人员的分析仪器使用技能,充分发挥利用研究所公共测试平台的资源,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拟举办分析仪器使用技能系列培训。根据前期培训需求调查的结果,5月10日,该所举行了首期培训——中孔材料氮气物理吸附实验技能培训,培训的对象主要是科研工作中经常涉及此类实验操作的青年科研人员。  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