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山西煤化所在CO2加氢转化研究中取得进展

CO2加氢制备高附加值化学品或液体燃料对节能减排和碳资源的循环利用具有重要意义,CO2催化加氢是其转化的有效途径之一,因而受到广泛关注。近年来,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902课题组针对CO2加氢的研究现状,重点开展了CO2加氢制甲醇、芳烃、异构烷烃及高品质汽油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ACS Catalysis、Journal of Catalysis 、Chemical Communications、Catalysis Science & Technology、ChemCatChem等期刊上。 目前,Cu基催化剂上强的逆水煤气变换反应导致甲醇选择性偏低,科研人员采用蒸汽相法和超声浸渍法对传统共沉淀法制备的Cu/ZnO/ZrO2催化剂改性处理,实现了CO2加氢高选择性甲醇的定向合成,甲醇的选择性高达97%以上,为发展CO2加氢合成甲醇高效催化剂的设计及制备提供了新思路(ChemCat......阅读全文

CO2培养箱的CO2控制相关介绍

  CO2 浓度探测可通过两种控制系统——红外传感器(IR)或热传导传感器(TC)进行测量。当二氧化碳培养箱的门被打开时,CO2从箱体内漏出,此时传感器就会探测到CO2浓度的降低,并做出及时的反应,重新注入CO2使其恢复到原先预设的水平。热传导传感器(TC)监控CO2浓度的工作原理是通过测量两个电热

CO2摇床详细介绍

CO2摇床详细介绍:  1、中空钢化加热玻璃门,避免在低温运转时玻璃起雾、积水导致液体外流,造成污染;方便随时在不开门情况下在各个角度观察箱体内部情况。  2、设定温度、转速、时间和实测温度、转速、剩余时间可在同一界面显示,不用切换界面;  3、触摸屏可自由设定摇板正转或反转;  4、强制对流的风扇

CO2培养箱与CO2钢瓶的连接及注意事项

  防止钢瓶的使用温度过高。钢瓶应存放在阴凉、干燥、远离热源(如阳光、暖气、炉火)处,不得超过31℃,以免液体CO2温度的升高,体积膨胀而形成高压气体,产生爆炸危险。  钢瓶千万不能卧放。如果钢瓶卧放,打开减压阀时,冲出的CO2液体迅速气化,容易发生导气管爆裂及大量CO2泄漏的意外。  减压阀、接头

CO2培养箱与CO2钢瓶的连接及注意事项

二氧化碳培养箱要如何连接到二氧化碳钢瓶?部分新用户不是很了解,为了让大家能够更好的操作,下面为大家简要介绍。首先在钢瓶上面连接减压阀(最好用培养箱专用阀门),再用软管连接到二氧化碳培养箱的CO2气体进口,软管两端用专用卡子固定好,钢瓶阀门开之前,必须确保减压阀完全关闭。钢瓶阀门打开之后,再开减压阀的

如何连接CO2培养箱与CO2钢瓶及注意事项

在钢瓶上面连接减压阀(好用培养箱阀门),再用软管连接到二氧化碳培养箱的CO2气体进口,软管两端用卡子固定好,钢瓶阀门开之前,确保减压阀关闭。钢瓶阀门打开之后,再开减压阀的小阀门,调节好压力,具体的要控制压力要设置在合理的压力范围内。二氧化碳培养箱一般使用的压力都不会很高,培养箱都很娇贵的,所以要先调

制氢系统为何氧中氢含量高

氧中氢含量高,你说的应该是水电解制氢设备的氧气纯度,氧中氢分析仪也叫氢量分析仪,是检测氧气中氢气的含量,此分析仪一般属于二元气体分析仪,热导原理的较多,在水电解过程中,氢离子的分子量小,渗透能力强,在一定压力下,温度环境下很活跃,虽然氢氧小室是隔膜隔离的,但扔会有微量渗透。。。所以水电解制氢系统氧气

羟基氢和氨基氢在核磁氢谱上一般会有信号吗

有信号 一般羟基的化学位移在4-5左右,酚羟基在9-10左右,烯醇的要大于12、13了氨基在4-5,亚氨基在8左右

尿co2测定的概述

  尿co2测定是一项用于检查肾小管酸化功能是否正常的一项辅助检查方法。常用碳酸氢钠负荷试验、中性磷酸盐负荷试验、硫酸钠试验、呋塞米试验、24小时尿枸橼酸盐测定及HCO3-重吸收排泌试验等。正常人尿PCO2应>9.3kPa,或比血PCO2高2.67kPa。如尿与血PCO2差值15%可确定近端肾小管酸

CO2培养箱用途

CO2培养箱广泛应用于医学、免疫学、遗传学、微生物、农业科学、药物学的研究和生产,已经成为上述领域实验室zui普遍使用的常规仪器之一,其通过在培养箱箱体内模拟形成一个类似细胞/组织在生物体内的生长环境如恒定的酸碱度(pH值:7.2-7.4)、稳定的温度(37°C)、较高的相对湿度(95%)、稳定的C

谁说CO2只能做废物“宝宝”?CO2“造”车不再是梦

  近日,据外媒报道,德国某些汽车大厂将共同组建二氧化碳排放池,分摊二氧化碳排放量,以应对欧洲日益严苛的排放标准,为“从油向电”的转变争取缓冲时间。  传统汽车和二氧化碳排放天生相斥?  科思创这一次要打破常规  “驾驶”二氧化碳 开启集“碳”之旅这一次,我们用二氧化碳“造”了车  科思创与瑞士 F